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玉良校长这六年,争议不断

 ZmlZwh 2017-11-05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今天卸下了校长的头衔。2009年1月14日,他从国务院学位办回到阔别3年的复旦担任校长,在就职演讲中,他以一首《致橡树》表达对复旦的“情感和想象力”,还引用了为麻省理工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第九任校长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的座右铭:“当你离开每一块营地时,它都应该比你初到时更加美丽。”卸任演讲中,他又重提这句话。

校长任上这6年,杨玉良在每年毕业典礼、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甚至他的每一次公开讲话,都会引起热烈反响。不难发现,大学必须坚守理想主义的信念、坚守学术和教育的本分,成为他每次讲话的主题。

事实上,除了演说之外,杨玉良入主复旦大学后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更值得细细咀嚼。

杨玉良认为大学校长的根本职责,并不在于找钱找人,这一想法显然与当下环境格格不入

当上校长后的第一次党政干部会议上,杨玉良就说:“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只有大学的理想主义存在,我们才能做到坚守‘学术为本’,坚守‘服务社会’,坚守‘服务国家’,坚守我们的道德,这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我心目中未来的‘复旦’。”

执掌复旦大学6年间,他的各种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理想主义的体现。

作为校长,杨玉良谈得最多的是改革,包括“大学章程”的制定等改革措施,都是在他任上推出的。

上任没多久,杨玉良就将目光聚焦如何真正落实教授治学问题。2009年年底的新年讲话中,他提出校领导应该退出学术委员会,让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回归学术本源。随后他真的率先退出了复旦大学学术管理委员会,并且由全校教授选举出了新的、完全由教授组成的学术管理委员会。

在2011年毕业典礼上,因为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教授王迅的一封信,杨玉良要求主席台上所有校领导都坐到后排,而把前排位置让给所有的知名教授。至今,复旦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是如此安排,这一做法甚至还辐射到了其他高校。

与对理想主义推崇相伴的,是对大学功利主义倾向的批评。

杨玉良在2009年3月一次对全校教师的讲话中,再次谈到了大学的功利主义倾向,批评了流行的大学排行榜。曾经在校办和党办任职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曾经有外地一家大学排行榜的负责人想找杨玉良谈大学应该重视排行榜,并提出了一些交换条件。但杨玉良拒绝和这位排行榜负责人见面,并明确要求复旦大学不参加任何不规范的大学排行榜。

在杨玉良看来,大学校长的根本职责,并不在于找钱找人,而大学的人才培养也不该用就业率来考核。但在对大学的评价被各种指标包围的当下,他的这一想法显然有点格格不入。甚至不少人认为,正是他的这种想法,才使得复旦大学近年来的各种指标有所下降。

大学应坚守教育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本源

在杨玉良担任校长期间,复旦大学关于人才培养的16字理念正式提出——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

复旦大学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规定所有教授都必须上讲台的高校。早在上世纪末,复旦就出台规定,要求所有教授都必须上讲台,尤其是知名教授。杨玉良回到复旦担任校长后,更是在多种场合强调必须要让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一直有学校的名师“相伴”。

他提出:“一所好的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当学生们在传诵这些名师们的传奇故事的时候,就会透射出那种让人感动、激越、开怀并且已经升华了的大学文化。 ”

在2010年,已经推行通识教育近10年的复旦大学将书院制改成了4年,所有本科生在4年书院生活中都有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自己的指导老师,而不像过去那样,学生大学4年打交道最多的是刚刚留校或者还在读研的辅导员。复旦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推动和学校书院制度的改革,虽然并非杨玉良个人的决策,但是与他的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注到青年教师待遇太低、科研起步阶段非常困难现象,杨玉良推出了一系列面向青年教师的倾斜政策。关注“青椒”,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岗位津贴最高将增加100%,还推出了复旦大学卓越人才发展计划。

在2011年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因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合影时忽视了一名学生的要求,杨玉良在向所有学生鞠躬致歉,并且多次强调大学应该是学生毕生的心灵家园。

理想主义的杨校长也会被认为很严苛

在卸任讲话中,杨玉良教授再次提起他就任时的话“当你离开每一块营地时,它都应该比你初到时更加美丽”,他表示,也许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自然会有对他的正确评价。确实,在复旦大学,大家对于这位校长的评价并不一致。

复旦大学的老先生们对杨玉良的认同度相对比较高,而不少中青年教师对他的评价则参差不齐。有一些年轻教师认为,他就任以后提出的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尤其是讲师6年之内非升即走的规定,太过于严苛。

在一些复旦老师看来,复旦这样一所文科院系比较多的综合性大学中,要推行改革制度并不那么容易,“这就像一群人闷头在朝着某个方向走,但是有人指了另一个方向,要那么多人同时转向毕竟没有那么容易。不管是杨玉良校长提出的学术和行政分离,还是建立终身教职制度,方向都是对的,但毕竟还面临着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是否合适的制约。”复旦大学一位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

但也有老师认为,办一所大学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也并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候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才使得我们的理想变得难以实现。

杨玉良自己在上任之初就说:“我在发言稿的纸边写了一句话,作为对自己的提醒,‘要避免完全用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或者说来看这所学校。’但是要改变这个思维方式确实很难,说实话我也只能力图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