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人们往往感觉密度大的物质“重”,密度小的物质“轻”一些,这里的“重”和“轻”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减少。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公式 密度的公式 :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积) 密度公式变化:m=ρV 、 V=m/ρ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判断正误): 1.ρ一定时,m和V 成正比;(因为ρ=mV,ρ一定,m增大,V也增大,所以成正比) 2.m 一定时,ρ与 V 成反比 ; (因为m=ρv,m一定,v增大,ρ变小,所以成反比) 3.V 一定时,ρ与 m 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 都是错误的。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密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 千克 / 米^3;。正确读法为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3] 常用的单位有: (1)克/厘米^3;,正确读法是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 g/cm^3(或g/ml);, (2)千克/分米^3;正确读法是千克每立方分米,符号为kg/dm^3(或kg/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l g/cm^3=1kg/dm^3=10^3kg/m^3; 例如水的密度是1g/cm^3,也就是1kg/dm^3 或1*10^3kg/m^3 变化规律一定温度下,对于一般溶液来说,单位体积所含的溶质越多密度越大,但是氨水等溶液例外,在氨水中,单位体积所含的氨分子越多,其密度越小,最浓的氨水含氨35.28%,密度0.88g/cm3。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值为 1000kg/m^3,即1g/cm^3; 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水的质量为1克。 其它信息水的密度竟然大于冰,你现在就去冰箱里拿一些冰块,把它丢在半杯水中,看看冰块是浮着呢?还是沉下。物质的密度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一般而言,物质的质量不受温度影响(影响非常小),但是体积会热胀冷缩。所以温度上升时体积膨胀(水除外),密度相对就变小了。相反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体积缩小(水除外),密度会变大。不过水是例外,因为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水温只要从4℃上升或下降,密度都会变小。也就是说4℃的水,液体中只有水的体积在受热时也膨胀、冷却时也膨胀。所以水总是由表面开始结冰,密度最大的4℃的水会沉入最底层。这个性质非常重要,在严寒的冬天,虽然水的表面已结冰,但在湖泊的底层仍维持4℃左右,使水中的生物可安然度过冬天。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根据密度的大小,人们可以鉴别物质;选择密度不同的物质,可以满足制造的不同需要;通过测定密度,科学研究中还可能发现其他新物质。 密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kg/m^3;”,这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的,但是要换算单位,不少同学却感到困难了。例如:铁的密度是7.8×10^3kg/m^3;=()g/cm^3;。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单位换算中的基该方法来解决,那就是分子里的单位变小多少倍,换算后的数值就变大多少倍:1千克=10^3克;分母中的单位变小多少倍,换算后的数值要变小多少倍:1m^3;=10^6cm^3;,因此,7.8×10^3kg/m^3;=7.8×10^3×(10^3/10^6)g/cm^3;=7.8g/cm^3;;根据这种换算方法;分析一下可以得出密度的单位有一个规律,即:对于某种物质的密度,在分别用“g/cm^3;”,“kg/dm^3;”和“t/m^3;”来做单位时,它们的数值是相同的。例如,铁的密度,按照这个规律可知:ρ水=7.8g/cm^3;=7.8kg/dm^3;=7.8t/m^3;。这个“7.8”就是课本上密度表中铁的密度值去掉10^3得到的。记住这个规律,不但给密度单位的换算带来很大的方便,而且使一些涉及密度计算的问题变得简单。例如用这种方法来记算水的质量,就是1厘米^3;(毫升)水的质量是1克,1分米^3;(升)水的质量是1千克,1米^3;水的质量是1吨。 |
|
来自: 百眼通 > 《04初中物理网摘-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