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南:满腹乡愁的旅京作家

 江山携手 2017-11-05
何南:满腹乡愁的旅京作家
何南:满腹乡愁的旅京作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泊在外,不论富贵或贫贱,离乡越远,乡愁越重,这就是何南,一位旅居北京的商水籍作家。现年48岁的何南是商水县姚集乡龙塘河村人,本名许建国,近年来,出版了新诗集《甜蜜的灾难》、古体诗集《鹊踏枝》、随笔集《山海四季——一个北京作家眼中的胶南》《谁拿浮生乱了流年》《民国情事:寂寞烟花梦一朵》《民国情事:是真名士自风流》、小说《画皮》《一千年前的风花雪月》《金银花》《别惹我,我是叛逆期女生》《学校保卫战》等,颇受文学界和读者好评。

  见到何南,是在一个初冬的傍晚。

  一

  “小时候我就编织着一个文学梦,但这样的梦让从未远离过农村老家低矮柴门的我产生了怨尤。”这是何南在散文《故乡不故却如故》的絮语,注解了他的人生机缘。1968年,何南出生在商水县一个普通乡村。他的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母亲务农,在鸡犬相鸣、鸟虫啼叫的乡野,爱读书、听鼓书,滋养了他的文学性情。他说,影响他最深的是《西游记》。书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只有下卷,但正是这半卷《西游记》里如珠玑般的文字词句,让他如痴如醉,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小学、中学时期,何南的学习成绩很好,可他的作文并不突出,也未曾显露出过人的写作灵气。高中时,他的一个同学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买飞机的路》的文章,被校领导表扬,何南受到了触动,暗下决心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紧张的学习之余,何南仍坚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毕业后,何南考上了周口师院中文系,并于1988年被分配到商水县一偏远乡镇的中学教书。

  何南说,当时,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做全县最好的语文老师。那时,读书成为他的最爱,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他把《左传》《史记》《国语》等书籍熟读于心,从中汲取营养。

  二

  难忘乡野教书的日子。何南说,把灵魂寄托给文学和教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他讲的语文课,孩子们都爱听。同时,何南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进行创作。1993年,何南在光明日报社旗下的《中流》杂志上发表了他个人的第一首诗《给你——强者》。当拿到寄来的70元稿费和样书时,他被大大激励了。

  那时的何南,心中只有文学和教书两件事。后来,何南先后在商水县城、周口市中心城区的学校担任过高中语文老师。

  2008年,何南选择了离开,离开了家乡、故土和亲人、同事,踏上了北漂的路。他认为,文学滋养了他的生命,他应该跟随文学的精灵起舞,那才是他灵魂的归宿和栖息地。    

  何南来到北京后,开始了专业的文学创作。他是一位涉猎面很广的作家,既写诗歌、散文,也写小说、传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何南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三

  何南说:“写作的人追求的不应该是应酬、名誉等外在的东西。名誉与作品不是一回事。要用心灵去写作,让写作‘走心’,才能写出好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能根植于千万读者之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何南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作家,他创作的《谁拿浮生乱了流年》《传奇赌王何鸿燊》等,都是他深入研究人物资料后,在保持事件人物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以全新视野进行解读,重新进行二次创作。

  何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杂家,但是,拨开层层繁杂的表象,他其实一直且行且吟在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如果说,传记文学是他研究学问的结果,那么,其他一些作品则是他乡土创作的回归。他于今年9月份出版的儿童文学《学校保卫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校保卫战》讲述的是一所乡村学校在即将被撤并的前提下,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得以保住的故事。何南把在家乡教学的所历所思全都融入其中,切合了国家提倡的回归传统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书中的那所学校以何南当年工作过的学校为原型,但其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也是虚构的。这所学校见证了何南的成长,是记录他青春岁月的地方,那里留有他太多太多的青春记忆。

  何南告诉记者,《学校保卫战》是其儿童文学书系的第一本,接下来将陆续写出一部分,都是乡土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将围绕“乡土、传统、家乡”而展开。

  四

  “直到渐渐长大,眼界渐渐开阔,我才知道,谢灵运、周兴嗣,原是我的一级老乡啊!直到在龙湖的波上泛舟,荷间听雨,我才羞愧地发觉,我对自己的家乡一无所知。然而,家乡丝毫并未厌弃我,也没有责怪我甚少回到她的怀抱,而是一如既往地欢迎我……醉了,醉倒在浓浓的乡情里。现在我要说,即便家乡没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她仍然让我魂牵梦萦;即便家乡没有现在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即便她如过去一样小而旧,但在我心里,在如我一般的游子心里,在被沙颍河的碧波淘漉过的所有心灵里,她仍然是‘大周口’。”这是何南在今年7月份回周口时创作的散文——《故乡不故却如故》中的自白,表达了他的思乡情愫。

  他说,离开家乡越久,越有一种“负罪感”,并开始明白,家乡是一个人的脐带,是牵着一个人的风筝线,没有了这条线的牵引,人便会失去方向。2008年前,他的笔名叫蝈蝈,寓意自己像家乡田野的一只欢唱的鸣虫。2008年来到北京,他便把笔名改为“何南”。他说“何南”就是“河南”,代表自己来自河南这片黄土地。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谈起家乡,眼角泛着泪光,那是思乡泪,更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据了解,在《学校保卫战》出版后,何南赠送了一箱书给他曾经工作过的乡村学校,让孩子们在书香中快乐成长。他说,以后还会继续给家乡学校捐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教育作贡献。

  □ 记者 梁照曾 文/图

  何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