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铸山闽派 | 端劲高古 王来文品蔡襄

 昵称40044036 2017-11-04



蔡襄


王来文

《铸山闽派》栏目主持

  王来文,1968年生,福建漳浦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期担任全国美术大展的组委会委员、评委、福建省美术大展的评委会总召集人、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等职。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进修。


端劲高古

一一品读蔡襄


文︱王来文


       中国书法历史上,“宋四家”(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是非常重要的巨匠大家,他们对宋以后的书法艺术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四家中,蔡襄是福建人,是福建书法史上的一座巍巍巨峰,令人高山仰止。

       蔡襄(1012-1067),字君谟,莆田仙游人,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更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作为政治家,在其短暂的55岁人生中,为官38年,政绩显著,如泉州的洛阳桥就是他一个泽被八方、泽润后人的政声显绩;作为文学家,其传世文集有《端明集》与《忠惠集》两种版本;作为科学家,其《荔枝谱》《茶录》是其重要著作,也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对果业、茶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当然,世人首重,当推其书法,书法家应是其第一历史身份。


北宋   蔡襄   大研帖

25.6cm × 25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随着书法展览场馆化,对书法的审美产生了视觉化的巨大转变,加上以“丑”为美的“丑”书成为了一股社会的风尚潮流,“明清调”成了流行书风,这是由历史变革时期思想交汇的社会思潮引起的,是难免的,相信也是短暂的。这时期,明清民国的一些个性化的书法家受到了追捧,而宋及宋以上的书法家在现实里却受到了忽视。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强盛,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的觉醒与自觉,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已呈现光芒,大汉盛唐的强音正在恢复,中华民族中正的东方审美将会重现。像“颜鲁公”“宋四家”等大汉唐宋气象的书法传统将得到恢复、传承及发扬。


北宋   蔡襄   蒙惠帖

22.7cm × 16.5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中,最难述说的就是蔡襄书法。或许是蔡襄敦厚的性格和低调内敛的秉性,或许是他传世的作品没有米芾、黄庭坚那样的个性张扬,在当代,对蔡襄的评价远没有齐名的另三家那么高,这是有失公允的。这是我们当代人只站在当下的立场,以当下的审美喜好来看待他的作品,并没有把他的作品放在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更没有从历史及历代的评价中加以研究。在我看来,蔡襄在“宋四家”中是有特殊贡献和杰出成就的。


北宋   蔡襄   山堂帖

24.8cm × 26.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在其所处的时代且直至清代,当世人及后人对其书法艺术评价皆极盛誉,推崇备至。《宋史·列传》中称他“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蔡襄的至交好友文坛泰斗欧阳修称“蔡君谟独步当世”,赞其“蔡君谟博学,君子也,于书尤称精鉴”。大文豪苏东坡誉其“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称“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并强调“仆论书以君谟为当世第一,多以为不然,然仆终守此说也”,可见大才子苏东坡对蔡襄的推崇与敬重。苏东坡何许人也,一代文豪,百代宗师,以他自身的才华、鉴赏的眼光,加之本身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能对蔡襄的书法如此推崇,可见蔡襄在当世的影响力与时人推崇之深,也可见蔡襄书法艺术的高度与魅力。


北宋   蔡襄   扈从帖

23.3cm × 21.3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同为“宋四家”的黄庭坚、米芾对蔡襄也是顶礼膜拜的。黄庭坚赞其“苏子美似古人笔劲,蔡君谟似士人笔圆”,米芾赞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宋当世的理学宗师朱熹也是对蔡襄仰视不已。宋大儒邓隶评君谟书如杜甫诗,苏黄书似太白诗,君谟得之功,苏黄得之趣。《宣和书谱》里评其“世人摹之石,自珍其书,以谓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而复推为本朝第一也”。宋徽宗曰“蔡君谟书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元朝的赵孟頫深受蔡襄影响,“赵文敏源流,盖自蔡出也”,明文徽明也一度仿效蔡体,“于莆阳得其形”。 明人王世贞亦推其“然自宋书家当以襄为首云”。只是蔡襄“颇自惜,不妄为人书”,传世作品太少,导致后人对其研究传承从众者偏少,这多少影响了蔡襄的地位。


北宋   蔡襄   远蒙帖

28.6cm × 28.6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为“宋四家”之首,我想,不在于他是“宋四家”中辈分年龄最大,重要的是,蔡襄是“宋四家”中,也是宋代书法家中开启“尚意”的先锋。书法自晋至宋初,六百年中已有两大变化,即晋尚风韵,唐重法度。发展至宋代渐倾向于“意”,开始第三次破格。在宋初,书体仍受唐代影响较深,蔡襄年龄较苏、黄、米均大,他所处的宋初时代,整个社会的书风还在前朝藩篱笼罩下,距离不远的唐代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影响尤甚。从蔡襄现在存世的作品来看,其行书于杨凝式萧散之处得力最甚,楷书则得益于颜真卿的规整大气。继承与传承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点在“宋四家”中蔡襄是最扎实的,但并不等于说蔡襄守旧。


北宋   蔡襄   陶生帖

29.8cm × 50.8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不仅学颜真卿、杨凝式,也学柳公权,学欧、虞,朱熹称其“独有欧虞笔意”,还上溯“二王”。在其作品中,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行笔中、笔意间已经有一种迥别于前朝的率意笔调呈现,这种率意情调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时代审美特征,是“尚意”审美的开端。书为心画,刚正而不死板,淳淡中含有醇厚,率意里不失法度,法度中有意态、有意趣。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尚意”情怀。从这一点上来说,蔡襄堪称宋代“尚意”的先锋,是开启了苏、黄、米、蔡“宋四家”尚意辉煌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


北宋   蔡襄   安道帖

26.8cm × 35.5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此,宋代书家不拘成法,以意为书,所以行书大盛。“宋四家”中都是以行书及行草书独步天下的。苏东坡亦认为蔡襄的书法还是“行书最胜”。蔡襄行书,淳淡婉美,清丽蕴籍,一笔一画不失法度,颇得“二王”神理。颜筋柳骨,虞欧形态,行笔干净利落,严谨结实,字里行间流露出既精致又雅澹的笔意,雅澹的笔意里裹着意态意情。结体俊俏而端庄典雅,行气连贯,眉清目秀,风采怡人。  

       在“宋四家”中,楷书唯蔡襄一家独胜,可以说宋四家中楷书唯蔡襄最佳。蔡襄的楷书,端重沉着功力极深,直追唐人。楷法,端重与飘逸往往难以两全,但蔡襄的楷书,力厚骨劲,端严遒丽,字字通身力到,结体变化,行笔笔圆韵满,沉着明润,气骨潇逸而不俗,达到了既浑穆端重又淳雅飘逸的境界。元人评其“楷法之妙,独存蔡君谟一人而已”。


北宋   蔡襄   澄心堂帖

23cm × 29.2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最初指的是蔡京,但因蔡京劣迹斑斑,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关于这点,只是一种猜测,无证据支持。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文艺品评的民族德本价值传统的重要性。不管是历史还是当下,艺术活动都是人类思想审美活动的一种外在形式,人们希望看到的是作者与作品都是美的,需要的是二美的合二为一,需要的是德与艺的双馨,尊德为艺之本。弘一法师言“艺应以人传,而不应人以艺传”即是德本价值评判的最好诠释。从历史评判对蔡襄蔡京的书法际遇为戒,特别是对当下那些重艺轻德甚至是唯艺无德,靠投机钻营、靠人身依附的从艺者更应引以为戒,靠钻营或许能得一时名利,但德不配位,终场还是如蔡京。

       再读蔡襄,为福建的书法文脉的深厚而自豪,福建书法史上有了蔡襄、朱熹、黄道周、伊秉绶等一批文章道德皆伟岸的先人在,自然也就多了几分的文化自信。


北宋   蔡襄   谢郎帖

26.5cm × 29.1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17年10月31日完成于文心堂北窗下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29.2cm × 46.8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蔡襄   虹县帖

31.3cm × 42.3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蔡襄   脚气帖

26.9cm × 2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蔡襄   暑热帖

23cm × 29.2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蔡襄   思咏帖

29.7cm × 39.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完 —

福建省莆田市华亭镇龟山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