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岫 | 留言簿的消失

 魔藤书屋 2017-11-04

晚清民国以来,无论何种级别规格的展览,可以没有来宾签到簿,却不可以在出口处或缺留言簿。

那是展览举办方与参观者对话交流的窗口,也是对参观者评价意见的尊重。如果从筹备到展览备尝苦辛,最后连参观者的反馈都茫然不知,算不算“难得糊涂”?不管表扬批评,听到一些真实的话语,都是非常珍贵而必需的。

那时,参观者皆守规矩。留言簿就那样摊开着,旁边备有笔墨,很方便书写,没人守着盯着。留下几句心里话,感谢感动,批评训斥,希望期待,皆可随意抒发。有人兴犹未尽,留下地址,也不会有歹小上门诈骗;若逢幸运,倒是画家齐白石,或是其他参观者譬如曹聚仁等著名报人主动与之联络,开心地说几句“所见略同,哈哈哈”,或可终生都难以忘怀。

展览会留言簿的“绝迹”,始于何时,已难稽考。这与邮电部灭绝“个性化信封”,小同大异。后者虽然用“规格化”取代“个性化”,让沈从文、丰子恺、尹瘦石、启功等在信封上写画的“背负鸡毛信的小蜗牛小乌龟”从此绝迹,从此“别无分店”,算不算吾国邮政文化史上的大遗憾?现在尚留“独此一家”,还有全国统一的牛皮纸信封可用,“牛皮”可吹,但留言簿的绝迹,实在彻底。如今所有的展览,连全国优秀农产品展览会的出口处都备有饮水有纸杯,在青红花树的簇拥中有小卖部有舒适靠椅,就是不见留言簿的踪影。彻底得空空如也,寂寂怵然,算不算吾国一种批评文化的消失?就像儿时所见所亲的一方小小清池,热浪滚过,忽然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了,值得讨论。

听广州画家朋友说,著名漫画家廖先生曾经在某官员的“书画珍品收藏展”留言簿上题过:“若无此官衔,可有此煌煌?小米加步枪,顺便也收藏?”没承想,留言挺起作用,此展很快宣布撤展。消息传至京津沪,更有诗人竞相《题某某书记收藏展》,诗多,恕不一一,择之曰:“政绩何如藏兴好,明清书画纳稀奇。蜂衙日理万机后,可否扪心三省之。”骨鲠寓讽,皆非庸议。

理由可以多向分析,但有一条理由无法回避,那就是不少国人的素质正在年趋矮化,变得越来越不爱听批评,也越来越不敢批评。想想也是,忙乎数月搞个展览,容易吗?有人留言提意见,白纸黑字写出来,摆在哪级领导的桌上,功劳苦劳全没了不说,弄不好就是一份半辈子倒霉的见证。所以,畏惧以至躲避批评,眼不见心不烦,渐成潜规则;即使片言只语,锋芒刺耳也好忠言逆耳也好,总不如表扬赞赏的话语快眼悦心。于是,美声赞誉的研讨会时髦登堂而留言簿黯淡退场,也算是顺乎潮流,应时所需。

普通参观者的留言,未必没有龙飞凤舞的精彩,即使硬笔书写,如果不但坦陈己见,竟敢直言展览者书画的得失,点穴到位,让人相信“世间真有高人”的,则显露出几分伟大了。那感觉那印象,好像灯光摇曳之中,小人物投射了一个巨大的身影。笔者一向坚信,微言大义,是醒世的金鼓镗鞳。

因为社会风气的“雾霾”,已经让大多数会员不太相信宣传材料上的真假参半,却愿意关注“留言”,即使这些“留言”吼在开幕式现场,或者草写在作品一侧的卡片上,这本身就应该看作是书坛的希望。所以,笔者坚信在某主席展览宣传材料上,有人挥笔留下的“没有官衔,没有会员,你啥都不是”,是足以拍案惊奇的警世明言!

图文刊发于《书法》2017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