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行业 去菜场选购食材,然后自己做一顿既好吃又健康的大餐,看似一件比较幸福的事情,但对很多上班族来说经历了一天的劳累之后,还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呢? 如果配送到家就不一样了,你可以不用自己去超市,只需在家等待食材送上门就可以下厨。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想想都很美,为解决这个关乎千万百姓痛点和需求,近几年生鲜O2O也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行业。 典型模式 南京市某农庄推出了无公害蔬菜的配送业务,配送蔬菜的服务分3种不同家庭,一种是针对三口之家的,一种是面向和老人共同生活的五口之家的,还有一种则是针对人口更多的大家庭的,每月的价格分别为220元、300元和440元。除了蔬菜外,还另外配送60个草鸡蛋。 配送的蔬菜都整整齐齐地放在整理箱里,比如三口之家的,里面就装有黄瓜、蔬菜、四季豆等7个品种,工作人员介绍说,蔬菜配送就像订牛奶一样,每月一订,一共是8箱蔬菜,每周分两次由专人送货上门。如果有不喜欢吃的蔬菜怎么办?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在预订的时候就可以沟通,公司可以改换其他品种。 就像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一样,纵观整个生鲜O2O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生鲜O2O在实践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样问题和瓶颈,一旦被突破便能野蛮生长,攻城略地。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理一理吧! 一、配送问题 配送问题是生鲜O2O最棘手的问题,很多生鲜电商的做法是客户线上下单,运营商组织订单配送到相应的小区自提柜,然后客户到自提柜提取自己的货物,但是配送 自提柜成本太高,对于体积较大但单价不高的生鲜产品来说就更难盈利了,很多生鲜电商最后没有办法分摊这些成本,难破“最后一公里”而不得不终止运营。 配送支招 喝过配送牛奶的都知道当天早晨4、5点配送员就已经把牛奶放进配送箱,如果主人不去取,就会坏掉,牛奶的保鲜要求比生鲜产品还要高,尚且可以实现配送,关键点就是配送时间和用户自觉。 生鲜配送也可以实行每月一订或每周一订,由配送员清晨送达家门口的“生鲜箱”,通过消费者完成最终配送,主人起床后开门从“生鲜箱”拿出放入家里的冰箱保鲜,至多2分钟就可以搞定终端保鲜。另外,为节省配送成本,可采取周配送、单双号配送等方式。 二、价格问题 很多消费者觉得配送蔬菜的价格有点不划算,特别是作为买菜主力群体的中老年大妈,他们在价格敏感度上面要高出许多。南京的一位徐奶奶告诉记者,她感觉菜的分量不是太多,“可能小年轻比较喜欢,反正我们有时间,可以天天跑菜场,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价格支招 完善供应链,通过产地直销、生态有机、食品安全等全方位的把控和宣传,来改变消费者“配送到家的蔬菜不实惠”的固定思维。试想,农产冷链物流直送,不仅确保食材新鲜,而且避免了中间环节,使得买到的菜,价格甚至比菜场还低,相信即使大妈大爷也顶不住这般诱惑吧! 三、品质问题 在淘宝上买过东西的都知道,淘宝上很多东西描述得很好,到手却是另一番光景。对于网上下单,到手的食材究竟会不会像网络上描绘的那么好呢?很多消费者对这种新兴还未普及的生鲜模式还是持怀疑态度。 皇亲苑的刘阿姨对网上买菜还是不放心:“我家住得远,年纪大了腿脚又不好,网上买菜我是挺需要的。但是这菜不是我自己挑来的,到底能不能让人放心收呢?如果有问题给不给退呢?” 品质支招 的确,现阶段生鲜O2O尚未形成规模,不能在品质上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很多家庭都只是在网上买一些菜场里买不到的高档补充食材。对于日常蔬菜鱼肉,还是喜欢自己亲自看一把、摸一把、闻一把,如此才会对品质更放心。 其实,生鲜O2O能做的可以更多,绑定会员、物流实时、视频直播、产地监控、农庄体验、实地考察、有机食材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让消费者看到你踏踏实实的品质保证,也让消费者可以安安心心成为你的忠粉。 四、销路问题 普通生鲜产品一直是生鲜O2O最不敢尝试的一块,尤其是蔬菜,相对来说是属于毛利率低且仓储物流成本高的品类。如果“薄利”不能实现“多销”,那么就很难盈利。而现阶段,用户对生鲜O2O既爱又怕,担心价格,关心质量,忧虑配送,害怕安全。所以打开销路,成为突破瓶颈最重要的事,如何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将是一场持久战。 销路支招 就现阶段而言,生鲜O2O想要实现全民普及,就必须做大众生鲜产品,一旦做起来,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的。要实现全民普及,转变用户消费习惯,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营销方式了,罗斯福有一句名言“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可见,营销的威力堪与总统的感召力比肩。 当然,在普众营销取得突破性进展前,我们可以在B端多下功夫,来维持日常运营,保证资金流转。生鲜O2O我厨网做的就是普通生鲜品类,其股东之一是望湘园,每日超过销售预测的产品可以转送到望湘园,从而降低了损耗。 ![]() 总 结 生鲜O2O是趋势,是老百姓的需求所在。每个新兴事物初期必定是充满艰难险阻的,遇到问题不可怕,因为方法总比问题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下单家门口拿菜会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与菜场买菜共生共荣。 —The End— 撰写 | 排版 | 恩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