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湖北省水产十大主导品种和十大主推技术

 文明世界拼图 2017-11-03
2016年湖北省水产十大主导品种和十大主推技术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战略,探索实施我省渔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水产局遴选出了适合全省现代渔业发展要求的十大主导品种和十大主推技术,引导渔民因地制宜优化养殖结构,科学选用适用技术,促进我省渔业“十三五”良好开局,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2016年湖北省水产十大主导品种和十大主推技术

(湖北省水产局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十大主导品种

1.克氏原螯虾(小龙虾)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克氏原螯虾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甲壳动物。饵料不足或群体过大时,会相互残食或越塘逃离。克氏原螯虾喜在水底摄食并多在夜间进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水温低于8℃或超过35℃摄食明显减少。

产量表现:虾稻共作100~15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稻田要求地势低、保水性好,田埂加宽加高,开沟栽草。

(2)3月下旬至4月放养幼虾或8~10月放养抱卵虾。

(3)保持水中肥度,适时调控水位。

(4)4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适时捕捞,做好水质管理和防逃防病。

适宜区域:全省低洼稻田。

2.中华绒螯蟹(河蟹)

苗种来源:外省、本省

特征特性:河蟹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河蟹的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饵料。生长适宜温度为19~25℃。河蟹忍饥能力强且离水也能存活较长时间,适合长途运销。

养殖要点:

(1)养殖池塘要种草移螺,辅以投喂人工饲料。

(2)病害以防为主,加强水质调控和水草保护。

(3)湖泊放流要依据湖泊水草资源合理投放蟹种,注意防逃。

适宜区域:全省条件适宜的池塘和草型湖泊。

3.黄鳝

苗种来源:本省、外省

特征特性:黄鳝营底栖生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能借助口咽腔的内壁表皮直接呼吸空气。黄鳝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在人工养殖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宜温度22~28℃。有贪食特性,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长期不摄食也不会死亡。

产量表现:网箱养殖4~6千克/平方米。

养殖要点:

(1)黄鳝的主要养殖方式是网箱养殖。

(2)网箱规格为3.0米×2.0米×1.5米(或1.0米)或2.0米×2.0米×1.5米(或1.0米),网箱设置面积为总水面的40%左右,箱内移植水草,覆盖面积为80%~95%。

(3)鳝种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最适放养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苗种控制在3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控制在1.0~1.5千克/平方米。

(4)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投饲坚持“四定”。

(5)早晚查箱;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

(6)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

4.泥鳅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对环境适应力强。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产量表现:池塘500~1000千克/亩;稻田60~12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鳅池专养:池内种植水生植物,清池消毒,堆肥培水;每平方米放养尾重4~6克鳅种60尾左右或6~10克鳅种50尾左右;天然苗种要进行饵料驯化;加强水质管理,及时追肥,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2)稻田养殖:筑高田埂,开挖鱼沟和鱼溜,做好防逃设施;每亩放养规格5厘米左右的鳅种10~15千克。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和低洼稻田。

5、中华鳖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中华鳖喜食鱼虾、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贪食且残忍,如食饵缺乏会互相残食。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适宜生长温度20~35℃,最适生长温度27~33℃。自然界,水温降至20℃,食欲和活动逐步减弱,15℃左右停食,12℃左右冬眠。

产量表现:混养50~100千克/亩;主养300~60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中华鳖主要有池塘鱼鳖混养、池塘主养、工厂化温室养殖、稻田养鳖等。目前我省主推养殖方式是池塘鱼鳖混养和稻田养鳖。

(2)池塘养鳖技术要点:池塘四周设防鳖逃逸围墙;苗种放养:以养鳖为主的池塘,水温达到25℃以上投种,亩放体重250克/只的幼鳖550只左右,1.5寸/尾的鱼类夏花4500尾;以养鱼为主的池塘,亩放尾重50克左右鱼种45~60千克,水温达到25℃以上放养幼鳖,亩放体重为50~250克/只的幼鳖120只左右。饲养管理: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搭设供鳖摄食的食台,投喂量为鳖总重的5%~10%。水质调节:适时加注新水和换水,每隔30天投放1次生石灰。病害防治:6月份起,每隔15~20天交替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全池泼洒。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养殖池塘及中稻田。

6.斑点叉尾鮰

苗种来源:本省

特征特性:斑点叉尾鮰原产美国,是美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属底栖鱼类,具有耐低氧、食性杂、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适宜加工等特点。斑点叉尾鮰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适应温度范围为0~34℃,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  

产量表现:池塘主养:600~1000千克/亩;网箱养殖:70~100千克/平方米。

 养殖要点:斑点叉尾鮰养殖方式以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面积8~15亩,水深1.5~2.0米为宜。苗种放养时间为4月底至5月初,每亩放养规格70~100克的鱼种1000~1200尾。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网箱养殖:网箱应设置在水库中游平流区,或者河道、湖泊缓流区域。网箱规格可采用5.0米×5.0米×2.5米或4.0米×4.0米×2.5米的网箱。网箱采用聚乙烯制作,最好是双层,有利于防逃。网目大小视鱼体规格而定,网箱分排设置,同一排相邻网箱间距1.5米左右,敞口网箱的上沿要高出水面0.5米以上。鱼种应选择大规格鱼种为佳。放养密度:规格50~250克/尾的鱼种放养密度为 100~150尾/平方米,250克/尾以上的鱼种,放养密度为80~100尾/平方米。饲料应选择斑点叉尾鮰专用饲料为好,坚持“四定”投喂原则。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7.杂交鮊“先锋1号”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1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2-001-2012

特征特性:水体上层活动,以小型鱼类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存水温0~38℃,摄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该品种性情温顺,成活率高,便于长途运输;个体大,生长快,养殖成本低;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易于上钩,是休闲渔业的理想品种。

产量表现:主养300~500千克/亩;混养100~200千克/亩;套养15~20千克/亩。

养殖要点:

(1)养殖方式包括池塘主养、混养和套养。

(2)放养时间:冬片鱼种在冬季和早春放养,夏花鱼种5月下旬和6月上旬放养。

(3)放养密度:主养池亩放养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1200尾左右,并搭配鲢夏花200尾左右,或亩放养夏花鱼种(3厘米左右)2~2.5万尾;混养池亩放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600尾左右;套养池亩放养冬片鱼种50~80尾或夏花鱼种200~300尾。

(4)饲养管理主要是鱼种放养前和下塘后7~10天,亩施充分发酵的粪肥200~250千克或绿肥200~300千克,培育天然生物饵料;投喂适合的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32%以上),颗粒大小适口;适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或窒息死亡;及时发现并预防鱼病;适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适时捕捞上市。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先锋公司

8.黄颡鱼“全雄1号”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10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4-001-2010

特征特性:黄颡鱼“全雄1号”是由黄颡鱼培育而来,除生物学特征和习性相似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雄性率高:苗种的雄性率达到100%。

(2)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龄黄颡鱼“全雄1号”比普通黄颡鱼平均生长速度快30%~40%,2龄快1倍以上,养殖产量高、效益好。

(3)体型变异小:因全部为雄性,养殖规格整齐,体型变异小。

产量表现:池塘主养亩产量在750千克左右,池塘套养可亩产成鱼30~50千克。

养殖要点:

(1)池塘条件:主养池塘面积以3~10亩适宜,水深2.5~3米。放养前彻底清塘,施肥培水。

(2)放养密度:投放夏花鱼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冬片放养时间在11月至12月。夏花鱼种直接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3~5厘米的鱼种1.2~1.8万尾;大规格鱼种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10克/尾的鱼种0.8~1.0万尾;套养池塘亩投放1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

(3)饲料投喂: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

(4)水质调控:鱼池水深前期控制在1.5米左右,后期逐渐加深至2.0~2.5米,高温季节每7~10天换水1次,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改善水质和底质。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9.长丰鲢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10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1-2010

特征特性:外形特征跟普通白鲢基本一致,但体型较短,较肥厚、粗壮,食性和普通白鲢相似。喜欢肥水,适宜在浮游植物旺盛的肥水中养殖,水中溶氧不足容易浮头。

产量表现:相比其它鲢鱼品种,长丰鲢具有生长速度快(二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13.3%~17.9%,三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20.5%)、鱼体规格整齐、产量高(平均每亩增产16.4%以上)等特点。

养殖要点:

(1)苗种培育:鱼苗池面积1~6亩为宜。放苗前3~5天,加水至60厘米,每亩施发酵鸡粪或猪粪200~300千克,培肥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20~30厘米。鱼苗密度15~20万尾/亩,投喂豆浆等人工饲料,培养至乌仔后分塘稀养,亩放夏花8000~10000尾,套养草鱼乌仔1000尾,当年培育至0.1千克左右大规格苗种。

(2)成鱼养殖:主养条件下,亩放养大规格苗种500尾,套养少量草鱼、青鱼、鳙,饲养至越冬,体重可达1.3~1.8千克上市规格。池塘套养以草鱼、鲤鱼为主养,套养长丰鲢200尾/亩,饲养至越冬可达上市规格。

(3)肥料与饲料:每亩水体产700千克长丰鲢需有机肥5000千克,各类有机肥应经发酵腐熟后兑水泼洒使用;绿肥要求鲜嫩。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求25%~30%。饲料投喂量根据鱼的健康情况,水质、天气情况等灵活调整。

(4)水质管理: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1.5~2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  

适宜区域:适合在全省范围内的淡水可控水体中养殖。

选育(引进)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10.异育银鲫“中科3号”

苗种来源:本省

审定情况:2008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2-2007

特征特性:食性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较好地摄食各种商品饲料。有很强的抗逆性,适应能力强,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碘泡虫病发病率低等特点,在养殖生产中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性状。既能池塘单养、混养,也可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中放养。在全国各地均可安全越冬,最佳生长水温25~30℃。

产量表现:生长速度比普通鲫鱼快2~3倍,一般当年苗种可长到200~250克,最大个体重可达400余克。

养殖要点:

(1)成鱼饲养方式中,以池塘套养最为经济。

(2)池塘套养又分为鱼种池套养和成鱼池套养。

(3)鱼种池套养时,每亩投放5~7厘米的夏花鱼种80~120尾,一般不需要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也不必实行特殊的饲养,经过5个多月的饲养,平均个体可达250克以上,每亩可获成鱼20~25千克。

(4)成鱼池套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草、鲢、鳙为主体鱼,少量搭配“中科3号”,每亩投放规格为2寸以上的异育银鲫100~120尾;另一种是以“中科3号”为主养鱼,亩放1500~2000尾,适量放养草鱼、鲢、鳙等。

(5)湖泊放养:在缺少鲤、鲫等底层鱼的小型湖泊中,每亩可放养(规格为6厘米以上)40尾至80尾。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可控养殖水域。

选育(引进)单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二、十大主推技术

1.虾稻生态种养技术

技术概述: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每亩可产小龙虾10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产值3500元/亩以上,利润2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

(1)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水草栽植面积占环沟面积30%左右。

(3)8月下旬,亩放养规格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千克,雌雄比例2 :1;或者4月下旬,每亩投放规格250~500只/千克的幼虾1万~1.5万只。

(4)适时调控水位。

(5)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

(6)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的低洼稻田。

注意事项:

(1)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

(2)虾种放养时将虾种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环沟内水中。

(3)5月底,当每条地笼成虾产量低于0.4千克时,即停止捕捞,留足亲本。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马达文

2.池塘“3+5”分段养蟹可控技术

技术概述:通过将河蟹池塘养殖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池塘进行养殖,有效地解决了外购蟹种质量没有保障、水草资源容易遭到破坏的难题,规避了养殖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河蟹规格和产量以及养殖效益。  

增产增效情况:和常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相比,采用“‘3+5'分段养蟹可控技术”的池塘,河蟹产量增加20%以上,规格提升10%左右,成活率提高10%左右,每亩池塘增效12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1)配备大、小两口池塘,大池塘与小池塘面积比为3:1。

(2)小池塘在10月底干池消毒后种植伊乐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60%~70%。

(3)小池塘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待水草生长起来后投放蟹种并逐渐加深水位。

(4)蟹种进入小池塘后,水温达到8℃,就喂高蛋白河蟹全价颗粒料以增强河蟹体质,投饵率为1%左右;待到3月份左右,水温10℃以上,就每天开始喂高蛋白河蟹全价颗粒料,投饵率为2%左右。

(5)大池塘干池消毒后,在3月中旬左右种植轮叶黑藻。轮叶黑藻采用芽苞种植的方法,按行株距0.5米×0.5米,每穴3-5粒芽苞插入泥中,芽苞用量约1.5千克/亩。水温上升到15℃以上,开始种植苦草。苦草播种在池塘中水位不超过20厘米的浅水区,每亩(以实际种植面积计算)种子用量约150克。

(6)大池塘在3月底、4月初投活螺蛳100千克/亩,8月中旬投放量活螺蛳300千克/亩。

(7)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笼捕捞小池塘的蟹种,将规格大于20g/只的蟹种挑选出来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种密度为800~1200只/亩。

(8)大池塘套养少量鲢、鳙、鳜,不准放养其他鱼类。

(9)大池塘水位控制:在4月中上旬,水位控制在30-50厘米,5月份时水位控制在60~80厘米,6月份时保持100~120厘米水位,7月份和8月份保持130~150厘米水位,9月份和10月份保持100~120厘米水位。

(10)蟹池水草要求顶端低于水面10~15厘米。水草一旦露出水面,就及时刈割水草,割去后的水草保持30~40厘米株高。

(11)根据河蟹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在每一次蜕壳前后都投喂粗蛋白含量不同的河蟹全价配合饲料。

(12)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环境改良剂改良水质及底质。

(13)配套微孔增氧设备以提高池水的溶氧量。

(14)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河蟹病害发生。

适宜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养蟹池塘

注意事项:

(1)水草面积始终控制在池塘面积的60%~70%。

(2)大、小池塘都必须杀灭克氏原螯虾。

(3)6~9月份应密切注意水草的虫害。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汤亚斌

3.池塘网箱养鳝技术

技术概述:在池塘内设置网箱,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移置水草,改善网箱内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黄鳝网箱养殖的成活率、养殖产量及养殖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产量4~6千克/平方米,产值300元/平方米左右,效益120元/平方米左右。

技术要点:

(1)网箱规格:3.0米×2.0米×1.5米(或1.0米)或2.0米×2.0米×1.5米(或1.0米)。

(2)网箱设置:网箱面积为总水面的40%左右。箱内移植水草,覆盖面积为80%~95%。

(3)鳝种选择: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

(4)放养时间:6月下旬至7月中旬。

(5)苗种规格在15~30克/尾为宜。放养密度控制在1.0~1.5千克/平方米。

(6)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投饲坚持“四定”,以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为主。

(7)早晚查箱。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

(8)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

(1)目前无法大规模繁殖苗种,收购的苗种要把好质量关;

(2)网箱内水草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黄鳝逃逸;

(3)苗种放养时要求前后3天都是晴天。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丁仁祥

4.稻鳖虾鱼生态种养“三高”技术

技术概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技术手段,对稻田进行结构改造和功能完善,利用水生动物摄食与频振诱虫灯综合防控稻田病虫害,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修复稻田生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稻田“三高”(高产、高质和高效)。

产量与效益表现:亩产中华鳖100千克以上,大规格小龙虾6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以上。产值13000元/亩以上,利润6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

(1)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沟深1.0~1.2米。

(3)在沟内种植水草。水草品种为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等,种植面积控制在环沟面积的1/3左右。

(4)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00~200千克。

(5)鳖种选择规格500克/只左右的中华鳖,土池鳖种应在5月中下旬的晴天投放,温室鳖种应在秧苗栽插后的6月中旬投放,放养密度在100 只/亩左右。虾为小龙虾,在3月至4月投放规格为200~400 只/千克的幼虾40~50 千克/亩或在8月至10月投放抱卵虾20~30 千克/亩。6月份在环沟内少量放养鲫、鲢、鳙夏花。

(6)水稻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肥性强、米质优、可深灌、株型适中的中稻品种。栽插时采取宽窄行交替栽插的方法,宽行行距为40厘米,窄行行距为20厘米,株距均为18厘米。

(7)根据水稻以及水生动物生长需要适时调控水位。

(8)鳖的饵料为低价的野杂鱼或加工厂、屠宰场下脚料;虾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为主,适当补充投喂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场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玉米、小麦、饼粕、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鱼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为食,不必专门投喂。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水生动物的生长阶段以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中稻稻田。

注意事项:

(1)使用水泥瓦建造防逃设施,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设施要做成弧形。

(2)要根据中华鳖的生态习性设置晒台和饵料台。

(3)要在稻田配频振杀虫灯对趋光性害虫进行诱杀并为鳖、虾、鱼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

(4)由于雄鳖生长速度快、价格更高,最好投放全雄鳖种。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马达文

5.池塘鱼菜共生技术

技术概述:该技术是利用鱼类与蔬菜的共生互补,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进行蔬菜无土栽培,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互惠互利。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平均亩产能提高10%左右,节约水电成本投入30%左右,鱼药成本投入50%左右,病虫害显著减少,鱼类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综合生产效益可提高30%以上。

技术要点:

(1)池塘养殖技术要求

①改造池塘基础设施。包括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及整修进排水系统等。

②水质环境洁净化。采用水生植物、微生态制剂以及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调水,合理使用增氧机,适时加注新水,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生石灰等,保持池水活、爽、嫩,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③养殖品种良种化。按照池塘80:20养殖模式,选择优质、健康鱼类作为主养对象,适当搭配其他鱼类。

④饲料投喂精细化。坚持“四定”原则,根据鱼类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确定每天投喂量。

⑤病害防治无害化。预防为主,优化池塘养殖环境,改善水质;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加强对鱼种、饵料、工具、食场等消毒。

(2)蔬菜栽培技术要求

①浮架制作工艺。通过PVC管(直径75mm)制作浮床,上、下两层各有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隔断吃草性鱼类和控制茎叶生长方向,网片规模为1米×4米和2米×4米。浮架材料也可选择竹子、泡沫板等。

②栽培蔬菜种类选择。栽培蔬菜种类应选择根系发达、处理能力强的瓜果植株,根据生产需要可选择丝瓜、青菜、生菜等蔬菜,其中空心菜是理想的种植品种。

③种植面积。水质较肥的池塘适合开展蔬菜种植。精养池塘蔬菜(空心菜)种植面积控制在5%~7%较为适宜,根据池塘水体肥瘦程度可适当地调整种植比例。

④蔬菜栽培方法。主要采用移植的方式栽种,即直接将空心菜等按照20~30厘米株距插入上层网目固定。此法操作快捷、简单,成活率80%左右,适合面积大、工作人员少的养殖场采用。

⑤蔬菜收割方法。可采用手摘、剪刀剪或镰刀收割。

适宜区域:全省所有精养池塘,尤其是老旧池塘。

注意事项:

(1)上、下两层网片要绷紧,形成一定间距,控制蔬菜向上生长和避免倒伏。

(2)浮架应成带状布局,可以整体移动,以便根据需要变换水域和采摘。

(3)应及时收割蔬菜,避免蔬菜腐烂和影响后续生长。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丁仁祥

6.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斑点叉尾鮰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市场需求量大等优点,一直是我国鱼类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通过合理控制苗种投放密度,适时投喂饲料,提高成活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产量800千克/亩左右,产值10000元/亩左右,利润3000元/亩左右。

技术要点:池塘面积8~15亩,水深1.5~2.0米为宜。苗种放养时间为4月底~5月初,每亩放养规格70~100克的鱼种1000~1200尾。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饲料应选择斑点叉尾鮰专用饲料为好,坚持“四定”投喂原则。  

适宜区域:全省的精养鱼池。

 注意事项:所购鱼种在运输前必须经过“拉网锻炼”,否则放养成活率较低。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主要技术负责人:程咸立

7.黄颡鱼“全雄1号”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黄颡鱼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雌雄生长差异接近3倍。全雄黄颡鱼解决了雄性黄颡鱼和雌性黄颡鱼的生长差异。池塘主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主养亩产量在750千克左右,产值18000元/亩左右,效益5000元/亩左右;池塘套养亩产成鱼40~50千克,亩增效10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主养池塘面积以3~10亩适宜,水深2.5~3米。放养前彻底清塘,施肥培水。

(2)放养密度:投放夏花鱼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冬片放养时间在11月至12月。夏花鱼种直接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3~5厘米的鱼种1.2~1.8万尾;大规格鱼种养殖成鱼模式每亩放养规格为10克/尾的鱼种0.8~1.0万尾;套养池塘亩投放1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

(3)饲料投喂: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

(4)水质调控:鱼池水深前期控制在1.5米左右,后期逐渐加深至2.0~2.5米,高温季节每7~10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可施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改善水质和底质。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黄颡鱼放养前要进行鱼种消毒,否则容易因运输受伤患水霉病造成大量死亡。

技术依托单位: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技术负责人:刘汉勤

8.杂交鲌“先锋1号”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杂交鲌“先锋1号”为名优鱼类,市场前景看好。在池塘主养中,通过采用肥水和投饲相结合的投喂方法,能够达到高产高效;在池塘套养中,控制合理放养密度,能够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主养亩产量在500千克左右,产值10000元/亩左右,效益4000元/亩左右。

技术要点:

(1)养殖模式有池塘主养、混养和套养。

(2)放养时间:冬片鱼种冬季和早春放养,夏花鱼种5月下旬和6月上旬放养。

(3)放养密度。主养:亩放养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1200尾左右,并搭配鲢夏花200尾左右。或亩放养夏花鱼种(3.3厘米)2~2.5万尾;混养:亩放冬片鱼种(10厘米以上)600尾左右;套养:亩放养冬片鱼种50~80尾或夏花鱼种200~300尾。

(4)饲养管理:①鱼种放养前和下塘后7~10天,亩施充分发酵的粪肥200~250千克或绿肥200~300千克,培育天然生物饵料。②投喂适合的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32%以上),颗粒大小适口。③适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或窒息死亡。及时发现并预防鱼病。④适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5)适时捕捞上市。

适宜区域:适宜在全省养殖水域推广养殖。

注意事项:根据鱼种的规格选用合适粒径的配合饵料。

技术依托单位: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先锋公司

主要技术负责人:李清

9.异育银鲫“中科3号”池塘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遗传性状稳定、不易脱鳞、碘泡虫病发病率低等优点,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通过合理控制苗种投放密度,增产增效明显。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套养亩增产25千克左右,亩增产值300元以上,亩增效益200元左右;池塘主养亩产800~1200千克,产值10000元左右,效益35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应选择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15~30亩为宜的池塘。

(2)放养前准备:在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

(3)养殖模式和放养规格及密度:①鱼种池套养:在养殖四大家鱼的池塘,每亩投放5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80~120尾,家鱼苗种按常规密度投放。②成鱼池套养:一种是以草、鲢、鳙为主体鱼,少量搭配“中科3号”,每亩投放规格为2寸以上的异育银鲫100~120尾。另一种是以“中科3号”为主养鱼,适量放养草、鲢、鳙等,亩放异育银鲫1500~2000尾。

(4)饲养管理:在鱼种池套养时,无需增加饲料。在成鱼池套养时,可投喂菜籽饼、米糠、麸皮、豆饼、小麦等饲料,每天2次,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池塘鱼体重的5%~7%。

适宜区域:全省各类可控养殖水域。

技术依托单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主要技术负责人:王忠卫

10.池塘种青养鱼技术

技术概述:池塘种青养鱼是指在养鱼池塘及其周围种植各种青饲料、绿肥,然后利用作为养鱼饲料或肥料,提高养鱼产量和品质,节约养鱼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种青养鱼是我国养鱼的特色,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取得显著成绩,有丰富的经验。   

产量与效益表现:池塘亩产量500~800千克左右,亩产值5000元以上,亩效益2500元左右。

技术要点:

(1)要根据各地条件和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草种,湖北省大多数地区可选择黑麦草和苏丹草交叉种植。

(2)黑麦草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为宜,苏丹草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紫花苜蓿春、夏、秋季均可播种,杂交狼尾草在春季播种。

(3)根据成鱼的产量、草食性鱼类的比例、青饲料的品种产量及各种青饲料的饵料系数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青饲料的面积。

(4)黑麦草采用撒播或条播,亩用种量1.5~2千克;紫花苜蓿采用撒播,亩用种量0.8~1千克;苏丹草亩用种量2~3千克;杂交狼尾草亩用种量0.1~0.2千克,也可用根茎扦播。

(5)根据不同草的生长需求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6)黑麦草一般可割3~4次,4月上、中旬开始刈割;苏丹草、杂交狼尾草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刈割,一般可割4~5次;紫花苜蓿在4月初开始收割,可割3次,越夏后再刈割1次。另外还可套种一些补缺品种,以确保每天有鲜草喂鱼。

(7)以草食性鱼类为主要品种,搭配混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的放养比例适当缩小。

(8)每日投喂饲草的数量根据当天的气候、水质、鱼的食欲等情况而定,投喂时间一般应在上午8~9时投喂,投喂量应以在下午4~5时吃完为宜。

(9)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环境改良剂以及换水等方法调节水质,以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最好在25~30厘米之间,pH值为7~8。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

(1)吃剩的草应于当日傍晚捞出,以免腐烂影响水质;

(2)池塘追肥一般要用腐熟的有机粪肥,仅在高温季节施少量的化肥。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技术负责人:程咸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