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具人 || 中国家具发展简史

 RK588 2017-11-05



中国家具发展史目录:

1.夏、商、周时期家具

2.秦汉时期家具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4.隋唐五代时期家具

5.宋元时期家具

6.明清时期家具

7.民国时期家具

8.近现代家具



0
1
夏、商、周时期家具

(公元约前16世纪~公元前249年)

从旧石器时代的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的日出而作,我们的先民终于能够基本定居下来。但当时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由于房屋的低矮和狭小,于是诞生了传统的席地坐卧的起居方式且延续了数千年。

木构建筑出现,人类脱离原始的穴居生活,家具得到新发展。从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像几、俎、禁这样的青铜礼器成为后世家具几、案、桌、箱、橱的母体形象。此时期青铜家具的特点是质朴浑厚、神秘威严,以饕餮纹、蝉纹、云纹等为主的装饰纹样和图案同样有力而凝重。

此时的坐具还只是席、筵,用篾编织,技术熟练。 


——青铜


——青铜云纹禁



0
2
秦汉时期家具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至春秋、战国时期,髹漆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漆木家具开始出现。当时的低矮型漆木家具色彩艳丽,以黑色为底,配以红、黄等颜色,装饰以浮雕的四方连续图案。

秦汉时期,家具的类型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到床、榻、几、案、屏风、柜、箱和衣架等。但由于席地而坐,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都很矮,几在春秋战国时多置于床上作凭倚之用;案到汉代多设于床前或榻的侧面,案面逐渐加宽加长;屏风呈两面或三面形,置于床的后边和侧边。至东汉后期,胡床也由西域传入中原,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开始向以床榻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转变,家具的品种和样式也由低矮型家具向渐高型家具演变。




0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公元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教派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家具在形制与功能上得以相互渗透和吸收。



高型家具的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多民族的大融合,胡床、椅子、方凳、圆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与中原家具相融合,出现了渐高型家具,如扶手椅、方凳等,床、塌亦开始增高加大,四面围置可拆卸矮屏,下部多以壸门为饰。床上除有供倚靠的凭几外,还出现了作为垫腰之用的隐囊及供坐时扶靠的曲几。

为隋唐五代垂足而坐起居方式与席地而坐起居方式的并存奠定了基础。


装饰风格:

漆木家具使用绿沉漆,打破传统漆木家具的红、黑两色的一统格局,家具装饰题材也反映出当时的宇宙观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清秀空疏,出现了莲花纹、忍冬纹、卷草纹、火焰纹、飞天纹等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



0
4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

(公元581~960年)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达到高峰。手工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诗文、书画、乐舞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家具形制的变革和种类的进一步发展。“席地而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层阶级开始逐渐普及至平民百姓,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用的局面。以桌、椅、凳为代表的新型高足家具渐渐取代了床榻的中心地位。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


——《挥扇仕女图》



——《韩熙载夜宴图》


通过《挥扇仕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我们发现,圈椅和官帽椅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


造型特征:
唐代家具造型丰满华丽,宽大厚重。家具腿部运用大弧度外向曲线造型,同时采用精巧雕琢的花纹进行装饰。


装饰特色:
为追求华丽的艺术效果,家具运用螺钿、金银绘、髹漆、彩绘镂雕、平脱金银、木画等多种装饰技法,改变了前期动物题材占主导的格局;运用花卉、卷草等植物纹样和各种禽鸟纹、山水纹对家具进行装饰,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0
5
宋元时期家具

(公元960~1368年)

宋朝起,“垂足而坐”的起居习惯逐渐流行开来,以桌、椅、凳为中心的起居格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受宋代高型家具的影响,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两国的家具也呈现出高型化趋势。元代(1271~1368年)家具造型和工艺上受蒙古族崇尚武力的影响,形体厚重雄伟,雕饰繁缛华美。

宋元家具的发展为明清家具走向中国家具艺术巅峰,从“人文”与“技术”两方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形式:

宋代家具借鉴建筑的梁架结构形式,以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取代了隋唐时期盛行的箱型壸门结构。在制作上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同时使用了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马蹄脚等各式结构部件,使家具结构更趋合理。


艺术风格:

家具部件之间多数以直线形榫卯接合而成,简洁而工整。造型多采用方正形体,比例优美。装饰上不做大面积繁缛的雕镂,仅在腿部和线脚上做局部装饰刻画。



0
6
明清时期家具

(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

明清家具达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顶峰,形成了“明式家具”风格和“清式家具”风格。

清式家具是指出现于清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年间、停滞于清中晚期的具有典型清式工艺美术风格的家具。清式家具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依其产地和风格类别,可分为“苏式家具、广式家具、京式家具”三大体系。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风格特征:

由于明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木材的输入,木作技术的提高,大量文人参与设计等原因,促使明代家具呈现出“结构严谨,线条简洁流畅,做工精湛,造型典雅隽秀,尺寸与比例科学合理”等特点,这一时期以花梨木、紫檀木、铁力木、鸡翅木等名贵木材为主要用材的硬木家具,其样式被称为“明式风格”。


明式家具结构特征:

明式家具可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体系。有束腰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座面与腿脚之间向内凹收缩部分,此部分即为“束腰”,腿脚多用方材,且腿端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内翻马蹄或外翻马蹄。“无束腰”结构表现在无内凹,腿脚多用圆材或外圆内方,腿端不作任何兜转,而是直端落地。

明代家具历经几百年的变迁,流传至今仍很牢固,除了优质木材的特定条件外,主要就是榫卯结构的精密与科学合理。


明式家具造型征:

尺度适宜,比例精妙;收分有致,稳健挺拔;以线为主,圆润流畅;优雅大方,细部精致。著名学者明式家具专家王世襄先生用“十六品”来评价明式家具的造型特点,曰:“简炼、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


——清式家具


清式家具风格特征:

清代初期的家具处于沿袭明代传统风格的状态。但从清中期开始,皇家与显贵的苑囿园林争奇斗艳,追求制作精巧新奇的宫廷家具;西方的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包括其建筑与家具装饰在内的器物文化对清代家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加之海禁开放,制作家具的珍贵木材与装饰材料源源不断地从海外运进中国。于是统治者开始抛弃明式家具的简洁、轻巧、文秀的特点,一味追求厚重、繁缛,极力营造一种骠悍雄伟的气势,于是清式家具风格就此产生。


清式家具用材特色:

清式家具所使用的材料比明式更为丰盈,用料厚重粗大,除用珍贵硬木外,还选用优质软木;材种除明代所用紫檀、花梨、鸡翅、铁力、乌木、楠木、榉木外,又有榆木、樟木、柞木、核桃木、桦木、杉木等材料。


清式家具装饰特色:

装饰材料主要为大理石、象牙、螺钿、玻璃、玛瑙、景泰蓝、竹藤柳丝等。装饰手法采用雕刻、镶嵌、髹漆、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法相结合。装饰纹样广泛运用龙凤纹、云纹、螭纹、鱼纹、梅兰竹菊纹、西番莲纹、山水人物纹等吉祥纹样,或多种纹样组合的吉祥图案,寓意美好。



0
7
民国时期家具

(公元1912~1949年)

中国传统风格家具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西洋家具在此获得了一席之地,宫庭家具在这一时期走入民间,中国传统家具在家具品类、款式、用材以及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现代家具工业萌芽。


——民国时期家具


用材与工艺的变化:

1920年代,上海首次在中国采用胶合板取代实木薄板的工艺; 

1930年代,软床垫生产工艺从西方引进;

1940年代,引进了家具涂料虫胶漆(底漆)和硝基漆(腊克,面漆)涂饰工艺,以及硝基清漆涂饰工艺。


风格特征: 
民国家具风格在继承明清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中国传统家具装饰形式的简化,以及由高档红木材质转向普通的“白木” 材质。

另一方面,民国家具体积增大且式样吸取西洋家具的装饰风格,采用“西式中做”的手法;家具中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和镀水银玻璃镜,使用涡卷状、垂花幔纹和夹穗纹等西番莲纹样的雕刻装饰,出现了安尼女王式、路易十四式等腿型和马蹄式、兽爪式等足式;西洋风格的铜饰件在家具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些欧式坠形铜拉手,花式繁复,造型奇特;沙发多采用真皮和西洋纹样面料覆面装饰;柜类家具造型结构上则出现了顶部和底座可分离式的“穿靴戴帽”式。



0
8
近现代家具

(公元1960至今)

60年代,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工业生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家具生产停滞,市场供应严重不足。

70年代后期,文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家具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

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具的装饰只能相对简陋,雕刻、镶嵌等传统的装饰艺术几乎绝迹,最重要的装饰形式也就是结合功能部件的线型、线脚、脚型和薄木贴面等装饰手法。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家具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从传统的木匠手工制作,到现今工业化机器生产的发展。

更多的文化交流融合,新材料的研发兴起,欧式,美式,韩式各类风格的家具在市场上大量出现,并且随着需求的不同个个性的凸显,定制家具逐渐在市面上兴起。功能更加多样,造型千变万化,更加日趋完美,成为创造和引领人类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的物质器具和文化形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