分享

书评 |《活着》

 火树银花5 2017-11-03

《活着》书评

活着,

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

是进行时,

是生命的持续状态,

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美国的一首民谣《老黑奴》启发了余华,寥寥数行歌词终成长成了《活着》。作者化身为一位去农村收集民谣的年轻人,在一次树荫下休息时遇到了文章的主角,福贵。由此展开了对于活着的阐述,对于生命的参悟。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女儿和妻子的死让他尝到了人生的百态;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



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社会的黑暗,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独特之中又蕴含深意。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去世的那一段,一系列对家珍的描述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也给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仿佛随着家珍的体温从指缝一丝丝漏出,自己的心中也好想少了一些什么,回光返照时,家珍紧紧抓住福贵的手,深刻地表现了她对福贵的不舍,虽然一个字都没有说,但仿佛已说了千言万语。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 ,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

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的撕心裂肺!







在对福贵一家的生活描述的同时,作者也不忘借助旁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动荡:老全多次逃跑被抓,红卫兵抓走队长,春生被逼的上吊……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述这些事件,看似平淡的语气把当时社会的黑暗无理揭露无遗。





余华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家珍的病情有了好转,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了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福贵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仍然埋头活着,正如作者本人说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的活着”。也许,这就是活着的奥秘。



稿件来源:学习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