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不是刚需,虚荣才是?这位复旦大学教授有话说

 music米妮 2017-11-03


前几天,看过老六的一片文章《阅读并不是我们的刚需,虚荣才是》,说出了很多人读书的真相。


某一类书会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某种品味的装饰,它反过来可以成为你用来证明自己身份和品味的成本最低的投资”,“于是我们买书、晒书太多而读书太少,网上点蜡烛向某人表示敬意太多而看人家的书太少”。


过几天,又读到张新颖老师的这本书——《读书这么好的事》。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一本读书人写给读书人的书。张新颖老师试图回答关于读书的三大核心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怎样才算是一个读书人”、“应该怎样读书”,多一些这样读书的人,世界就不会那么混蛋了!

为什么要读书?

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恰恰是人一生成长,或者说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而读书确是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即书中所认为的——读书可以帮我发现并发展自我。


书中认为“读书是一个朝向自我的过程”,读书的第一层意义就在于自我的发现。“自我不是一个已经固定,早就存在在那里的东西,自我处在不断的形成过程中。”而读书则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并发现真正的自我,甚至可以说,读书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关于“读书形成自我”这一观点,47岁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裔美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颇有些极端地说过“我就是我所读过的和我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一旦我不记得了那些东西,一旦我成了街上的普通人,任何人都可以捅死我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只要我记得,我就是件珍品。”他把自我的价值凝聚于自己的阅读与记忆,读书使得他发现了自我,或者说读书就是他的自我


在帮助人们发现自我的同时,读书的第二层意义是发展自我。博尔赫斯曾说过“人类发明的种种工具中,唯书本为大,除书之外,其他工具都只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显微镜和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门的延伸,犁耙和刀剑分别是手臂的延伸,书就大不相同了,书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书本身就是人自我的延伸与发展。而我国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先生也曾说“文字与内容使人猛然记忆还有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还有一个可以期待,可以向往的天地的存在。”更进一步揭示出了读书对于人精神世界拓展与开阔的巨大意义。读书可以丰富并完善自我,读书更可以为自我的存在提供广阔无垠的精神空间。


怎样才算一个读书人?

这个问题在古代中国似乎并不难回答,小则需能断文识字,大则要立志科举事业的人就是读书人。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更是有一本书,名字就叫做《读书人》。那么现代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名读书人呢?这个和你究竟读了多少本书,或者取得了什么学位无关。两脚书橱或考试机器当然不能算是合格的读书人。


书中认为,称为一名读书人最重要的条件在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阅读的渴望与兴奋。书中举了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回忆自己曾经在西南联大的生活的故事。“联大的屋顶是低的,学者的外表褴褛,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却一直有着那点对于心智上事物的兴奋。在战争的初期,图书馆比后来的更小,然而仅有的几本书,尤其是从外国运来的珍宝似的新书,是用着一种无礼貌的饥饿吞下的。这些书大概还躺在昆明师范学院的书架上吧。最后,纸边都卷如狗耳,到处都褶皱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那种可以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贫穷、简陋、甚至于生存的危险,而对于读书有着发自心底的渴望之情与激动之感,是书中非常推崇的一种读书人应有的状态。

 

在阅读时,因为有发自心底的热情,所以会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专注、激动与敏感,这也是一名读书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曾写过《巴尔扎克》与《斯丹达尔》的法国作家阿兰说过:“你熟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窸窣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这种对于所谓“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的敏感,正是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应具备的另一个优秀品质。


张新颖老师写过一首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窥见一点读书人生活方式与心态:


趋向

我囤积了晚年的粮食和

书。我知道这是农业社会的做法

我现在做很少的事

以便将来做得更少

生命一点一点消失 —渐弱音—

不。这才开始

趋向充实和成熟


应该怎样读书?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他的读书随笔中有一篇叫做《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他在文中说:“我自己喜欢同时读四五本书,因为我们的心情毕竟天天都在变化,即便在一天里,也不是每小时都热切地想读某本书的。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情况,我当然采取了最合我自己的方法。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致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不幸的是,这样的书很少见。”


在这本书中,读书的第一步在于选书。“我喜欢那些能够改变我原有想法的书。”的确,如果我们读的书只是一味强化我们已有的认知,那么读多了自然无为无趣,甚至会使得我们变得盲目偏狭,妄自尊大。而真正能够改变我们已有认识,甚至颠覆我们已有认识的书,可能才对我们真的有益。正如卡夫卡所说:“我们所需要的书就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其次,要端正读书的态度。张新颖老师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态度是虚心,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虚心,不是态度好的意思,虚心是真正地把你的心空出来,空出来才有地方把新的东西接受进来。”真正的读书,决不是在读之前已经充满了主观偏见和先入之感,而应该是放空自己,真正尽量客观地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与书外的深意


在具体阅读一本书时,书中主张“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遇到一点点意外”,就好像是《桃花源记》中那个渔人进入桃花源时“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抑或像是陆放翁诗中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了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意外才会有惊喜;有了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意外,才会有收获和成长。


最后,关于在读书过程中或者书读完后如何记读书笔记这一问题,书中也做出了很好的解答:“读书笔记的做法没有一定之规……可以写得严肃不苟,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提出疑问和辩难,可以概括要点,也可以关注细节,要点不一定就比细节重要;可以条分缕析,清楚明白,也可以记下含混而丰富的感受。”

结语


回头看那一系列关于读书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与关键的还是“为什么要读书?”。这里的答案有千千万万种。毛姆的回答是“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宋代学者翁森在一组名为《四时读书乐》的诗中的答案是:因为读书是快乐的。快乐到什么程度呢?那则是四季读书皆有各自的快乐。春天读书,“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读书,“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张新颖老师则用一句最简单却意蕴丰富的话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这只是因为“读书是一件这么好的事儿”。


您可能对以下精彩文章感兴趣:

民谣版《声律启蒙》居然这么好听!这位留美生物化学博士,每天为孩子吉他弹唱传统文化

情欲何以称伟大?深度解密王熙凤的房中秘事|《红楼梦》导读系列三

喝红酒、说法语、穿皮草、看禁书……今天装精英的那一套难道从这里学的?|《红楼梦》导读系列二

蒋勋说红楼到底好不好?最全面深入的《红楼梦》解读大盘点 |《红楼梦》导读系列一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