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诊科医生》为何好看?医疗矛盾绝不是你想的那个样!

 多比和豆豆 2017-11-04


传媒内参导笔者采访了导演郑晓龙和刘雪松以及编剧娟子,从他们对创作理念的阐述中了解到更多非同凡响之处,关照现实、触动人心、引人深思是《急诊科医生》的核心看点所在。


/列文

 

由郑晓龙、刘雪松执导,张嘉译、王珞丹、江珊、柯蓝领衔主演的43集都市医疗剧《急诊科医生》,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一经开播,就取得了同时段的收视冠军,目前仍在持续热播中。

 

虽然医疗剧也算是内陆职业剧的主流类型了,观众能叫得出名字的医疗剧也着实不少,但《急诊科医生》从目前播出的几集来看,仍能给人一定的新意,在剧情的丰富性、节奏感以及医疗细节呈现的专业度方面,跟其他医疗剧相比都有明显优势,片中的急诊医生也个个性格鲜明,彼此关系耐人寻味,让人只看几集就能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近日笔者采访了导演郑晓龙和刘雪松以及编剧娟子,从他们对创作理念的阐述中了解到更多非同凡响之处,也有更多的剧透提前送上哦!



紧凑节奏提升观赏性

 

由于镜头聚焦的是“急诊医生”这一群体,那么剧情就天然地比其他医疗剧展现出更多的急病重患,差不多平均每集都要处理至少两三个急诊病情,每一集剧情推进的节奏感和紧凑感也比其他医疗剧有更佳的表现。

 

就拿第一集来说,一开始就是王珞丹把一名患糖尿病突然晕倒的小偷送到医院急诊,同时张嘉译全力抢救一名心脏出问题的病患,接着一名重症产妇的病情给当天急诊带来了最大的挑战。

 

随后,王珞丹和张嘉译就该不该给一位农民工截肢跟张嘉译发生了争执,江珊也遇到了一名呼吸困难、需要切开气管的病患,第一集的最后还上演了精神病患者大闹急诊室挟持人质的紧急情况。

 

可以说,第一集基本处在各种急诊医疗轮番登场的高速运转中,各种危急的病情营造出了一定的紧张感,镜头和剪辑也很好地起到了烘托剧情节奏感的作用,各位急诊医生的鲜明性格和行事作风也呈现在观众面前,无论从剧集节奏感和内容丰富性上来说,《急诊科医生》的优点都相当突出。



真实感专业性傲视同侪

 

本剧不仅有大量的急诊场面,救治病患的医疗细节也格外多,画面中还经常会出现以字幕的形式,对剧情涉及到病情和医疗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而且在每集的结尾,还有主演们现身说法,教授观众一些基本的急救小常识。

 

不难看出,本剧主创意图在医疗戏的真实感和专业性方面,建立起超越其他医疗剧的优势。据导演郑晓龙介绍说,本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跟北京协和医院有着紧密的合作,不仅拿出剧本让他们对医疗戏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在拍摄过程中协和医院还专门派出骨干医生护士,全程提供技术和专业指导,保证医疗情节中医生护士的站位、医疗器械和医疗流程基本无误。

 

导演刘雪松也专门提到,拍摄现场医生的指导会达到一种怎样细致的程度,“单说这部剧里面急救车到医院门口这个小细节,担架如何从车上推下来,哪个护工在左,哪个护工在右,盐水瓶要吊多高,是否需要医生护士冲出来接应,都是有讲究的。有些影视作品为了气氛好,救护车一到就会冲出来一堆医生护士,但现场指导的协和医院医生就会说,这种情况根本不需要医生冲出来,因为急救车里的急救员会事先通知急诊室,是否需要医生护士出来接应,这方面的小细节在这部剧里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矛盾冲突直达人文关怀


《急诊科医生》的前几集中观众不仅看到了大量的医疗急诊场面众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和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十分丰富多彩一上来就是张嘉译和江珊对于行政主任职位的暗中较劲而空降的副主任王珞丹似乎又让这一职位的人选有了新的可能而急诊室的医生似乎也都在三人的旗下站好了队。


对于医疗选择和对待患者的态度,主要角色间也都有着鲜明的意见分歧。而王珞丹的养母跟她亲生父母死因的关联以及利益牵涉,更让有些剧迷认为她是个“隐藏的大boss”。



但是,导演郑晓龙却表示,这些矛盾冲突并非是他想要表现的重点,相关情节也未必会像观众想象的那样发展。他所呈现的矛盾冲突,绝不是观众所认为的那种争权夺利,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高度,通过矛盾冲突折射出人性和生命尊严。

 

郑晓龙说:“就拿争主任这件事来说,张嘉译和江珊争这个职位的出发点根本不是我要上位,有更大的权力,挣更多的钱。而是有各自精神和专业层面的需求。而王珞丹从始至终也并未加入对主任一职的争夺。总之,他们之间根本没有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只是精神和理念上的矛盾,而不是利益和情感的撕逼。”



真实病例揭示医疗难题

 

编剧娟子在这方面也跟导演郑晓龙的观点一致,她说:“我们这部剧可以说涵盖了各种矛盾,但最主要矛盾冲突却不是这些,而是探讨生命和人性的问题。

 

据娟子介绍,剧中有一个基于真实案例创作的故事让她记忆深刻,导演也特别喜欢。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罹患短肠综合症,但张嘉译和王珞丹在手术中发现他的肠子只有变色并没有完全坏死,也就是说,他的病情有转好和恶化两种可能,结果两人就在手术台上吵起来了。

 

王珞丹认为患者还有自愈的可能,现在就切掉的话就相当于切掉了正常的器官,手术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寿命也不会太长。但张嘉译认为,如果这次不切,下次患者真的发病就有生命危险,而且患者家属也会质问医院为什么第一次不切?

 

“这里面的矛盾其实并无对错,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理念所造成的。两位医生所做的不同抉择,其实也指向一个医疗方面的终极问题——当医生治疗患者的时候,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去考虑,还是仅仅当成一个病例。如果是前者的话,那就不仅仅满足对于病例的一次性治愈,还要把患者的未来生活考虑进去。”娟子表示。



导演郑晓龙也讲述了本剧中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病例,“有一个病患总是觉得脸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结果病人家属就认为他有精神病,医生在给他做CT的时候,发现他脑子里面长一个很难察觉的小瘤子,压迫神经就让他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当医生告知这一诊断的时候,病人一听就哭了,医生连忙安慰,还以为病人是在担心病情,结果病人说,我哭不是因为我得病,而是因为我被你们信任,之前没人相信我,被人相信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



现实主义关照社会人性

 

通过导演和编剧介绍的剧中这两个病例情节,相信大家已经能够了解到,本剧矛盾冲突的核心焦点同其他医疗剧的最大不同所在,而这也是《急诊科医生》这部剧最能关照现实、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核心看点所在。这其实也代表了导演郑晓龙一直秉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由于近几年《甄嬛传》和《芈月传》连续爆棚级热播,使得郑晓龙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位古装剧的大导演。但是回溯他之前拍过的《金婚》、《永不放弃》以及更早的《北京人在纽约》,又会发现他的作品中有着关注社会变迁和人性百态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创作自觉性,在当今的电视剧创作中也算是蛮难得了。

 

郑晓龙表示,他一直偏向于拍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对于医疗剧更是有格外的兴趣,2001年拍完医疗剧《永不放弃》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再拍一部。

 

郑晓龙说:“在拍《甄嬛传》和《芈月传》之前,有人问我最喜欢自己导的哪部戏,我说《永不放弃》;拍完《甄嬛传》和《芈月传》之后,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依然说《永不放弃》。后来看到《急诊科医生》的剧本很打动我,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病患和社会问题,折射出人性百态,大量的情节和细节都充满人文关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