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意仓库——上海四行仓库科技创意园区

 budaozheli 2017-11-05

苏州河北岸,坐落着一幢20世纪20年代修建的四行仓库。曾经,旧上海四大银行以此为库;曾经,八百抗日将士在此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它沧桑的外表下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而今,当我有幸推开那厚重的大铁门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艺术空间:灰色的水泥圆柱整齐矗立,黑色的旧时铁门威严地划分着空间,悬空的灯光楼梯似乎通向未来世界;还有纵横的钢索,错落的空间,锈迹斑斑的索引牌,层次丰富的灯光……这座有80多年历史的仓库,迎来了它的新生——创意仓库。


历史积淀底蕴


“四行仓库” 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81号,由当年设计国际饭店的著名犹太设计师乌达克设计,始建于1913年,解放前曾是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这四家银行的仓库,因此而得名。


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楼,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它在当在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中宛如一座坚固的城堡,矗立在西藏北路桥堍的要冲地区。1937年8月,著名爱国将领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侵华日军进行殊死抗击,四行仓库因此而名扬四海,成为“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抗战胜地,并成为了爱国主义的象征。1985年9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该处勒石纪念,文曰:“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并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加以保护。



80多年来,四行仓库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为把四行仓库重新塑造成新时期的工业创意园区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名扬海外的上海四行仓库等苏州河北岸老仓库被上海市经委列为全市18个创意园区之一和九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首。四行仓库将成为现代与历史交融、新兴产业和古老建筑对话的经济重镇。


创意延续历史


如今的四行仓库外表依旧,然而仓库里,现代与历史在撞击、交融,新兴产业与古老建筑在交流、对话……


1999年留美回国的建筑师刘继东,最先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在这里,并最终在市经委、闸北区政府等各界的支持下,把这里改造成为“创意仓库”。现在的四行仓库总面积为4.3万平方米,已经建成的科技创意园区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已经入驻了十几家创意设计公司,其中大部分是具有境外背景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为主的创意工作室,还将吸纳数字网络、多媒体软件技术、视觉设计、服装设计等企业,成为上海创意工业的坐标之地。



秉承“整旧如旧”的原则,创意仓库的改造保留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印记,延续了历史给与它应有的价值。仓库内整体分为办公区,休闲区,中央移动展示厅三大部分。固有的铁门、水泥柱、布幔、麻绳、石头等元素,将一个一个区域分开又重叠、重叠又分开, 在这座老房子里创建了全新的载体。


一层是由素水泥柱托起的高大空间,以接待、休息、等候等功能为主。裸露的白色天花板、灰色的墙面似乎诉说着旧时的故事,正对面的黑色大铁门是被保留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仓库特征,它也将一层的接待区与其它功能区分隔开来。创意仓库的索引牌也颇具特色,是由一块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拼成的,字体镂空,内藏冷色灯光,用现代的手段处理历史的材料,凸显着“创意延续历史”的主题。

二至四楼拟定为多媒体创意制作、软件开发、视觉艺术、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区。已入驻的有上海意能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帕希广告有限公司、上海智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颗妮饰品有限公司、李肇勋国际室内设计有限公司等。最好的工作环境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创意仓库则为业主们提供足够大的面积和足够大的自由,任由业主们随意分割、选择、布局、装饰。延伸仓库的主题,展现丰富的创意理念。在这里,每家公司都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他们自由地谱写着现在,抒写着理想,创造着未来!


室内光影很好


五楼是设施齐全的多功能厅,为业主的各种商务活动提供多种便利,其中400多平方米的创意产品免费展示厅,为业主提供展示个性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中心的空间,大的足以演出话剧,几块大幕如同风帆,轻盈飘扬着,听说三得利的广告也是在这里拍的。此外许多公司还选择到这里来举办商业文化活动,如英国时尚品牌推广会、芝华仕公司的party、迪士尼童装发布会等。这也是一般写字楼、格子间不可能具备的创意元素。


展示空间像话剧舞台


六楼拟定为国际艺术画廊,已入驻的有王琦画家个人工作室、no no摄影家个人工作室、叶觉林个人图书工作室、元真阁文化艺术品公司、王洪画家个人工作室、有意入驻的还有美籍、港籍画家个人工作室以及外国人士画家工作室。初步规划由15家——20位的画家入驻国际艺术画廊。


保留的柱和门


走出这栋充满现代活力的历史保护建筑,我还在为它带来的各种冲击遐想联翩,漫步在苏州河畔,一栋栋历史保护建筑依然伫立,这些优秀建筑遗产有的还在发挥原有功能,有的“老枝绽新芽”,有的已开始着手规划再利用。相信经受过抗战烽火熏陶而今焕发新生的四行仓库一定会为它们带来不少启示。



(来源:“中国建筑文化网”,作者: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