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圈子,决定你的层次

 黑猩猩表哥 2017-11-04



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读书有方共读书友,大家晚上好。今天要领读的这本书叫《人性的弱点》


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戴尔.卡耐基先生,他是全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大师,在美国他是家喻户晓型的人物。美国的纽约时报,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是美国自由女神之外,第二个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人物。


在美国有4位以上的总统都读过他的书,而且书的发行量,在全世界的畅销书本里一直排行第一。在这本书里面卡耐基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技巧,在接下来的10天,我将和家一起来学习。


今日共读目标:《人性的弱点》第一章,第1页-34页,“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


今日话题:你所在的圈子决定了你是什么层次的人,一个人的身份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意味着她的价值越高,对她的事业帮助越大。因为朋友的激励和相助,你才会战无不胜,一往无前,那么如何去结交朋友,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呢?


与人交往的第一原则: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


1931年,纽约发生了一桩轰动的搜捕事件,警方经过几个星期的搜捕,终于将“双枪杀手”克洛雷擒获。 在被警察围攻时,他正在写一封信,“我的外衣包藏着一颗疲惫,善良的,不会伤害别人的心。 ”


这个双枪杀手,是纽约最具危险性的罪犯,被捕之前,克洛雷和女友开车在一乡村公路上寻欢。有个警察上前去,请克洛雷出示驾照。 


克洛雷一言不发,掏出手枪就是一阵狂射。警察中枪倒地,克洛雷跳下车,从警察身上找出左轮枪,又向倒地不起的尸体开了一枪。


这难道就是克洛雷所说的,“这是一颗善良的心,不会伤害人的心吗?”

克洛雷最后被判死刑,但是在受刑时,他始终没有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而是出于自卫的结果。


一个自认为善良的人,最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呢?


因为批评和指责。克洛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把一生当中最好的岁月用来为别人带来欢乐,让大家有个好时光,可是我得到的却是辱骂,这就是我变成亡命之徒的原因。”


克洛雷认为自己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受到了别人的指责辱骂。


心理学家史金泰通过动物实验证名:受到奖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持续力也更久,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则不论速度或持续力都比较差。

研究显示,这个原则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的效果。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愤恨。


美国总统林肯是公认的一个非常善于与人交往的人,他的特点就是,从来不批评人,即使对方犯了再大的错误,他也能够做到宽容,他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


其实,林肯年轻时,他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还写信写诗讽刺别人。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讽刺政客库尔斯,敏感的库尔斯非常愤怒,下战书要求和林肯决斗,做生死一博,幸好有人阻止他们,才终止了决斗。

不过从那以后,林肯就不再写信骂人,也不再任意嘲弄人了。


有一次他的手下米地将军错失了一次打败敌人的绝好机会,林肯非常气愤的写了一封指责米地将军错误行为的长信,但是思考了很久之后,最终没有将这封信寄出去。


因为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等于零。


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真正智慧的人,懂得换位思考,喜欢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即使对方做错了事情,也不指责批评对方。


约翰博士也说过:“上帝本身也不愿论断人,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你我又何必如此呢?


因此,从现在开始,请你记住待人处世的第一大原则: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

 

与人交往的第二原则是真诚的赞赏他人


卡耐基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那就是给他想要的东西。那么一个人到底想要什么呢?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们对这项需求的迫切热望,绝不亚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要。


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就是这种渴望,促使有钱人建造了超出实际所需的大房子,也是这种渴望,让你想要最想你款式的衣装、最新年代的汽车,还有炫耀你一下聪明的孩子,也是这种渴望,让你拼命工作升职加薪。


你是如何满足这种“具有重要性”的需要,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理.夏布是全美少数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职工。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高薪,主要是因为他善于处理人事,管理人事。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值得铭刻到铜板上,悬挂在每个家庭、学校、商店和办公室里。


促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致的最好办法,就是赞扬和鼓励。  


因为当你真诚的赞美别人时,会让他感觉自己很重要。 无论多么伟大或尊贵的人,他们和平常人一样,在受到认可的情况下,比在遭受指责的情形之下,更能奋发工作,效果也更好。

 

与人交往的第三大原则是:首先想到他人的需求。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如果你不想要孩子抽烟,千万别唠唠叨叨说一番大道理,只要告诉他们,抽烟可能使他们进不了棒球队,或跑不赢百米比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爱默生和儿子想把一头小牛弄进谷仓里,爱默生用力推,儿子用力拉,但是那头小牛坚持不肯离开牧草地。有个妇女见了,她把指头,放进了小牛嘴里,一面让它吸吮,一面轻轻地把它推入谷仓里。


这位妇女为什么能够将小牛推入谷仓,因为她刺激了牛的需要。


打从你生下来开始,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表示你所要的东西,把东西捐给红十字会,是因为你想要帮助别人,想要完成一件美好,不自私,高尚的行为。


如果不是这种念头强过你需要金钱的念头,你就不会把东西捐献出去。你的捐献行为一定是出于你想要什么。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不论在哪里,你想左右逢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起别人的渴望。


举个例子,诺瓦先生小儿子吉姆,为了逃避上幼儿园,躺在客厅的地板上大哭大闹。面对失控的儿子,诺瓦先生的第一反应是把孩子赶到书房 ,并警告他最好乖乖去上学。但是他想到,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他想:“如果我是吉姆,什么事情,可以吸引我去上学呢?”于是他和太太列出了许多吉姆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画画,唱歌,结交朋友等。


然后他们到厨房的大桌子上画画,果然没多久,吉姆就过来凑热闹了,并且要求加入行列。瓦诺夫妇说:“不可以,你得先到幼儿园去学怎么画才行啊。!”为了激发吉姆更大的兴趣,瓦诺把列在纸上的项目,逐一跟他交流,告诉他,这些东西幼儿园都有。


第二天,吉姆催着父母要上幼儿园。全家人的努力,终于引起了吉姆的渴望,这是威胁和争论所不能达到的。


明天,你也许有机会要求某人做某事 。记住,在你开口之前,先停下来问你自己:“我怎样才能让这个人想去做这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