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堂】3

 建华1968 2017-11-05
























































































【中药学堂】川芎
                   

川芎



川芎,一个带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为何这么说?


传言,药王孙思邈发现川芎时,随口吟诗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于是,川芎的名字就由此而诞生了。


川芎本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尤其在配合其他中药运用时,功效更是卓著,比如今天要说的国医大师颜德馨对川芎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快来看正文吧!


川芎味辛气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气血瘀滞证。“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余治疑难病证,每取川芎为君臣之品,川芎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辨证而施,则有“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之功。


1.川芎配羌活,功擅祛风止痛

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尤能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要药。


“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对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头痛,当取川芎为君,以活血通络,配以羌活宣发风邪,二者相使,引药上行脑络,奏止痛之效,既治表证头痛,亦疗内伤头风,故《本经逢原》谓:“羌活与芎藭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


外感头痛多以川芎茶调散化裁,内伤头痛则取桃红四物汤加减;若痰湿甚头痛且重者,配苍术、半夏、升麻;肝火旺头痛且胀者,辅黄芩、夏枯草、石楠叶;久痛不已者,则辅以全蝎、蜈蚣、露蜂房等虫蚁搜剔之品。


例:

宋某,女,32岁,头痛反复发作7年,多方治疗无效,拟诊为偏头痛,头颅摄片阴性。患者自觉头痛彻巅,日轻暮甚,痛甚则彻夜难寐,每于劳累或气候变化时加剧,经事前后易诱发,脉细缓,舌苔薄腻,久痛入络为瘀,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例立法。


药用:川芎15克,羌活9克,当归9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服药1周,头痛见减,但夜间仍有小发,原方加全蝎粉、蜈蚣粉各1.5克另吞。


1周后头痛痊愈,随访经年未发。


2.川芎配黄芪,功能引血上行

川芎擅长祛风行血,黄芪功擅补气升阳,二者相配,则能补气活血,引血上行。


血液上行头目,全赖清阳之气升发,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清阳之气日渐衰弱,以致气血上奉减少,血气不升,脑络失养,则头痛、眩晕、健忘、痴呆等症丛生,


诸如老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多由清阳下陷,血瘀内滞所致,治此习用清暑益气汤、益气聪明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出入,并重用黄芪、川芎二味,收事半功倍之效。


例:

胡某,女,67岁,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曾大小中风数次,左侧肢体不用,头项易于下坠,口苦,舌苔薄腻,脉细弦。瘀阻脉络,阳气不行,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黄芪30克,桃仁9克,赤芍9克,广地龙6克,虎杖15克,红花9克,千年健9克,蜂房9克,菖蒲4.5克,丹参15克,炒苍术9克,扦扦活15克,防风6克,川芎9克。


上方出入治疗1月,患者已能独立行走,颈项不坠,其他症状亦减,原方继续治疗半月,以竟全功。


3.川芎配当归,功效补血化瘀

川芎与当归合方,名曰佛手散,众多传统名方中多含有此方。


当归性润,功能补血和营,配以川芎活血行气,则补血而不滞,活血而不伐。血虚者常兼血瘀,盖血液盈余则流畅,若病久营血耗损,血脉空虚,无余以流,则艰涩成瘀,而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互为因果。


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难治病,则取当归、川芎为君,尝谓“于补血药中加入行血药,其效益倍”。


属热者则辅以虎杖、升麻等清营泄热;属寒者则佐以补骨脂、肉桂、鹿角、牛骨髓等温经壮阳;兼有脾运失健,纳呆腹胀者,则加入苍白术、谷麦芽,以鼓舞中州,促进药物吸收,寓“上下交损,当治中焦”之意。


4.川芎配苍术,功能疏肝解郁

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创越鞠丸,用苍术、川芎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示后人治郁大法。


余认为百病皆生于郁,《内经》虽有“五郁”之说,但总以木郁气滞为多见,肝主疏泄,斡旋周身阴阳气血,使人的神志活动、水谷运化、气血输布、三焦气化、水液代谢宣通条达,一旦肝失常度,则阴阳失调,气血乖违,气滞、血瘀、痰生、火起、风动,诸疾丛生,魏玉璜谓“肝为万病之贼”,确具至理。


苍术气味芳香,不仅擅长燥湿,更能行气解郁,配以川芎,气血双调,用于多种难治病,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效。


         

    【中药学堂】黄芩
                       

    黄芩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相关名

    黄芩、元芩、枯芩、淡芩、淡黄芩、子芩、条芩、片芩、经芩、宿芩、北芩、鼠尾芩、黄金茶、黄文、空肠、内虚、腐肠、印头、妬妇、酒芩、黄芩炭、土金茶根


    产地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饮片 黄芩片


    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有放射状纹理。


    酒黄芩


    形如黄芩片,略带焦斑,微具酒香气。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而燥,主入肺与大肠经,兼入胃与肝胆经。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热而安胎。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病证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

    (3)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4)胎热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较强,湿热、热毒诸证宜用。

    炒黄芩苦寒之性略减,胎热胎动不安宜用。

    酒炒黄芩能上行,清上焦热宜用。

    炒炭凉血止血力较强,血热出血宜用。

    传统认为,条芩善清大肠火,枯芩善清肺火。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燥泄,能伐生发之气,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药理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护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抗肿瘤等作用。


    故事一

    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家人及邻居认为必死无疑。


    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


    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事后,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据分析,李时珍所患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属中医肺热实火之证。


    因黄芩苦寒,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故事二

    在识别黄芩时,有人提出黄芩为什么心黑而中空呢?


    要知道这个原因,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在四川的大山里,有一对苦命的小姐妹,姐姐叫黄芩,妹妹叫黄连。


    父亲早丧,其母为了养活这对小姐妹,为人做活,也累得疾病缠身。母亲快要断气时,把黄芩和黄连叫到跟前嘱咐说:“我不行了,你们姐妹两个以后要互相照料,相依为命,不管谁找到好地方,都要有福同享。”姐妹俩对着母亲的面都点头答应了。


    母亲死后,黄芩带着黄连,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饱受风寒之苦。开始姐妹俩相处还可以,时间久了,黄芩总觉得带着小妹妹是个拖累,便产生了遗弃妹妹的邪念。


    于是,就把弱小的黄连撇在了四川的大山里,她独自一人去寻找她的幸福生活。可怜年幼瘦弱的小黄连,因无人照料,连冻带饿,不久便饿死在山里了。


    后来,在小黄连丧生的地方,长出了许多瘦弱的小草,其形状很像小黄连那枯瘦的身形,人们就把这种草取名为黄连。由于小黄连的一生饱受苦寒,所以这种草的性味也是极苦寒的。





      【中药学堂】白术
                         

      白术



      以前小编和大家分享了白术的基本知识,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白术和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的基本性味归经、功效及区别等。


      性味归经、功效

      白术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炮制】白术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胀泄   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6~12g。


      土炒白术

      【制法】土炒是用灶心土(伏龙肝)炒白术。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伏龙肝粉20斤)(因此土炒白术表面有一层有点像猪肝色的粉末,下图。然而它的断面是焦黄色的。)


      土炒白术中药饮片


      麸炒白术

      【制法】麸炒白术  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黄棕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每100kg白术片,用蜜炙麸皮10kg。本品形如白术片,表面黄棕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出自《中国药典》2015版)


      麸炒白术中药饮片


      焦白术

      以白术炒至焦褐色,断面焦黄色。焦白术功效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等症。(下图)


      焦白术中药饮片


      区别

      白术炒用,用以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如: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


      焦白术功效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等症。


      土炒白术,折断的话,断面是焦黄色的,区别于生白术。土炒白术表面有一层猪肝色的粉状物,就是用来炒白术的灶心土(又称为伏龙肝)的粉末。如果用水冲一冲,这些土可能会被冲洗掉。建议不要洗掉这层灶心土(本身有温脾涩肠止泻功效,用于脾虚久泻。)


      名方简介

      理中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


      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医家医案

      有关大剂量生白术治便秘。这个用法现在很常见,也经常有患者或网友问起这个生白术大剂量运用有何作用的问题。此处摘录部分相关文献供参考。


      《伤寒杂病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历代注家解释不一,为什么大便硬、小便自利还要去桂加白术(因为白术性燥)?


      清代周岩《本草思辨录》:“或谓如大便硬何。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小便自利,即小便数也。皮中之水不当留而留,水府之水当留而不留,脾不举其职,而肠胃与膀胱之传化乖矣。去桂加术,则小便节而本有之津液不随之而亡,亦脾职复而后至之津液可由是而裕;水湿外除,津液内蒸,谁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


      大意是,“脾为湿困,脾阳不运,致使肠胃与膀胱传化乖戾,去通阳利尿之桂枝,加健脾益气之白术,使之复行运化之职,外合附子除湿止痛,内则为胃行其津液,故可濡润肠道而大便自通。”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期刊登了北魏龙骧先生医话四则,其中《白术通便秘》一文,介绍了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立即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和浓厚兴趣,人们纷纷效仿使用。


      据载这是现代重用生白术治便秘最早的记录。


      医话摘录

      “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


      “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其中这一段可以作为结尾: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其行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


      民间食疗简方

      杨药师按:考虑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下民间食疗简方,是否适合自己的状况,建议事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君子黄牛肉汤

      党参10g、茯苓10g、麸炒白术10g、炙甘草5g。黄牛肉100克。


      先以四君子煲汤去药渣,然后以黄牛肉切片(生抽姜葱糖酒腌味)加入四君子汤中,滚熟加入适量胡椒粉即可。


      四君子汤功效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黄牛肉健脾补血。


      中医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

      中医九种基本体质类型,你是哪一种?请参阅下表看看自己比较接近哪一种体质。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能有助于对中药注意事项比如禁忌、慎用等内容的理解。





      【中药学堂】熟地黄
                         

      熟地黄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故事,反应了在灾荒年头难民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的残酷性。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此句中地黄是一种草药,有凉血滋补作用。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熟地黄。


      简介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药之四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是也。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设若逡巡,必误乃事。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乱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内经》曰:门户不要,是仓廪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今之人履芒硝、大黄若坦途,视参、附、熟地为蛇蝎,愚也。


      区别

      地黄名芑,又名地髓。以沉下者为珍,故字从下入地。天玄而地黄,天上而地下,地黄之义与情性为用之方足见矣。其汁深黄染手不落;其味甘美,着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颇贪野狼,故种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


      地黄二月生苗,初生塌地,高者不及尺许,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中心皱纹如撮,茎上有细毛,梢头开花,如小筒子而色红紫。亦有黄色白色者,结实作房如连翘,中子甚细而色沙褐。


      根如人指,长短粗细不尝,甚有一枝重数两者。汁液最多,虽暴焙极燥顷则转润。二月八月采者,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茎中,精气未尽归根。


      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气全也。复种地黄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也。古人云入水浮者天黄,沉者地黄,半浮沉者人黄。


      地黄法为去皮,入柳木甑内,置瓷锅上蒸之;蒸透取出,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犯铜铁器恐令人肾消发白,男损营女损卫也。 


      地黄作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是药食同源之佳品,熟地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依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可分生地黄汁、鲜生地、大生地、干地黄、熟地黄的区别,现今医界删繁就简,只存下生地黄、熟地黄两种了。


      鲜地黄和干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生掘鲜者捣汁饮之,生则寒,干则凉,热则温。生地加酒蒸晒炮制后为熟地黄,用酒制则不伤胃。


      《本经逢原》载:“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药性寒转温味苦转甜,功能由清热变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之记载。


      《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常用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耳呜,须发早白以及盗汗、遗精、消渴等症。


      熟地黄亦为补血要药,多用于血虚的多种病症,如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月经失调等症。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中药材炮制就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之中,非其义一芥不取,合乎理九百何辞,熟地黄“九蒸九晒”炮制工艺极为特殊,此法要求地黄必精选上品怀地黄,经精制、浸泡后,用铜锅、铜笼蒸九遍再晒九遍,总共经过80道工序需一个月才能完成。



      炮制

      具体办法是,将生地黄洗净,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纯正的黄酒,搅拌均匀,封闭容器;


      使生地黄将黄酒吸尽,然后进行加热、蒸制;


      用容器收集蒸制而流出来的熟地汁,蒸至熟地黄发虚发黑为度,取出发黑发虚的熟地黄晒一天;


      拌入容器收集的熟地汁和黄酒,再蒸一天,取出;


      再晒一天,如此反复,蒸晒九次,直至“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香如饴”才可使用。


      性状鉴别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块,粘性大,味甜。以肥大、软润、内外通体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甘,微温,入肝肾二经,滋阴补血。


      性能特点

      万物法于阴阳,药亦分阴阳,熟地正阴分之药也。大补肾水之药,肾阴不能骤生。补阴不可求速效,且阴药须大剂重剂投之,而熟地正合也。宋前地黄有五大功能:逐血痺、治嗽、健胃、填精、养阴清热,今则只萎缩为后二者。


      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熟地黄含有丰富的谷甾醇、甘露醇、梓醇、地黄素、糖类、苷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还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此外,熟地黄还有强心、利尿、保肝、抗炎、抗真菌、降血糖等作用。




      【中药学堂】党参
                         

      党参


      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相关名

      党参、台党、潞党参、西党、汉中党、文党、文元党、晶党、东党、辽党、中灵草、上党人参


      产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及东北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



      性状鉴别

      党参

      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至灰棕色。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


      全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


      质稍柔软或稍硬而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棕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素花党参(西党参)


      长10~35cm,直径0.5~2.5cm。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根头下致密的环状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皮部灰白色至淡棕色。


      川党参


      长10~45cm,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较少,皮部黄白色。


      饮片 党参片


      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黄棕色至灰棕色,有时可见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切面皮部淡棕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米炒党参


      形如党参片,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补而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 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 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


      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病证

      (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虽性平,但甘补,故实热证不宜服。


      药理

      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改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



      故事

      虽然如今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如陕西、甘肃、东北等都已成规模地开始种植党参,但党参的老家却是在山西潞州,古称"上党"的一片区域。


      所以,现今依旧有很多人执迷于购买山西原产党参,他们认为只有这里产的党参最为地道。这片土地上的陵川县所产党参品质很好,也被北京同仁堂认可成为党参的专供产地。


      "五花芯"是陵川黄松背一带所产的一个名贵党参品种,切开参体后,断面纹路像盛开的五瓣花一样,所以起名叫五花芯。药界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千斤参,万斤参,不如黄松背的一棵五花芯。


      "陵川县以东有一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花芯姑娘"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黄松背村流传着一种疾病,人们不想吃饭、日夜咳喘、身上无力、田里的禾苗也荒芜了。


      村里有户人家养了五个女儿,依次叫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五花,父母早亡,她们从小跟着爷爷在山上采药,略懂一些药性和医道。五姐妹眼看爷爷和乡亲们卧病在床,决心走出去访求名医。


      她们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来到王莽岭的深山峡谷中,找到了一位须发全白已经病入膏肓的采药老人,她们向老人请教,老人交给她们一包药材,当她们问老人这是什么药、怎么采怎么种时,老人断断续续告诉她们:"一半阴、一半阳,放罢炮、挂铃铛,晚上握、白天凉,一出世、救苍桑。"没等说完就断了气。


      五姐妹急忙把药带回村中煎熬了许多,家人和乡亲们喝了,感觉心清气爽,恢复了体力,下地干活,村子里重现了往日的生机。


      之后的几年,五位姑娘根据老人的教导,终于懂得了党参的得来之法,只不过经过她们之手种出的党参切断后居然是五瓣花的芯,这就诞生了"五花芯"。





        【中药学堂】郁金
                           

        郁金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相关名

        玉金、郁金、入金、乙金、温郁金、桂郁金、黄郁金、川玉金、川郁金、广玉金、黑郁金、光郁金、绿郁金、马蒁、紫蒁香、黄丝玉金、醋郁金


        产地

        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黄丝郁金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江西等省;


        桂郁金主产于广西、云南等省区;


        绿丝郁金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广西等省区。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性状鉴别

        温郁金

        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长3.5~7cm,直径1.2~2.5cm。


        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 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黄丝郁金

        呈纺锤形,有的一端细长,长2.5~4.5cm,直径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黄色,具细皱纹。


        断面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红色。气芳香,味辛辣。


        桂郁金

        呈长圆锥形或长圆形,长2~6.5cm,直径1~1.8cm。表面具疏浅纵纹或较粗糙网状皱纹。气微,味微辛苦。


        绿丝郁金

        呈长椭圆形,较粗壮,长1.5~3.5cm,直径 1~1.2cm。气微,味淡。


        饮片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灰褐色至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切面灰棕色、橙黄色至灰黑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心、肝、胆、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能行散,苦寒清泄,入心、肝、胆、肺经。


        能活血止痛、凉血清心、疏肝解郁、利胆退黄,并兼止血,为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凡血瘀气滞有热、肝郁化火、血热出血、热扰心神及湿热郁闭心窍,即可酌选。


        功效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主治病证

        (1)胸腹胁肋胀痛或刺痛,月经不调,痛经,癥瘕痞块。

        (2)热病神昏,癫痫发狂。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妇女倒经。

        (4)湿热黄疽,肝胆或泌尿系结石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研末,2-5g。


        使用注意

        丁香畏郁金,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配伍

        郁金配石菖蒲:郁金辛苦而寒,功能解郁开窍、清心凉血;石菖蒲辛苦而温,功能开窍醒神、化湿豁痰。


        两药相合,既化湿豁痰,又清心开窍,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


        郁金配白矾:郁金辛苦而寒,功能解郁清心而开窍;白矾性寒,清热消痰。


        两药相合,具有较强的祛除心经热痰之力,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等证。


        故事

        小指月正在粗糙的石块上面磨着郁金,原来这块石头是爷爷特地从溪边找了很久才找到的。


        一般人只听说过用石头来磨刀,却很少听过用来磨药。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要那么费事呢,我们不是已经有打粉机了吗,一下子就打好了,可以省多少时间啊!


        老爷爷笑笑说,为什么现在机器制造业那么发达,人们还要手工裁缝呢?有些手工制作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就像你手撕包菜,就比刀切的要好吃。而且有些药物最好不见铁器为妙,你用石头把它磨好,更原始接地气。


        有个妇人,每次月经来临时,不是鼻子出血,就是刷牙牙出血,有时出得挺多的,月经过后就好多了。


        这次一出血,居然有不可收住之势,她赶紧找来竹篱茅舍。


        老先生说,指月,像这种女子月经来临时,人体上部出血,如吐血,鼻衄或牙龈出血,这种情况叫做妇人倒经,可以用一味顺经汤。


        小指月没有听过一味顺经汤。


        老爷爷说,就郁金,郁金是治倒经要药,既能清热凉血,也能顺气解郁。再加上它味苦性寒能降泄诸气,符合吐衄必降气之意。


        原来《本草经疏》中说,郁金本属血分气药,其治诸血症,属于血热上行者,大凡内热火焰,此药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郁金之性,又善入血分,还能下降火气,使血不妄行。


        这妇人就直接用小指月磨好的郁金粉,每次冲服两钱,喝第一次血就下去了,第二个月又喝几次,接下来倒经的现象就消失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郁金磨汁服,下气降血之功更速,虽然也可以走捷径用机器打粉,但效果会稍逊,这可能是由于损坏其混悬液而造成减效。其实郁金质地不坚,易磨,但须用力轻匀,手重则散。





        【中药学堂】炮姜
                           

        炮姜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茎的炮制品。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晒干后经炮制而成。


        性状鉴别

        该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


        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


        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


        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


        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本品为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内呈棕黄色而成,性味苦、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


        炮姜的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


        炮姜多利用辅料,炮制时间短,注重药物的膨胀度,意在除去部分挥发油,偏于温中。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主治病证

        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

        煎汤,3~9g;


        文献论述

        1、《医学入门》:“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辟,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龙眼肉



        来源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别名

        益智、蜜脾、桂圆


        性状鉴别

        龙眼肉为由顶端纵向裂开有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3~3.5厘米,厚不及1毫米。


        表面黄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


        质柔软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


        气香,味浓甜而特殊。


        性味归经

        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与作用

        1、益气补血,增强记忆

        龙眼干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及蛋白质等,含铁量也较高,可在提高热能、补充营养的同时,又能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以补血。实验研究发现,龙眼干除对全身有补益作用外,对脑细胞特别有益,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


        2、安神定志

        龙眼干含有大量的铁、钾等元素,能促进血红蛋白的再生以治疗因贫血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龙眼干中含尼克酸高达2.5毫克(每100克),可用于治疗尼克酸缺乏造成的皮炎、腹泻、痴呆,甚至精神失常等。


        3、养血安胎

        龙眼干含铁及维生素比较多,可减轻宫缩及下垂感,对于加速代谢的孕妇及胎儿的发育有利,具有安胎作用。


        4、抗菌,抑制癌细胞

        动物实验表明,龙眼干对JTC-26肿瘤抑制率达90%以上,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给癌症患者口服龙眼粗制浸膏,症状改善90%,延长寿命效果约80%。此外,龙眼干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


        5、降脂护心,延缓衰老

        龙眼干可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与衰老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黄素蛋白——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中药学堂】栀子
                           

        栀子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

        山栀、栀子、卮子、大山栀、黑栀子、黄栀子、黄枝子、鲜支、支子、山枝、枝子、黄枝、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产地

        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

        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

        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饮片 栀子

        呈不规则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棱。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炒栀子

        形如栀子碎块, 黄褐色。


        焦栀子

        形如栀子或为不规则的碎块,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内表面棕色, 种子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

        苦,寒。 归心、肺、胃、三焦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入气分能泻火而除烦,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能清利湿热而利尿退黄。此外,外用还具消肿止痛之功。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配伍

        栀子配淡豆鼓

        栀子苦寒,善清热泻火除烦;豆鼓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热而除烦。两药相合,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栀子配茵陈

        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

        又除烦止呕。栀子仁(用种子)善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滑肠,故脾虚便塘者忌服。


        药理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枢、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中药学堂】远志
                           

        远志


        来源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相关名

        远志、远志肉、炙远志、小草、线茶、葽饶、细草


        产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吉林、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剌喉感。


        饮片 远志

        呈圆柱形的段。 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横皱纹。 切面棕黄色,中空。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制远志

        形如远志段,表面黄棕色。味微甜。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心、肾、肺经。


        性能特点

        既助心阳、益心气,使肾气上交于心而安神益智;

        又祛痰而开窍,善治心神不安或痰阻心窍诸证;

        还祛痰止咳、消散痈肿,治痰多咳嗽及疮痈肿痛。


        功效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主治病证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

        (2)痰阻心窍之癫痫发狂、神志恍惚。

        (3)咳嗽痰多。

        (4)痈疽肿痛,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对胃有刺激性,故消化道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服。


        药理

        本品有镇静、抗惊厥、祛痰、收缩已孕和未孕子宫、降血压、抗菌、溶血等作用。



        故事

        古时候,某地有一秀才,娶了药铺主之女为妻,其妻颇通药理,一年仲夏,秀才将赴省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


        行前其妻将一节浅棕黄色的圆木交给他道:“相公,你带上此木,能保身体健康,考场不惊,一举夺魁的。”


        秀才不解其意,笑着打趣道:“难道叫我恐吓考官不成?”


        妻子解释道:“不是,相公此次赶考,千里迢迢,天气酷热,日间赶路,夜来读书,加之蚊叮虫咬,岂不有害健康;


        此木名'大胆’,内服有安神补益、强壮之功效,可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外用又可治一切痛疸、肿毒、疔疮、诸疾,难道不是可保相公一路安康吗?


        考前服之,镇静安神,临场不惊,尽情发挥,文艺、书法俱佳,能不夺魁?”


        秀才听了,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称是,依妻子之言,果然考中第一名解元。 


        秀才中举之后,深感此木神效,然厌其名庸俗。既然能益智强身,何不更名“远志”?


        跟老丈人说之。丈人点头称妙还加上一味平和、镇静、安神的良药“枣仁”,组成“枣仁远志汤”,并以女婿做活广告,生意格外兴隆。





        【中药学堂】黄连
                           

        黄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相关名

        黄连、元连、味连、雅连、云连、鸡爪连、川连、王连、支连、宣连、古连、川黄连、峨嵋连、古勇连


        产地

        味连主产于重庆石柱县,四川洪雅、峨眉、湖北、陕西、甘肃等地亦产。主要为栽培品。为商品黄连的主要来源。


        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眉等地,为栽培品,极少野生。


        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碧江及西藏东南部,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鉴别

        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饮片 黄连片

        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 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酒黄连

        形如黄连片,色泽加深。略有酒香气。


        姜黄连

        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有姜的辛辣味。


        萸黄连

        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有吴茱萸的辛辣香气。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大苦大寒,清泄而燥,药力颇强,主入心、胃经,兼入肝与大肠经。


        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病证

        (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2)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3)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4)血热妄行吐衄,痈瘟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程热疮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敷。生用长于泻火解毒燥湿,清心与大肠火。酒炒引药上行,并可缓和苦寒之性。 


        姜汁或吴茱萸炒,则苦泄辛开,缓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吴茱萸制又治肝郁化火证。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或久服易伤脾胃,故内服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常量久服,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者忌服。


        配伍

        黄连配木香

        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 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

        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半夏、瓜萎

        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辛苦而温,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萎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三药相合,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药理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等作用。


        故事

        从前,在土家族居住的黄水山上,有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家有个园子专种药草,他用这些药草给人治病。


        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陶医生出门的时候多,就请了一个姓黄的帮工来经管园子。


        陶医生的女儿叫妹娃,长得漂亮、聪明、活泼,老两口视如掌上明珠。妹娃也喜欢栽花种药,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园子里看花看药。


        正月的一天早上,寒霜未化,冷气袭人。妹娃来到园子里,见花未开,草未萌芽,就开了后门,沿着小路往山上走。


        忽然,她看到路边有一朵油绿色的小花开放了。妹娃越看越喜欢,就用手指把四周的泥土掏松,把它连根挖起,种在园子里。


        帮工看到这株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就开花的野草,也很喜欢,天天浇水,月月上肥。那草越长越茂盛,后来结了籽。


        帮工把这花的籽洒在园子里,第二年,园里绿色的小花就开得更多了。


        不料,妹娃得了一种怪病,满身燥热,又吐又拉,只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妹娃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


        可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肚子越拉越厉害,还屙起血来。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女儿的病就掉泪。


        帮工看在眼里,很焦急,怎么办呢?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


        前个月自己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命,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


        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妹娃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


        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叶扯了一株起来,煎成一碗水,趁妹娃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妹娃喝了。


        谁知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


        连声感谢帮工说:“妹娃害的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绿花的小草,看来对清热燥湿的功效呀!”


        因为这位帮工姓黄名连,为了感谢他,这药材也就取名为黄连。


                      

        苍术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朮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苍朮、仙朮、茅朮、赤朮、茅苍朮、关苍朮、北苍朮、泔苍朮、焦苍朮


        产地

        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安徽、湖北、四川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性状鉴别

        茅苍朮

        茅苍术(南苍术):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粗肥,结书状,节上有细须根,外表棕褐色,有香气,断面有红棕色油点。


        茎直立,圆柱形而有纵棱,上部不分枝或稍有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或无柄,常在花期前脱落,中部叶椭圆状被外形。


        长约4厘米,宽1~1.5厘米,完整或3~7羽状浅裂,边缘有刺状锯齿,上面深绿,下面稍带白粉状,上部叶逐渐变小,不裂,无炳。


        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多单独顶生,基部具二层与花序等长的羽裂刺缘的苞状中,总苞片6~8层,有纤毛;


        两性花,花单性花多异株;花全为管状,白色;两性花冠毛羽状分枝,较花冠稍短;雌花具5孜线状退化雄蕊。


        瘦果圆筒形,被黄白色毛。(如下图)



        北苍朮

        北苍术:与茅苍术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点为叶通常无柄,叶片较宽,卵形或窄卵形,一般羽状5深裂,茎上部叶3~5羽状浅裂或不裂;


        头状花序稍宽,总苞片多为5~6层,夏秋间开花。(如下图)



        关苍朮

        关苍术:本种与上述两种主要区别为:叶有长叶柄,上部叶3出,下部叶羽状3-5全裂,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


        基部渐狭而下延,边缘有平伏或内弯的刚毛锯齿。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性味归经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入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发散,苦燥除湿,入脾、胃经。


        既燥温而健脾,为治湿阻中焦证之要药,寒湿困脾者尤宜;又散风寒湿而除痹、发表,为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所常用。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主治病证

        (1)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2)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3)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

        (4)夜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苦温燥,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炮制方法

        苍术:拣去杂质,用水泡至七、八成透,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炒苍术:取苍术片,用米泔水喷洒湿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或取拣净的苍术,用米泔水浸泡后捞出,置笼屉内加热蒸透,取出,切片,干燥即得。


        炭制:取苍术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枯黄存,喷水取出;晒干。


        盐制:取苍术用大火炒至外皮焦黑色,加盐水,炒干取出。每苍术1斤,加盐5钱,水适量。


        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





        【中药学堂】牛膝
                           

        牛膝



        来源

        本品为被子植物门苋科植物。


        相关名

        百倍、牛茎、脚斯蹬、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


        产地

        非洲、俄罗斯、南亚、东南亚、朝鲜以及中国除东北外全国各地,有些地区有大量栽培品种。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75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林下。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性状鉴别

        状维管束,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涩。以条长、皮细肉肥、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窄。中柱占根的大部分,布有多数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8轮,最外轮维管束较小,


        形成层几连接成环;向内数轮维管束较大,射线宽狭不一;


        木质部有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根中心部的次生木质部集成2-3叉状,初生木质部2-3原型。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



        性味归经

        苦;酸;性平。入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能泄降,甘酸能补,平而偏凉,入肝、肾经。


        生用味多苦而行散通利,既逐瘀血、通经脉,经产瘀血及痹痛拘挛宜选;又利尿通淋,湿热下注常用;还引血引火下行,血热火逆及肝阳上亢每投。


        制用味多甘而长于补虚,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腰膝酸软、筋骨无力之要药。此外,还引药下行,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经药。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

        1. 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

        2. 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日疮,吐血,衄血;

        3. 症瘕,胞衣不下;

        4. 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克;或浸酒;或入丸。

        外用:适量,捣敷;捣汁滴鼻;或研末撒入牙缝。



        使用注意

        本品善下行逐瘀,故孕妇、月经过多及梦遗滑精者慎服。


        膳食

        牛膝丝瓜汤:

        本品具有补肝肾、清热化痰、降低血压之功效,适于热病烦渴、高血压等症患者食用。


        牛膝拌海蜇:

        本品具有补肝肾,降血压之功效。


        炮制

        1. 牛膝:除去杂质,洗净,润透,除去残留芦头,切段,干燥。

        2. 酒牛膝:取净牛膝段,照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炒干。


        用药禁忌

        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失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忌服。

        1.《得配本草》:中气不足,小便自利,俱禁用。

        2.《品汇精要》:妊妇不可服。

        3.《本草经疏》:经闭未久,疑似有娠者勿用;上焦药中勿入;血崩不止者忌之。

        4.《本草通玄》:梦遗失精者,在所当禁。

        5.《本草正》:脏寒便滑,下元不固者当忌用之。

        6.《药品化义》:若泻痢脾虚而腿膝酸痛不宜用。




        【中药学堂】防风
                           

        防风



        来源

        本品为被子植物门伞形科防风的干燥根。


        相关名

        防风、文风、屏风、回风、北风、风肉、关防风、东防风、口防风、山防风、黄防风、青防风、铜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


        产地

        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 药材习称 “关防风”。现有栽培。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 晒至八九成干, 捆成小把,再晒干。已抽花茎的植株其根老、质硬,称为 “公防风” ,质次不能药用。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


        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饮片

        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切面黄白色 或浅黄色。木部圆形,黄色, 具放射状纹理,有的可见小型髓部。


        形成层环色深;皮部棕黄色至棕色, 有多数放射状裂隙及多数细小油点。质松软。气特异,味微甘。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微温,甘缓不峻,药力和缓,既入膀胱经,又入肝脾经。


        善祛风胜湿而发表、止痛、止痒、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兼寒兼热,皆可投用。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为了庆祝成功、犒劳将士臣民,在会稽召集各路诸侯共商日后治国大计。


        当各路诸侯会集于会稽山下共同欢庆时,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过水的防风未到。大禹大怒,认为防风高傲小瞧了他。


        当防风第二天赶到会稽时,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杀死防风。


        防风被大禹杀死实在冤枉。防风当时在浙江,距会稽甚远,又逢雨季,中途又有苕溪和钱塘江,苕溪发大水难以通过,故误了行程和会期。


        防风被杀之时,人头落地,并从其体内喷溅出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


        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老百姓在治水劳作之时患风寒、头痛发热、周身不适时,用此草煎汤服用获得奇效。


        老百姓议论纷纷,说这是防风留给他们的神草。为了纪念防风,老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





        【中药学堂】白芷
                           

        白芷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的干燥根。


        相关名

        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会芷、苻蓠、白茞、香棒、泽芬、芳香


        产地

        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 “禹白芷” ;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 “ 祁白芷” 。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采收加工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横向突起, 习称 “ 疙瘩丁” ,或排列成四纵行。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性环状纹理。有支根痕。 


        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 气芳香,味辛、微苦。


        饮片

        为类圆形或圆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黄棕色。


        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燥散,芳香走窜,入肺、胃经,善除手足阳明经之邪。


        外散风寒而解表,上通鼻窍而止痛。入阳明能燥湿散寒而止带,走肌肤能消肿排服止痒而疗疮疹。阳明头痛最宜,牙痛鼻塞效良。


        功效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

        (1)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3)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4)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



        故事1

        传说南方一富商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患痛经症,每逢行经即腹部剧痛。


        虽遍访当地名医,疗效甚微,痼疾缠绵,形体日衰,容颜憔悴精神萎靡。急得富翁食不甘味,夜不成寝。


        为了治好千金之疾,富翁携爱女日夜兼程向京都寻找名医。赶至汴梁,适逢女儿经期,腹痛顿作,呼天唤地。


        正巧,一采药的老翁路过闻之,经仔细询问病情后,从药篓里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以沸水洗净,水煎饮用。


        富翁半信半疑,但眼看女儿疼痛难忍,无药可施,只好一试。


        不料,一煎服而痛缓,二煎服而痛止,又服数煎后,次月行经,安然无恙。富翁喜出望外,四处寻觅采药老翁以重金酬谢。


        从此,白芷一药,在庶民百姓中广为流传,后有人先把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晾干后研末,炼蜜为丸,丸如弹子大。


        因香白芷在京都汴梁觅得,故取都梁为名,更增添了它的神奇色彩。


        故事2

        相传,古时候苏州有一位李秀才,家境虽然贫寒,仍争分惜秒,埋头苦读经书,可谓废寝忘食。


        时间一久,经常头痛目眩。一日傍晚,头昏脑胀的李秀才外出散心,行至屋后山中,正欲赋诗,忽闻一阵嘈杂声,李秀才循声搜寻。


        发现前方一老鹰正在捕食白兔,眼看那白兔遍体鳞伤,敌不过老鹰,李秀才拾起一根竹杆朝老鹰打去,老鹰弃兔而逃。


        李秀才救下白兔,带回家中细心为它包扎伤口。


        白兔为报救命之恩,临别前交待李秀才,日后若有难事只需在后山连呼三声“白兔仙女”道出情由定予帮助,但不可违例。


        白兔仙女走后不几日,李秀才又头痛发作,实在难忍。他想起白兔,赶忙跑至后山连呼三声“白兔仙女”,未候片刻,又急呼数声,却不见白兔仙女踪影,只好回到家中,空自叹息。 


        次日,一老郎中踏入门来,从药囊中取出三粒药丸。嘱其连服三天。


        李秀才问:“此乃何药?汝是何人?”郎中只答:“白芷一味,以清汤咽下。”便拂袖而去。


        是夜,李秀才从梦中得知。因违例呼唤,错过了与白兔仙女结为夫妻的良机。


        秀才后悔不已,为感念白兔仙女,遵嘱服药,药到病除,此后更加发愤读书,这些姑且不提……





        【中药学堂】芡实
                           

        芡实



        来源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别名

        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


        产地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云南及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一般在8~9月,去掉果实和种皮,取其种仁。


        性状鉴别

        种仁类圆球形,直径5-8mm,有的破碎成块。完整者表面有红棕色或暗紫色的内种皮,可见不规则的脉状网纹,一端约1/3为黄白色。


        胚小,位于淡黄色一端的圆形凹窝内。质地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无,味谈。以饱满、断面白色、粉性足、无碎末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


        性能特点

        性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比莲子强,适用干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虚弱、遗尿、老年人尿频、妇女带多腰酸等。芡实种子鲜食可治咽炎。



        功效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病证

        (1)脾虚久泻,遗精滑精。

        (2)遗精,淋浊,带下。

        (3)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或入丸、散、亦可适量煮粥食。


        使用注意

        少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


        推荐药膳

        鸡头米羹

        秋季燥,鸡头米润燥却又不寒凉,特别适合秋季吃。鸡头米最大众的吃法即鸡头米羹。


        制作方法: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与桂花即可。


        四神栗子糖水

        “四神汤”是中医著名健脾食方,薏苡仁、莲子、芡实、茯苓共煮熬汤,可健脾、养颜、降燥,能达到脾肾双补的作用。金秋栗子健肾补脾,加入即为“四神栗子糖水”,更宜秋季饮用。


        制作方法:薏米、莲子、芡实、茯苓各15克,栗子肉150克,冰糖100克,清水2000毫升,待煮沸后小火熬制30分钟,加入冰糖,再小火煮10分钟即可。



        故事

        这是一个说不清的朝代,只记得连年战乱,无人治理湘湖,湖下淤泥堆积,湖上葑草疯长,偏又遇上水灾,大水过后,湘湖成了鱼鳖之地。百姓们难捱这荒凉的秋天,走的走,亡的亡,湘湖一片荒凉。

         

        山下有个叫纤纤的寡妇,她床上躺着生病婆婆,怀中有个4岁的小儿,走不了也死不了,只得留在湘湖边挖野菜、拣田螺,捱着日子。


        田螺、野菜难养人,儿子瘦得皮包骨,婆婆更是一日不如一日,茫茫湖滩还有什么好吃的呢? 


        一个淅淅沥沥的下雨天,儿子饿得连哭都哭不动了,婆婆的呻吟声也微弱得可怜,纤纤只得又提着篮子冒雨到湖滩去转悠,几根野慈菇草在风雨中摇曳,纤纤高兴地扑上前去。


        挖几颗慈菇本是小事一桩,可饥贫交加的纤纤却力不从心,慈菇一颗颗地增加,力气一点一点减少,想到儿子和婆婆又可以得到食物了,她咬着牙挖。


        忽然,不知从何处窜出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已瘦得不像兔子了,但一双眼睛却极有神采,它看了看纤纤又嗅了嗅慈菇,伸出爪子帮她挖起慈菇来。


        就这样兔子和人一起努力,挖出了一堆慈菇,正当纤纤将慈菇放进篮子的时候,一边的兔子跪下了,两眼发出祈求的光。纤纤叹了口气说:“兔子呀兔子,你帮我挖了慈菇我不会伤害你,你去吧!”


        兔子却不走,还跪在那里,纤纤又说:“兔子呀兔子,难道你也有难处?”兔子竟朝她点点头,并示意她跟着它走。


        纤纤迟疑地跟在它后面,来到一个草丛中,兔子扒开草丛露出一个洞穴,洞内有两只小兔子已饿得奄奄一息。纤纤被感动了,她伸手将两只兔子揣入怀中并对大兔说:“走吧,让我们一起捱过饥荒!” 


        就这样,纤纤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六口,生活就更艰难了,纤纤终于支持不住自己微弱的身子病倒了。


        迷糊中,她听到了悉悉索索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大兔子浑身湿淋淋守着几颗圆形带刺的黑色果子。这种果子湘湖的浅滩中常有见到,可它这副吓人的样子,谁也不敢去碰它,一直让它们自生自灭,今日兔子衔来干啥?


        兔子见她醒了,马上引来小兔,它咬开刺果,顾不得满嘴的血将白色的果肉分给小兔吃,一家三口就这么津津有味地吃着。纤纤看得稀奇,也伸手拿起一只来吃,那味道竟甜滋滋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知道这种果子可以食用,纤纤精神大振,她挣扎着起了身,让兔子带路来到湖滩,下到水中,捞了一篮子回来,想不到这种外观丑陋的果子去刺剥皮煮熟以后味道极好,儿子吃了会满地跑了,婆婆吃了也精神见好。


        从此,这果子成了这一家六口的主食,也熬过了长长的饥荒期。 春天里,外出逃荒的人陆续回来了,他们看到纤纤一家不但没有饿死,而且气色极好,还养了3只兔子,连那个病婆婆也支撑着起了床。


        纤纤拿出刺果回答了大家的疑问。于是刺果一时成了抢手的食物,因为是纤纤发现的,人们就叫它“芡(纤)实”。


        后来,人们还知道芡实还是一味药材,可治几种疾病。 




        【中药学堂】泽泻
                           

        泽泻



        来源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相关名

        泽泻、广泽泻、建泽泻、水泽、耳泽、芒芋、泽夕、川下、水泻、禹孙、及泻、天秃、宅下


        产地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干燥,装入竹筐中撞去须根及粗皮。


        性状鉴别

        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


        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饮片泽泻

        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盐泽泻

        形如泽泻片,表面淡黄棕或黄褐色,偶见焦斑。味微咸。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渗利清泄,入肾与膀胱经。既利水渗湿,又清泻肾与膀胱之热,故为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所常用。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病证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湿盛泄泻,痰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药理

        本品有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减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故事

        从前,有一个医徒从老医师那里学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后,老医师告诉医徒,要想更上一层楼,须到外面游历,积累更多的经验,方能成为一名大医。


        于是医徒开始了他的游医生涯。这一天,医徒来到一个湖区,他发现这里的居民多患水湿之疾。


        当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术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药之际有所好转,但见效颇慢,断药后即复发,且该疾疗程长,患者多因经济或疗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坚持用药,终成顽疾。


        医徒认为凡是问题终有解决的办法,他决定解决这个难题后再去他地。


        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为不能承担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而放弃治疗的,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廉价的药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他开始研究本地盛产哪些药材,经过数十天的收集,他发现该地盛产一种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渗湿。


        医徒采了一些单独煎水给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较轻者效果很好,而水湿症重者效果不佳。


        医徒让重症者自愿买茯苓、白术等其他利水渗湿之品一起煎服,见效颇佳,待症状减轻后再仅用泽泻及一些当地能采集的草药调服。


        该法不仅水肿消的快,花钱也不多,患者可自行采集遍地都是的泽泻长期煎服。


        这一方法得到了周围郎中的认可,他们请医徒为这种药草取名,医徒道:“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泽泻吧。”




        【中药学堂】天麻
                           

        天麻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相关名

        天麻、明天麻、赤箭、赤芝箭、石箭、离草、合离草、木浦、鬼督邮


        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


        采收加工

        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


        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


        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饮片

        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时可见点状排成的横环纹。切面黄 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半透明。气微,味甘。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


        功效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主治病证

        (1)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2)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3)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研末,每次1-1.5g; 也可入丸散。


        药理

        本品有镇静、抗惊厥、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镇痛、抗炎、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等作用。



        故事

        在很古的时候,四川大宁河的深处有一个村子,住着几十户人家,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一年,村子里突然流行起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病一旦缠身,头痛得像裂开来,严重时就会四肢抽搐,半身瘫痪。村里的乡亲到处求医吃药,但都不见效果。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天生,他平时弄点草药给乡亲们治治头痛脑热。


        他见乡亲们被病疫折磨而自己又束手无策,心中十分难受,就决心出门访求名医,寻找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和方法。


        天生听说滴翠峡有一个神医能治疗这种病,于是带了干粮,日夜兼程,向滴翠峡进发。


        滴翠峡是山中一个大峡谷,四周崇山峻岭环绕,人迹稀少,到哪里去寻找神医呢?


        天生并不灰心,走遍每一道山坡,终于在一片树林中遇到一位砍柴的老汉。


        天生向老人打听神医住在什么地方,老汉打量了天生一下,说神医这几天到铁棺峡去了,让天生到那里去寻找他。


        天生拜别了老汉,又急急忙忙地向铁棺峡赶去。一路上山道崎岖,奇峰插云,天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铁棺峡。


        没想到刚登上山顶,天生就感到头晕目眩,一头栽到地上,四肢抽搐,什么也不知道了。


        天生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间茅屋中,头也不痛了,四肢也不再抽搐。


        他起身打量茅屋里的东西,发现桌子上堆着一些像马铃薯一样的植物块茎。正在这时,屋外走进来一位老人,手中端着一碗药,让天生喝下。


        天生一看,这位老人正是在滴翠峡遇到的那位打柴老人。


        他刚想开口说话,老人笑哈哈地拦住他,告诉天生,他生的病和村里百姓的病一样,要靠一种药材医治。药材已准备好,就放在桌子上,让天生病好后带回村子。


        天生赶紧起身下床,向老人恭恭敬敬地叩了一个头,感谢老人的救命大恩。


        老人接着告诉天生,药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不显眼的烂树叶里,它就会永远用不完。说罢这些,老人转身就不见了。


        天生知道遇到的老人就是神医,他的药材是天赐之物。天生把药材放在口袋里,背在肩上就回村里去了。


        回到村里,天生把药材熬了一大锅,让生病的乡亲们喝下,乡亲们的病逐渐好了。


        天生把剩下的药藏在背阴处的烂树叶中,从此,这药材就一年年地繁殖下来。


        为了纪念神医送的药材,乡亲们说这是天赐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了




        【中药学堂】连翘
                           

        连翘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别名

        一串金,旱连子、黄奇丹、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青翘、落翘、黄绶带、黄寿丹、黄金条。


        产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老翘);采收种子(连翘心)。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



        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



        黄翘又名黄连翘、老连翘、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入心、肝、胆经。


        性能特点

        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散结,诸疮痛痒皆属心火,皆结者散之。肿而痛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结热,肿而不赤为留气停痰,连翘为十二经疮家圣药。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病证

        (1)痈疽,瘰疬,乳痈,丹毒。

        (2)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

        (3)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故事

        不知道是谁,在古隆中的武侯祠前种上了两排连翘,一年比一年旺盛。一到春天,连翘花就噼噼啪啪地开放,热烈奔放,炫目的金黄色,像在地面燃起了一道美丽的云霞。


        原本凝重、朴拙、灰暗的武侯祠也变得生动、明亮起来。武侯祠内,俨然还是三国时代。诸葛武侯端立正中,羽扇纶巾,踌躇满志。


        左边是费祎、马良、庞统等一厢文官,右边是邓芝、廖化、马谡等一列武官。暗红色粗壮的祠柱,依稀可见“锦囊妙计”高悬,可闻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之声。


        一个硝烟滚滚的时代,走得再远,背影还是那么沧桑、沉重。其实,武侯在隆中隐居时,哪有这么沉重,那时还多年轻啊。十七岁到二十七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十年。那时是真正的“卧龙”,躬耕喜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有才女。


        竹林漫步、小虹桥赏梅、月夜长啸、吟诗作赋、初识黄月英。一切都是明亮的,金黄的,是晨曦时的光,就像是连翘花刚开。这十年,不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十年,却一定是他记忆中最欢喜的十年。


        春去春回。可惜上苍给他的时光太少,出师未捷身先去。连翘花不一样,它是有底气的,它还有一池的香墨要抒写,要浓墨重彩地写。它要换一种方式去完成它的梦想,延续它的金色年华。


        连翘的选择是做一味中药,俯身劳苦大众。味苦,微寒。春夏秋冬,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一朵一朵的黄色的花儿落下,长出一粒一粒绿色的小青果,是谓青翘。


        慢慢变大,变成了一串串金色的小灯笼。八月成熟,还是黄色,只是黄得深了,重了,变成棕褐色,像脱了布衣穿上了官服的大臣,庄重起来。也还是微抿着嘴带着笑意,只是多了含蓄与谦卑,是谓老翘。


        青翘、老翘都可药用。李时珍说:“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


        做医生的谁没用过连翘?它忍着痛与苦,把美丽的身体弯成一个心形,亲近,谦卑,尔后直抵每一个灵魂深处。人体只有十二条经络,它竟然条条都能通到。这么大的神通,是谁给它的呢?


        连翘,连翘,是名词也是动词。它注定是中药里的翘楚。是中草药军团里的一员骁将,处处留芳名。


        初起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都会用银翘散。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这些让人生厌至极的毛病就用连翘散坚汤。自然,连翘是君也是臣,哪怕是大战三百六十回合,也要打得那些无名之毒落花流水春去也。


        可惜,中草药的江山不封侯,若是封侯,也该为连翘大将修一座威武的祠。




        【中药学堂】白茅根
                           

        白茅根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茅根、白茅根、毛根、白茅、甜根、甜根草、茅草根、地筋根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


        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肺、胃、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清利,有甘寒而不膈服伤胃,利尿而不伤津之特点。


        入心经血分,能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入肺、胃气分,能清肺胃蕴热而生津止呕,治热病、胃热、肺热所常用;


        入膀胱经,能清利湿热而利尿,为治湿热蕴结之佳品。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

        (1)血热衄血、咳血、吐血及尿血。

        (2)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3)血淋,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止血宜炒炭。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故脾胃虚寒及血分无热者忌服


        故事

        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


        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


        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


        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


        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


        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


        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


        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


        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


        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


        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


        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


        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


        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


        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


        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


        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中药学堂】石菖蒲
                           

        石菖蒲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石菖、石菖蒲、菖蒲、菖朴、昌本、昌羊、昌阳、剑菖、粉菖、溪菖、石菖朴、药菖蒲


        产地

        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省。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


        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饮片

        呈扁 圆形或长条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及根痕, 切面纤维性, 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环纹及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心、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泄,芳香温通,归心、胃经。


        既善化痰湿、开窍闭,治痰湿蒙闭心窍诸证;又能宁心神、和胃气,治心气亏虚之心悸失眠、健忘恍惚,以及湿浊中阻与噤口痢等证。


        功效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主治病证

        (1)痰湿蒙蔽心窍之神昏,癫痫,耳聋,耳鸣。

        (2)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恍惚。

        (3)湿浊中阻之脘腹痞胀,噤口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辛温香散,易伤阴耗气,故阴亏血虚及精滑多汗者慎服。



        药理

        本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增智、解痉、抗心律失常、解除胃肠平滑肌痊孪、促进消化液分泌、降血脂及抑制皮肤真菌等作用。


        故事

        公元1144年,20岁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与舅舅的女儿唐琬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甚笃。


        没想几个月后,唐琬却患了尿频症,一昼夜排尿20多次,整个人被折磨得形消神脱,痛苦异常。陆游十分着急,遍寻医生诊治,却总不见效。


        一天,已成名医的好友郑樵来访,诊察病情后,开了张处方,将石菖蒲、黄连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天早晚各以黄酒冲服6克。


        唐婉服了没几天,病竟豁然痊愈。


        陆游十分感谢郑樵,也对石菖蒲赞誉有加,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前,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中药学堂】木香
                             

          木香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相关名

          木香、蜜香、云木香、广木香、南木香、川木香、老木香、新木香、越木香、越隽木香、煨木香。


          产地

          主产于云南。 四川、西藏亦产。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2-3年生的根,除去须根及泥土,切段,大的再纵剖为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cm,直径0.5~5cm。


          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饮片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至灰褐色,有纵皱纹。


          切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 气香特异,味微苦。


          煨木香

          形如木香片,棕黄色,气微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香温通,苦燥而降,主入脾、胃与大肠经,兼入三焦与胆经。


          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肠胃气滞,兼健脾消食,为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肠胃气滞有寒兼食积者用之最宜。


          功效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主治病证

          (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

          (2)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3)脾运失常、肝失疏泄之胁肋胀痛、泄泻。

          (4)脾虚气滞之食少吐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生用专行气滞,煨熟用实肠止泻。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香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药理

          本品有调整胃肠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消化性溃殇、促进胆囊收缩、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镇痛、抗菌、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故事

          相传清代光绪年间,山西道监察御使李慈铭曾因夜感风寒而全身不适,肠鸣腹泻。


          第二天一早,李慈铭请城中名医前来诊治,医生问明病情后,笑捋白须,自医药箱中取出一瓶药丸,令李以浓米汤饮下20粒,过了一会儿,李慈铭的腹泻就止住了。


          两天后,李慈铭的病即痊愈。李慈铭问医生所用何药,医生回答说:“此药就在大人洗砚池旁。这种叫木香的花木,行气止痛、实肠止泻。用其根与黄连做成药丸,即大人所服之药。”


          李慈铭乃光绪进士,著名文学家,看着似白丝缎织就的瀑布一般的木香花,大为欣喜.


          兴奋之际,还特地做诗一首:“细剪冰蘼屑麝台,双含风露落琼瑰。分明洗砚匀笺侧,长见笼香翠袖来。”


          诗中用白色的蘼芜和麝香的细末来比喻木香的香浓之气,真是传神之至。



          【中药学堂】浙贝母
                             

          浙贝母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贝母属浙贝母的干燥鱗茎。


          主要变种

          东贝母(变种)

          植株较矮小,长15-30厘米;鳞茎由3枚鳞片组成,直径约1厘米;叶以对生为主,很容易辨认。


          产浙江东阳,当地有栽培。鳞茎为药材“东贝”的来源。


          产地

          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也分布于日本。


          采收加工

          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


          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

          植株长50-80厘米。鳞茎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


          叶在最下面的对生或散生,向上常兼有散生、对生和轮生的,近条形至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


          花1-6朵,淡黄色,有时稍带淡紫色,顶端的花具3-4枚叶状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卷曲;


          花被片长2.5-3.5厘米,宽约1厘米,内外轮的相似;


          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5;花药近基着,花丝无小乳突;柱头裂片长1.5-2毫米。


          蒴果长2-2.2厘米,宽约2.5厘米,棱上有宽约6-8毫米的翅。花期3-4月,果期5月。


          元宝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1.7~4厘米,厚7~17毫米。


          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劈,味苦。


          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1.7厘米,直径2~3.5厘米。


          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质地、气味同元宝贝。


          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主治病证

          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用法用量

          5~10g


          使用注意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浙贝母,浙贝母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求真》:“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2、《药性切用》:“象贝,形坚味苦,泻热功胜,不能解郁也。”


          3、《本草汇言》:“贝母,象山亦有,但味苦恶,仅可于破血解毒药中用之。”




            【中药学堂】芦根
                               

            芦根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相关名

            芦根、芦茎、苇茎、苇根、芦苇根、大芦根


            产地

            安徽、浙江、湖北、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

            鲜芦根

            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


            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和芽痕。


            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


            芦根

            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质轻,主以清利,兼以透散,入肺、胃经。


            既能清肺胃热而生津除烦、止呕,又能利小便而导湿热之邪从前阴出,还兼透散表邪。


            虽药力平和,但不滋腻,不恋邪,且味不苦而易服。


            功效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

            (1)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2)胃热呕哕。

            (3)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4)小便短赤 ,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酌加。鲜用或捣汁饮,清热生津力佳。


            使用注意

            本品甘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故事

            江南有个山区有家开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一霸。


            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


            穷人来到药铺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羊角就要十两银子。


            穷人说:“求你少要点钱吧,这么贵的药咱们穷人吃不起呀!”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化子,听说这家人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退烧不一定非吃羚羊角不可。”


            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有一种不花一个钱。”什药?”“你到塘边挖些芦根来吃。”“芦根也能治病?”“准行”。


            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好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化子交了朋友。


            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中药学堂】大黄
                               

            大黄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相关名

            大黄、生军、生大黄、熟大黄、川大黄、川军、酒军、箱黄、箱军、箱大黄、西吉、西庄、西庄黄、庄黄、中吉、蛋吉、片吉、酒大黄、将军、大王、锦纹、川锦纹、锦纹大黄、马蹄黄、火参、黄良、肤如、膚如、雅黄、香结、破门、大黄炭


            产地

            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多为栽培。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省区,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采收加工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 ,加工成卵圆形、圆柱形,或切成瓣、段、块、片,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产量较少。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 (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


            根茎髄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


            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饮片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或块,大小不等。


            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


            切面黄棕色至淡红棕色,较平坦,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有空隙。


            酒大黄

            形如大黄片,表皮深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熟大黄

            呈不规则块片,表面黑色。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香。


            大黄炭

            形如大黄片,表面焦黑色,内部深棕色或焦褐色。具焦香气。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沉降下行,作用强烈,素称"将军"。


            入脾、胃、大肠经,既善通肠泻热、攻积导滞,又能导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促进黄瘟消退。


            入心、肝血分,既善泄血中实热火毒而凉血止血解毒,又能通利血脉而活血化瘀。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病证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眼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痕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癓瘕积聚,跌打损伤。


            (6) 湿热黄瘟,淋证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用15~20g,散剂减半。


            外用:适量,研末敷。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者宜生用,人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亦可用开水泡服,或研末吞服。


            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上部火热之证。


            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


            大黄炭则凉血化瘀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善攻下泻热、活血逐瘀,故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


            又易伤胃气与气血,故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无痕血、无积滞、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药理

            本品有泻下、利尿、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脂、利胆、保肝、促进膜腺分泌、抑制膜酶活性、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止血、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故事

            中草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


            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


            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


            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


            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


            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


            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


            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


            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


            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

            马骏问:“你怎么不舒服?”妇女说:“泻肚子。”


            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


            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


            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老爷应该判我有罪。”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


            “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


            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


            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


            马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

            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


            后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


            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中药学堂】瓜蒌
                               

            瓜蒌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

            栝楼、药瓜、肚瓜、大肚瓜。


            产地

            栝楼: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双边栝楼: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橢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饮片

            呈不规则的丝或块状。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概橙黄色,与多数种子黏结味微甜。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滑润,入肺、胃、大肠经。 既清肺润燥涤痰、利气宽胸开痹,又消肿散结、滑肠通便,善治肺热咳痰、胸痹结胸、乳痈、肺痈、肠痈,以及热结肠燥便秘。


            功效

            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1)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2)胸痹,结胸。

            (3)乳痛肿痛,肺痈,肠痈。

            (4)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瓜蒌皮6~12g,瓜蒌仁9~15g,全瓜萎9~15g;或入丸散。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使用注意

            本品寒凉滑润,故脾虚便溏及寒痰、湿痰者忌服。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故事

            传说古时候,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许多洞,洞被密林遮掩,云雾缭绕,传说有神仙居住。


            当地有个樵夫,家境贫寒,母病因无钱医治而逝,他极度悲伤而独居,以砍柴为生。


            有天中午,他进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循着泉水响声找到一个山洞外,喝足了水,就躺在树阴下的一块石板上歇息。


            迷糊中他仿佛听到了说话声,寻声望去,,竟赫然看见长着黑白胡子的两个老者在谈论。


            黑胡子老者说:“今年咱的洞里结了好大一对金瓜。”


            白胡子摆手:“嘘,小声点,那边躺着个砍柴的,当心把咱的金瓜偷走。”


            黑胡子不以为然:“怕什么,他进不了洞,只有七月初七时,口念天门地门开,摘金瓜的主人进来才行。”


            白胡子生气了:“别说了,咱们下棋。”


            听到这里,樵夫滚下了石板,猛然醒了,原来是个梦,哪有什么老者?他沮丧地挑起柴担回家。


            后来,他越想越觉得神奇:“我莫非遇到了神仙,那山洞真藏着宝贝?”他决定试试。


            七月初七这天,他来到山洞中,按时念话,果然“咯”的一声,洞里一扇石门打开,眼前更大更阔,金光闪闪。


            走进去,只见里面长着一架碧绿的青藤,其上果然结有一对金瓜,他高兴的爬上去,摘下金瓜,一口气跑回家。到家一看,他楞了,这哪是金瓜呀,分明是两个普通的小圆瓜。他把瓜扔到了一边。


            过些日子,樵夫又上山砍柴,不自主的又来到哪个山洞外,又躺在石板上歇息。


            刚闭上眼就又听到了谈话声,还是那两个老者,白胡子埋怨:“都怪你多嘴,咱的金瓜被偷走了。”


            黑胡子说:“怕什么,又不是金瓜。”


            白胡子说:“可那是名贵药材呀,比金子还贵重。那非得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用,非得把瓜的皮色晒红才会有润肺清热的作用哩。”


            樵夫醒来,边回家边想,这莫非是神仙托梦,要我种药材给人治病?


            到家后,他找到了已经烂了的两个瓜,取出瓜籽,来年开春种在了院子里,到秋天,果然结了很多的瓜。


            他摘下晒红,叫咳嗽痰喘的病人吃,一个个都见效,之后他每年栽种,送给病人,且分文不取。


            人们尊敬他,,让他给这瓜取个名字,他想,瓜地在高出的藤架上,需登爬摘取,就叫"瓜蒌"吧。后来,又渐渐被写成了"栝楼"和栝蒌"。


            【中药学堂】枳壳
                               

            枳壳Zhiqiao


            为方便观看,此图是未切片的药材枳壳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别名

            只壳、枳壳、江枳壳、商壳、炒枳壳。


            产地

            主产于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多系栽培。以江西清江、新干最为闻名,商品习称“江积壳”量大质优。


            采收加工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饮片积壳

            呈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印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有的有少量紫褐色瓤囊。


            麸炒积壳

            形如饮片 积壳,色较深,偶有焦斑。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不烈,入脾、胃与大肠经,善理气宽中而行滞除胀。


            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主治病证

            (1)脾胃气滞,脘腹胀满。

            (2)气滞胸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苦泄辛散,大量、久服有耗气之虞,孕妇慎用。


            药材对比


            枳实枳壳
            来源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
            用药部位干燥幼果干燥未成熟果实
            采收夏采(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秋采(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
            性味苦、辛、酸、温(气寒,阴中微阳,无毒)苦、辛、酸、温
            功能主治性速而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性缓而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





              【中药学堂】附子
                                 

              附子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相关名

              附片、熟附子、侧子、乌附子、乌附块、黑顺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


              产地


              主产于四川的江油、平武、绵阳等地以及陕西省。四川布拖、云南亦产。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盐附子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黑顺片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白附片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状鉴别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印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饮片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

              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炮附片

              形如黑顺片与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纯阳,峻烈有毒,入心、肾、脾经,药力颇强。


              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


              又辛热走散,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药理

              本品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寒冷、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静、镇痛及局麻等作用。


              故事

              有一人叫沈良臣,患痰嗽,昼夜不能寝,多医无效,众说纷纭,或火、或湿、或气、或风。汤药杂投,均无效果,几至送命。


              沈良臣的儿子求到张致和的门下,诊脉后,脉沉,而且濡湿痰生,寒也,宜用理中汤加附子。


              服后当夜嗽喘两平,调理后愈。




              【中药学堂】独活
                                 

              独活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相关名

              独活、川独活、大活、独滑、羌青、玉活、独摇草、胡王使者


              产地

              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四川、湖北等地。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


              性状鉴别

              本品根略呈圆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长10~30cm。


              根头部膨大,圆锥状,多横皱纹,直径1.5~3cm,顶端有茎、叶的残基或凹陷。


              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稍突起的细根痕。


              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归肾、肝、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燥,微温能通,主入肾、肝经,兼入膀胱经,药力较羌活为缓。


              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功效

              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病证

              (1)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2)表证夹湿。

              (3)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浸酒。



              配伍

              羌活配独活:羌活性温,功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发表,善散肌表游风及寒湿,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独活微温,功能祛风湿、止痛、发表,善散在里伏风及寒湿,治腰以下风寒湿痹。


              两药相合,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苦燥,易伤气耗血,故素体阴虚血燥或气血亏虚,以及无风寒湿邪者慎服,肝风内动者忌服。


              故事

              古时认为独活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名独活。


              《神农本草经》载: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


              《名医别录》谓:独活……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独摇草……生高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


              二、八月采根,暴干。早期本草仅在独活下有羌活之名,但文中提及的产地雍州、陇西南安,当时均属“西羌胡地“。


              “生川谷”证明其为野生品,据二活的现代地理分布,上述地方并无野生独活,却系中药羌活中西羌的产地。故早期本草所载独活应系羌活。


              《本草经集注》曰:此州郡县并是羌地,羌活形细而多节……出益州北部西种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帮名独活。


              陶宏景明确指出羌活、独活的药材性状及气味明显有别,效用不尽相同,产地殊异,是两种药材。应该是最早把两活分开的本草。





                中药学堂】玉竹
                                   

                玉竹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肥玉竹、炙玉竹、葳蕤、葳参、萎香、萎蕤、萎簃、西竹、海竹、津竹、广竹


                产地

                主产于湖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cm,直径0.3~1.6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


                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饮片

                呈不规则的厚片或段。外表皮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有时可见环节。


                切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润而补,平而少偏。入肺经,能滋肺阴而润肺止咳;入胃经,能养胃阴而生津止渴。


                古名葳蕤,不滋腻恋邪,与解表药同用,可收滋阴解表之功。


                功效

                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主治病证

                (1)肺燥咳嗽,阴虚劳嗽,阴虚外感。

                (2)胃阴耗伤的舌干口燥,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柔润多液,故脾虚有痰湿者忌服。



                故事

                相传,唐代有一个宫女,因不堪忍受皇帝的蹂躏逃出皇宫,躲入深山老林之中。


                无食充饥,便采玉竹为食,久而久之,身体轻盈如燕,皮肤光洁似玉。


                后来宫女与一猎人相遇,结庐深山,生儿育女,到60岁才与丈夫子女回到家乡。


                家乡父老见她依然是当年进宫时的青春容貌,惊叹不已。


                玉竹又名“葳蕤”,属滋阴养气补血之品,古人称玉竹平补而润,兼有除风热之功,故能驻颜润肤,祛病延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