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江山携手 2017-11-05

 一间车库,两张床铺,两台轮椅,两位高位瘫痪的老人就是生活在这里。他们没有子女照顾,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在艰难的困境中他们相濡以沫、从未放弃,因为他们心中充满希望,他们用半生的时间编写童话传递梦想。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二十多平的简易车库,一览无余,这就是他们每天生活写作的地方

两位老人热衷于知识、热衷于孩子、热衷于公益,当他们得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烟台大悦城等爱心机构为贫困孩子组织捐书活动时,他们毫不犹豫,捐报捐书积极参与,他们就是生活在烟台开发区的侯月利和卜书瑞老人。

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他们坐在轮椅上编写童话故事、写文章充实自己、感染他人、奉献社会。

轮椅是双腿也是书桌

记者见到两位老人,是在烟台开发区凤台小区一栋居民楼的一间车库里,一间20多平方的房子,进门便一览无余,这就是两位老人居住生活的所在地。

躺在床上的是侯月利老人,老太今年73岁,年轻时出意外至今已经卧床47年。坐在书桌旁的是卜书瑞老人,今年78岁,因为后天得病瘫痪多年,每移动一步都要靠轮椅。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侯月利老人努力侧身接过老伴送来的一杯水

记者进门前,两人正在合力完成他们的童话故事《洞洞鼠赴宴》 ,躺在床上的侯月利老人负责编写童话故事:住在乡下的小田鼠“拉拉”进城赴宴,好朋友洞洞请他吃的肯德基、蛋挞和披萨,竟是些洋玩意……

书桌旁坐在轮椅上的卜书瑞老人则负责将文稿在电脑上打成电子版,然后发给各地的报纸和杂志社。

记者进门时,卜书瑞老人仍在敲字。他不断地调整轮椅的姿势,终于挨近了书桌,他侧身坐在电脑前,右手搭在桌子上,用左手慢慢地敲击着键盘,他看一眼稿纸,然后用左手敲出几个字。

“现在右手也不听使唤了,对冷热也不太敏感了,打字拿东西只能靠左手。”卜书瑞老人说,他在年轻时得病留下了后遗症,近几年下身瘫痪,现在他的胸口以下已经没有知觉,大小便也完全不知,小便靠插尿管,大便只能用药,屁股下的轮椅成了他移动的双腿。

而侧躺在床上的侯月利老人与卜书瑞老人类似,下半身瘫痪,肚脐以下已经没有知觉,大小便更是不知,床边的一台轮椅是她写作的书桌,也是她移动的双腿。记者了解到,她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她侧卧在床头,趴在轮椅上完成的。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侯月利每天都得吃大把治“三高”的药

“在写作上,他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秘书,我们合力才能写出这么多文章。”侯月利微笑着说。

对于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他们已经淡然了,但是对于写作他们从未放弃,因为这是他们的梦想。

时刻不离那把铮亮的铁丝钩

除了轮椅,卜书瑞老人还离不了一样工具——那就是手里那把铁丝钩子,这是他的加长手臂,因为老人坐在轮椅上弯不下腰,所以铁丝钩子帮了大忙,够不到的东西就用钩子先勾到手边。时间一长,这把铁丝钩子已经磨得光亮。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卜书瑞老人用一把钩子勾住够不到的东西。本报记者 柳斌 摄

记者了解到,两个人的生活就是在这样一间屋子里,吃饭、睡觉、上厕所,他们互相照顾互相扶持,能不麻烦外人的地方尽量不麻烦外人。就连做饭,两位老人也是自己完成。

记者看到,两位老人做饭的厨具比较简单,摆在墙边的一张桌子摆着锅碗瓢盆,桌上一台电磁炉,上方架着一台抽油烟机,这就是他们做饭的地方。近期,侯月利老人的褥疮重犯而且非常严重,做饭就交给了老伴卜书瑞。每天卜书瑞老人会摇着轮椅去小区的市场上买菜,买菜回来再动手做饭。

为了上厕所方便,两位老人也克制自己尽量不吃蔬菜,这样才能让大便形成规律,每四天上一次厕所。

每个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动作对卜书瑞老人说都是很艰难地完成,由于房间太小,卜书瑞老人的轮椅想掉头都成了一大难题,每做一件事,他都要先多次调整轮椅的角度,然后去贴近要拿的东西。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放饭桌、提油瓶这些简单的动作也只能依靠铁钩子来完成

下午暖瓶里没水了,卜书瑞老人要自己去烧水。他先把轮椅调整到电磁炉旁边,然后用钩子勾起地上的水壶,把水壶移到水池边,用水舀子把水壶灌满,再一边挪动水壶一边挪动轮椅,历时近两分钟,老人终于烧上了水。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烧水做饭什么的我最擅长,就是一只手不太方便,做的有点慢

能自己做的,他们尽量自己完成,他们把家里收拾的很整洁,一本本书摆放的很整齐,他们还在阳台上养了很多花,每一盆都生机勃勃,就像两位老人的精神状态,乐观又充满希望。

但是很有很多事情他们做不了,比如说上床睡觉这个简单的动作,这样两位老人请了一位邻居每天晚上来帮忙。每天都麻烦别人,两位老人很是过意不去,他们提出要给邻居一些费用。

编童话、写文章成为精神寄托

在交谈中,侯月利老人很快提起了她捐书的想法。记者了解到,他们要捐的书一部分是他们订阅的书籍,一部分是刊发他们文章的书籍,还有一部分是他们出版的童话故事书。

老人说他们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很喜欢孩子,年轻的时候两人都是小学教师,所以他们很想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带给孩子。

“我不愿意离开课堂,喜欢孩子们,就选择在家里写东西,这样讲台更大,一百多家报纸都用过我写的文章。”侯月利老人说。

从1985年起,两位老人先后在国内近百家报纸和杂志发表过文章,两人合力为儿童写的辩字诗歌和课本剧,《汉字国》在2015年由北京一家出版社结集出版,“让小朋友多识字,祖国要富强,必须得有文化,少年强则国强。”老两口毅然将2万元稿费和十年版权换成书籍,直接捐给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希望能给孩子们的童年带去更多色彩。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侯月利老人就是侧卧在床上写下一篇篇文章   本报记者 柳斌 摄

这些年来,编童话、写文章已经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在困难的日子里,侯月利老人坚持订报、看报、学习,一订10多份;在住院的日子里,侯月利老人躺在床上坚持创作。近几年,现在很多杂志社、报纸要求文章必须是电子版,这样老伴卜书瑞老人省吃俭用买了电脑,自学打字上网,把老伴的文章打成电子版,然后按照报纸上的投稿邮箱发给上百家报纸、杂志社的编辑们。

侯月利从1996年开始记录自己发表文章的时间、标题,到现在已经记了满满四个笔记本,具体发了多少他们也数不清了。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卜书瑞用左手把侯月利写的初稿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出来

“活着,你这个生命就得有意义,为了发挥生命的余热,为了对社会有用。”侯月利自豪地说。

因报结缘携手共渡坎坷人生

记者了解到,两位老人也是通过报纸结缘,之前两位老人一个在河北,一个在烟台,两人鸿雁传书21年,直到前些年两人才走到了一起。谈起两人的相识,卜书瑞记忆深刻。

时间要拉回到1985年,当时卜书瑞还在河北老家的一所小学读书,当时他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每天坐轮椅到学校,然后扶着墙走进教室进行讲课,由于经常卧床,经常忍受褥疮的折磨。

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海水盐水治褥疮》觉得比较有意思,很想和文章作者交流一下,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侯月利。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两人通过书信,相知相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通过书信,他们彼此了解了对方。卜书瑞是一名小学教师,1960年,21岁的他被查出结核性脑膜炎,后期出现了很多后遗症,走路一瘸一拐,直至走路越发艰难,因为热爱孩子,依然坚持教学近30年,直到1992年病退。

而侯月利之前也曾是一名乡村教师,1970年,26岁的侯月利在水库劳动时遭遇泥土塌方,胸椎9到11节粉碎性骨折,下半身永远失去了知觉,教书教不成了,她把精力集中在文章写作和编写童话故事上。

1990年侯月利在妹妹的帮助下去了卜书瑞所在的河北赵县,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之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鸿雁传书让两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感情更加坚定,二人思想上越来越接近。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你开怀大笑我宠溺相望 虽无法拥抱 心却是最靠近的

2005年侯月利再次去到河北,这是二人时隔十几年后再一次相聚。但侯月利老人的褥疮因在河北水土不服愈发严重,不得已只能回到烟台养病。同年,卜书瑞查出肾病综合征后,感觉时日不多,两人终于决定共同生活。2006年卜书瑞来到烟台与侯月利相聚,两人住在侯月利侄子为其购买的简易车库改造的房子中。   “车库出入方便,图的就是这个。”老人说。

爱心传递 义工带来温暖 


让人欣慰的是,两位老人分别能领到退休工资和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为帮助老人的生活起居,给老人带去欢声笑语,开发区春晖义工队也经常去看望老人。

卜书瑞老人感激之余,还作了一首赞美诗:我从燕赵来齐鲁,身在异乡不孤独;因为身边好人多,慈善义工来服务;嘘寒问暖很关心,随着歌声心起舞;欢乐笑声飞上天,胜过亲人排孤苦!

一下午的采访结束了,记者离开时,卜书瑞老人再三坚持要出门送送。他努力摇动轮椅来到门外,一直送了很远,他微笑着不停地挥动双手向记者告别,直到采访车驶过岔路口。

轮椅上的文学梦:两位残疾老人用半生写童话传递希望 夕阳下,老人摇动轮椅执意要送一送记者  本报记者 柳斌 摄

夕阳下,老人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手里的那把铁丝钩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记者 柳斌 实习生 李阳

编辑  刘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