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喜松:爱,绵延不断

 江山携手 2017-11-05
作者: 来源:北海晚报 
刘喜松:爱,绵延不断
    刘喜松,研究员,广西医科大学医史学教授,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寻根:北海普仁百年医史》《拾遗:北海普仁百年济世情怀》《中国首家麻风医院》《提灯女神的笑靥:北海普仁医院百年护理史略》等医史著作多部。被中国麻风协会聘请为编委、撰稿人,参加编写《中国麻风学学科史》著作。曾参加在美国、法国和中国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主旨发言。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获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科研合作奖。发表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多篇,并获得征文奖。
    与“文学”约会,做“跨界演出”——写作,都源于爱。
    我曾是市人民医院一名主治医生,之后成为医院主要领导、社会学研究员、广西医科大学伦理学、医学史教授。盘点记忆,我与“文学”约会,“跨界演出”——写作,应该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上班不久,同事间在聊昨晚发生在手术室里的逸事。触动听神经的是:“耳鼻喉科黄顺宽主任成功抢救一个辗转两家医院,猪骨误入气管,危在旦夕的一岁幼童。”我时任人事科长,知道这位引进人才黄顺宽主任当时已经休假,次日将要前往郑州探亲。此刻,我被黄主任的事迹所感动。我当即决定,把他做的好事写成文章,然后发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位医生的温暖。
    被感动是一种情怀,有了情怀,就有了冲动与梦想。正是那次感动唤醒了深藏在心底的文学梦。我仿佛听到一个呼唤的声音,去吧,与“文学”约会吧,用文字把身边的爱传递出去。
    于是,我开始阅读《新闻采写编评》《知名记者新闻业务讲稿》等书籍,当夜深人静时,忍不住照葫芦画瓢,运用了报告文学、特写、散文的文学样式。把那些感动内心的人与事整理成文,投稿到《北海日报》。在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下,陆续发表了《手术台上的生死一刻——市人民医院抢救危重患儿纪实》《微创术解洋专家疾苦》《尽职责守护生命,作奉献无怨无悔——市人民医院防治非典工作纪实》等数十篇反映医务人员风采、重大疫情防控的文章。让白衣天使为守护生命无私奉献的事迹见诸报端。
    2002年,我进入医院领导班子,分管宣传工作。带着求知,向梦想出发。组建了宣传科、闭路电视台。把身边的感人事迹挖掘、塑造、展示出来。老实说,接触那些与死神搏斗的医护团队,心情就难以平静。我的那些文学典型,都是本院那些平凡的医务人员,还有一个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关爱病人的群体。他们也许真的并不那么“惊天动地”。但是,毋庸置疑,他们的基因都是秉承了“医者仁心,关爱生命”。他们的血液都流入了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那段日子,一有时间,捧书、写作不倦。2004年我荣获了《北海日报》先进通讯员的称号。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与“文学”约会,“跨界演出”——写作,是如此的美好。
    因为为白衣天使仁爱而歌,所以我快乐着、幸福着、享受着。因为有对医疗事业的爱在心中,所以我奋力着、劳累着、谦卑着。经过了《北海日报》几乎5年的培养,我有了写作的基础。
    2005年10月20日下午,我的手机响起,那头传来北海普仁医院英籍院长后人到我院寻根的消息。于是,我连走带跑,从办公室赶到了八角楼。当看到耄耋之年的何爱德医生(北海普仁医院英籍谭信女儿),手拿泛黄照片,领着儿子威廉教授、孙女爱美,仰望八角楼的那一幕,心被抓住了。那不就是追寻先人足迹,续百年情缘的真实演绎吗?他们带来了给人强烈印象的五张照片。这是何爱德的父亲谭信站在八角楼前,谭信、李惠来医生(何爱德医生舅舅),为病人施行手术、培训本土医生,李惠来医生拥抱“麻风病人”的历史剪影……照片是无言之史,凝视照片,顿时感到那些满目疮痍的西洋建筑活了起来,哦,我们医院的前世如此精彩,历史需要传承的心桥一下子搭上了我的心脉。
    神奇的巧合促使我心甘情愿地去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策划举办“普仁”120周年院庆活动,收集史料、撰写征文,编写《百年辉煌》纪念画册、院史展览馆解说词、《跨越世纪:北海市人民医院(普仁)120周年庆典特辑》。那一段时光撰写先驱者 “普施善德,仁爱四方”故事的历练,征文获一等奖的肯定,坚定了我写作自信。
    2007新年伊始,一份报头名“普仁”的院报诞生了。扮演总编角色,我写下题为:“为再创济世辉煌而生”的创刊词。一切都刚刚开始,好在有副总编张建敏、周恵萍两位同事,“三个女人一台戏”,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我们努力耕耘。把通讯员培训班办到医院里,各科有了通讯员。一张院报,四个版面,像模像样。
    那年2月初的一天,我同张建敏一起前往首府南宁,参加全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编辑人员岗位培训班学习。合格证记录了我们的笑容。此后,我读着《报刊编辑校对使用手册》,吸取“角色”所需养分……这份“普仁”报伴随着医院走过了每一个辉煌的历程,而我的写作与它同成长。
    2007年,阳春三月,我应邀随广西医科大学代表团,远赴英国参加医学国际大会。机缘巧合,会前获悉北海普仁医院的史料,收藏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档案馆的重要信息。于是,我触摸到了尘封百年的历史,被普仁先驱者无私、无畏、献身救治素不相识患者的慈悲感动了。
    读懂那几千页英文史料,对我而言比登山还难。每一步走的都是那么不容易,甚至有坚持不下去的感觉。我相信是先贤的仁爱之光照亮了我的探索之路,在这艰辛而又充满荆棘的路途上,我学会了尊重历史,懂得了如何对历史表达敬意。工作之余,对那些苦心寻觅搜集来的“遗珍”进行梳理研究,开始了撰写“普仁”故事的文学之路。亲朋好友、同事的鼎力相助,2009年11月,《寻根:北海普仁百年医史》问世了。我明白,这是一本凝结着爱的书。书让我与普仁医院院长后人结下了友谊;登上了“北海历史文化大家谈”的讲台;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为时任国家文物局单局长现场讲解;走上了医学史研究之路……
    2010年10月,我参加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西方医学与慈善在中国:历史与档案”项目研究。在人生旅途上,再次进行“跨界演出”——西方医学史料、史迹的研究。
    这是一个极大的跨度,工作之余我读汉译经典《医学史》《现代麻风学》《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等,读的是书,看的是世界。幸运的是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和从众多书籍中获得灵感,找到了路径。在5年间,我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医史著作《拾遗:北海普仁百年济世情怀》《中国首家麻风医院:北海普仁医院医史再发现》《提灯妇女神的笑靥:北海普仁医院百年护理史略》先后问世。对此,《北海日报》极为关怀、支持,每次都给予报道,连载其中典型的文章数十篇,让读者了解北海普仁的前世与今生,有机会共同分享北海历史文化。助我圆了做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市民之梦,为保护北海城市印记,宣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尽了绵薄之力。
    在爱中行走,在爱中成长:我拥抱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科研合作奖;登上苏州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讲坛演讲;将爱催生的“普仁”著作放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著名图书馆收藏。尽管不同场地的跨界演出,“文学”依然眷顾我,2013年,我成为北海作协会员、广西作协会员。
    如今,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报答爱对我的培养之恩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