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兰的一生

 书蠹之家315 2017-11-05

 

         《风语红楼》(精编版)78

           风之子原创

 

    贾兰可是宁荣二公嫡传的血脉,我相信骨子里还是会有些血性的。

    宝玉就曾亲见他拿了一把小弓箭,追着鹿儿射呢。

    他五岁时上学,和他要好的,就是他的同桌,一样由寡母抚养的贾菌。

    相同的身世,是容易引起共鸣的。而且我疑心,贾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或许也是贾兰欣赏的。毕竟五六岁的孩子,还是天性未泯。

     但是,大闹学堂的表现,贾菌和贾琏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取向。贾菌身上依然流淌着贾府武将起家武功立世的气度,看到贾氏子孙受气,好囚攮的,用上兵器了,立马书匣子飞了过去,加入乱战。从小了说,这是孩子的天性,从大了说,这是有担当的雏形。

     贾兰就是在这一点上和贾菌产生了后天的分歧。即便是他的亲叔叔,即便是那天宝玉被痛揍,贾兰也是只会呆呆的坐在那里麻木的看着。这几乎让我想起了数百年之后鲁迅先生所说的看杀头。

     宝玉和贾蔷和贾菌比起来,更称得上是贾兰的家人。对家人尚且如此,那么当家族罹难,贾兰会是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最最有趣的是,大闹学堂,曹雪芹的文字对贾蔷贾菌甚至茗烟充满了溢美之词,这言外之意,还用我说吗?而且,从此之后,再未见要好的贾菌和贾兰要好了。这是仅有的一次,就是在这一次贾菌和贾兰显示出了巨大的分歧,这样的好朋友是长久不了的。果然,贾兰的生涯,之后再未见贾菌。

       之后和贾兰要好的,居然是贾环了。

       俗语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说和贾菌要好时的贾兰内心尚有一丝血性尚存,那么和贾环要好之后的贾兰,在冷漠之外,则再添怨恨了。

       赵姨娘,这位贾府最失败的母亲灌输给贾环的仇恨式的教育,就这样无形的潜移默化的通过贾环影响到了贾兰。

       还记得元宵之夜,合家子团圆,贾政忽然发现,少了贾兰。李纨的解释是,这孩子牛心,没喊他他就是不肯来,直到贾政派人去喊才来了,来了也是和贾环坐在一起。这就有点过于敏感了。贾兰年幼,母子一体,喊了李纨即等同于喊了贾兰,可是贾兰却偏偏较真儿了,这里面隐藏着一股子怨气。我以为这怨气倒不是李纨培养的,是贾环影响的。贾环一生,和他母亲一样,恨死了贾宝玉和王熙凤,我相信,和贾环成为好朋友的贾兰,多多少少是认同和接受的。

       这样的贾兰,才会在八十回后贾府被抄,贾琏和王熙凤下狱时,任由母亲李纨沉默,对无依无靠的巧姐熟视无睹。而等到贾兰中兴,也从未想到过要去找寻和接纳惜春、巧姐这样的亲人。

       我相信历经拼搏,位居高位的贾兰,已经是一个有着连他的长辈贾赦贾政贾珍贾琏都不具备的冷酷的官僚。他只会在他母亲李纨将死之时流下几滴浑浊的泪水。这样的人物,即便位居庙堂,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非但没有,在曹雪芹看来,反而是用来嘲弄的李纨的好作料。正所谓: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虽然说你李纨孤儿寡母的,需要积蓄防老,需要明哲保身,但也要为儿孙做点好事积点德。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等到贾兰做了大官,你李纨的死期也将近了。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你李纨辛辛苦苦培养的出将入相的贾兰,也只是个只有功名没有人性的。你去看看古往今来的将相可还在?不过是留下一点虚名让后人膜拜而已。

        这是对李纨辛苦一生的否定,也是对贾兰冷漠自私一生的否定。所以,李纨的一生,贾兰的一生,是:

        ”枉与他人作笑谈!“

        在曹雪芹看来,即便辛苦一生不容易,即便取得世俗的成功,只要丧失了人性人情,也是枉活一世,虚度百年。

        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讴歌伟大的人性与人情的小说,是通过对老好人李纨和好孩子贾兰的批判表现出来的。其余如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三春熙凤巧姐贾母刘姥姥宝玉湘莲等等,或出家或早逝或犯错或贫苦,却始终未曾泯灭高贵的人性,在曹雪芹看来,才是轰轰烈烈的活过了精彩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