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的时代困境

 xyf4345 2017-11-04


现 象

一、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词汇组合,包装成理论创新;尾随现代医学新发现不断“证明”中医理论的先进性;肢解中医理论,削足适履地套入现代医学的模式。

二、鼓吹两千年前形成的中医理论先进于人类数千年积累发展形成的科学理论,要求今天的中医人复古还原到几千年以前的状态才能领会中医理论的“精髓”。

三、仅仅因为有人倡导引入现代科学(医学)成果、方法到中医研究中来,就指责他们是“西医带路党”、“第五纵队”。

四、对任何反对或质疑中医的声音采用人身攻击或道德评判的方式反驳。

五、用临床疗效特别是个案效果代替数据分析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

六、提倡用取消现代教育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向未成年人灌输中医理念。

七、中医学生和从业人员中存在大量对中医理论的怀疑,甚至在实践中完全或大部分放弃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同时社会各阶层也存在许多对中医理论的质疑。

八、中医热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的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医、针灸仍很难在东亚以外融入主流医疗保健体系。与此同时,现代医学科学的许多发现、发明又一次次“证明”了中国古人的伟大,一次次引起部分中医人的欢呼、哀叹、乃至咒骂。

 

回 顾

中医理论的实质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中医理论成形标志是《黄帝内经》的成书,其年代当在秦汉之际。比较合理的看法是《内经》是以在其之前以及当时的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到那时为止对人体生理特别是病理现象的发现,融合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哲学)学说,逐步形成了以气化为核心的藏象、气血、经络等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

其具体内容包括了古人历代医疗实践中观察积累的现象记录、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其中存在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对其机理的推测、以及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的对上述所有的抽象概括。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有反复的实践检验与探索,也有偶然事件;有大量实事求是的总结,也有主观臆测;更重要一点,这些理论内容虽然经过了长期实践,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但一直缺乏严格的实验检验(注意,经验验证与实验验证有所区别),许多总结出的规律尚存在模糊性、不确定性。

这些理论自形成至今,特别是伴随着同期逐步形成的中医技术规范,基本上完成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任务。但也表现出了因其先天缺陷带来的诸多困扰,例如从学习到有效应用之间的漫长过程、引导经验提升与深入研究的无力。

打个比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发现的生理、病理现象及规律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而古人创造的中医理论就象一条穿起明珠的线,当然有些珠子也会因为线不够长而失落了。无论这条线是金丝银丝还是麻绳草梗,其实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或许是穿成了什么形状。古人也许选择穿成一条链,则只能当项链用,今天若有人穿成网、球,又会如何呢?珠子还是那些珠子,但链子已经不在了!不过换线时要小心,因为也许会遗失一些珠子,虽然能再找回来,但难免费一番功夫。

 

问 题

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吗?(注意,中医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理论与中医是否科学无关)      

为什么中医理论与中国社会一样存在一个两千年的超稳定周期?在理论形成后的近两千年中,为什么医疗实践的深入与扩展却没有与这个理论体系发生本质上的矛盾?也从未带动理论的升华或更新?真的是因为这套理论具有“先进性/超前性”吗?为什么在近二三百年西学东渐后,中医理论却开始屡遭质疑乃至今日学术上受到空前压缩、社会影响也大不如前?

如果真的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中医理论具有超前的先进性,为什么在中国古人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后的千年当中,中医理论没有指导青蒿素的发现?为什么在中医人首先采用人痘接种后的几百年里,中医理论没有孕育出免疫学?又为什么在吴又可创立“戾气”学说后的二三百年中,中医理论既没有导致微生物的发现也没有带来抗生素的产生?


分 析

前述现象一的实质是中医理论的改良。虽然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不自觉的,但都反映了两千年前成形的中医理论现在面临改变的压力。而现象二则是由于面对压力时的本能回避所导致。

现象三和四属于面对压力时的非理性反应,也显现了部分中医人学术素养的欠缺。

现象五和六既说明了一些中医人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也代表了很多人在面对理论困境时的鸵鸟心理。

现象七和八充分显示了中医理论的现实无力感。一方面是学院派教科书中违背中医理论经验科学实质的拔高式“科学理论”化导致了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是作为经验科学的中医理论体系本身从理论到实践的环节过长,两者相加导致了中医毕业生面临临床实际时的窘境。在国际上,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以及后来的认识错误所致,中医理论本身既未能完成实验检验,其大部分也不直接具备实验检验的条件,所以一方面是迟迟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又眼睁睁看着现代科学将中国古人发现的一条条规律转化为科学定律、一个个手段转化成应用技术。


结 论

中医理论面临新世纪困境

如果说抗生素的应用曾让中医的临床面临一定程度的困境的话,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医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而中医理论首当其冲。仅仅完成指导中医临床的任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医理论的需要。

今天中医面对的是经受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日益提升的大众,人们不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今天的医学生也不再满足于知道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么做。而传统中医理论的解释在这些人面前愈显无力。更重要的一点是,时代的高速发展等不及中医师在学会理论之后还要实践很长时间才能真正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对 策

只有认清中医理论属于自然哲学和经验科学的事实,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用文字包装或采用现代医学模式整容中医理论都不可能解决问题,回避或试图回到过去更是于事无补。只有认真搞清楚中医理论中哪些是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哪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回归数千年来坚实的实践基础,结合现代手段才可能真正升华中医理论,并最终把中医带到新高度。


得 到

对于今天的中医学习者和实践者,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的中医治疗是可靠的,不要轻易抛弃已经成形的中医理论体系,因为抽去连线的项链在找到新线连接起来之前将失去其功能;另一方面自觉鉴别中医理论中臆测的部分,重视通过实践来学习、运用、掌握,特别是重视对经验的主动汲取和积累,避免陷入教条化的理论框框和玩弄概念的思辨模式。切忌为了适应理论的圆满、自洽而篡改经验事实!

对于今天的中医研究者、决策者,认清中医理论的实质有助于找对研究的方向(这方面的例子可参黄龙祥先生的《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抛弃所谓“中医理论更先进”的盲目自信,回归中医千百年来踏踏实实的实践基础,才能真正找到使中国医学领先世界的突破口。


补 充

中医理论的科学理论化并不是用西医理论替代,恰恰相反,是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与方法升华中医理论,使之一方面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引领整个医学理论的进步。两千多年的积累导致中医理论的内容庞杂无比,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判别也充满争议。但我们可以搁置争议,不否定、不排斥,而是把主要研究精力放在具有坚实可靠的经验事实支撑的理论部分,利用先进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将这一部分优先转化为科学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