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的应用 ——《夜行者》摄影技巧分析

 HaiLinBaby 2017-11-06

  导演:丹·吉尔罗伊

  编剧:丹·吉尔罗伊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里兹·阿迈德/蕾妮·罗素/迈克尔·帕帕约翰

  类型:惊悚/犯罪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4年1月31日(美国)

  在影视拍摄中,光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应该说,没有不好的光线,只有不成功的运用。说起来,有关光的摄影技术,其实也是任何影像作品的最基础的技术。离开光,世界真的是本来无一物了,那么,具体怎么来控制和安排光,这话题有些大,或许将来有机会,咱们再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多的常识,今天先就着本期的影片分析,简单聊点光的话题。


  《夜行者》这部影片绝大部分镜头都在夜里的布光环境下拍摄完成,自然日光下的画面很少,正好作为我们分析学习布光技巧的一个典型案例。

  概括地说,我们观看完影片,感觉所有夜景或者暗环境的光效非常逼真,甚至很多时候几乎感觉不到专门的布光,这就是本片的高明之处,也是导演控制光的能力非常强,最好的影片布光,就是让观众感觉不到刻意而为,画面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其实,越真实的光环境,越需要精心细致的布置,因此,我们要分清一个概念,那就是电影里的光,不是用来照明的,而是用来造型的,这也是本人的一贯主张,无论是主光还是背景光或者修饰光,都要精心设计,不能简单把场景照亮就算达到目的,只有快餐式的电视片才那样对付。

  1、夜景噪声的控制

  胶片摄影时代,由于胶片原生感光度不可能做得很高,夜景暗环境拍摄很吃力,基本靠大功率灯来解决。数字化影像是传感器来采集光线,这些年的数字传感器技术进步飞快,尤其是在低照度下的高感度方面越来越强悍,对于S35MM专业数字电影机来说,原生的ISO800为起点,甚至能够达到ISO5000起步,这样的性能已经足够大多数夜景画面的拍摄需要了。



  但作为民用级别的电影机,高感光性能虽然也非常不错,但在较暗的环境下拍摄,画面的信噪比还和高端机型有些差距,也就是说,低照度下的噪声干扰还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问题,因此,为最大程度改善画面的噪声干扰,务必使用各厂家机器自带的LOG模式进行拍摄,这样在后期处理的时候,会有更大的余地进行降噪和调色。比如索尼的S-LOG、佳能的C-LOG、松下的V-LOG等等。



  不建议在机器上进行过度的直接降噪调整,最好留给后期流程去做,有时候,降噪是双刃剑,表面上看,画面信噪比提高了,噪声少了,但可能也因此损失一些细节,画面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比如层次丢失,画面涂抹的数码感增大。

  2、灯光曝光的平衡

  我们接着看这一组画面,主光其实就是一把手电筒的光,得益于传感器的高感光度,以手电筒的光照作为主光源,即可照亮主体面部,得到非常真实的临场感。这种光的用法,首先要测量背景现场环境光的照度,不能因为主光太亮而使得背景环境光失去辅助作用,也不能因为主光源太暗,造成背景曝光过度。



  这就是一个光平衡的问题,在同一挡光圈下,主光源曝光为基准,调整主光源的强度,让它高于背景光,全部现场的光没有超过传感器的记录范围,就是最合适的。



  没有主光源照射的情况下,人物面部是昏暗的,这是允许的,电影里的光最喜欢这种反差,要大胆地运用昏暗下的画面,这是符合真实环境的,我们不能因为画面暗就想办法提亮光照度,正确的做法就如这些画面一样,该暗就暗,该亮就亮。

  3、布光范围和走位大场景



  尤其是演员走位距离比较长的夜景,布光需要大范围设计,要在演员走位的区域范围,安排非常符合常理的光环境。我们通常见到很多电视剧或者电影,演员的环境很开阔,但整场走到哪里都是亮堂堂的,没有任何光比环境,光层次更无从谈起,仿佛在古代的夜里月亮能照明似的,或者房间内像点了电灯一样,这种所谓“夜景”完全是灯火通明的现代光环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画面因此也变成了为照亮而照亮,毫无光设计的目的。



  大家看这两组镜头,人物都是径向面对镜头行走,光的强度和影调,随着行走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变化,这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固定大环境光的作用。因为径向行走的透视感需要,必须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光来加强观众的视觉引导,观众会感受到行走的距离感,而周围的光效,也随时跟着演员的走位,变得忽明忽暗、迷离而飘动,使得画面的影调变得丰富多彩。试想,如果全部采用大范围平光照明,画面的层次就没了,光影的作用也没了,那就更不要谈光的动态造型了。



  4、带密度的自然光

  拍摄夜景,全黑的画面在胶片里就是没密度,而全黑画面对于数字摄影机来说更麻烦,传感器很难把全黑画面记录得非常干净,也就是噪声总会是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拍摄夜景或者低照度的画面,最佳的时刻是在日出或者黄昏,这时候,天空还带着密度,不会变成一团大面积死黑,画面的层次也能够得到保证,色彩的丰富度也很高。




  毕竟,外景自然光,是最动人也是最容易把握的,因为外景没有机会加光。只能依靠自然的光影变化。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几组画面。

  5、屏幕光的拍摄




  拍摄这样的带电视屏幕画面的曝光,有几点要注意,第一,要保证屏幕的分辨率尽量高,避免拍出像素网格。第二,屏幕的色温要和摄影机相符,避免屏幕偏蓝,整体色温从全景到近景保持一致,现场环境光为辅。第三,摄影机的快门速度与屏幕的刷新率保持一致,不要在屏幕上出现扫描场的线条。如果器材所限,难以达到以上要求,可以单独拍摄环境画面,后期在电视机上添加内容,那样就需要精准的画面匹配和色彩调整。

  6、借鉴摄影的光法



  电影拍摄之所以称为摄影而不是摄像,是源于电影本来就是与平面静态摄影一脉相承的,而平面摄影的最基本或者最常用的光法,运用到电影画面拍摄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比如这一组经典的伦勃朗光法,使用外反拍来完成。画面中的人物立体感很强,造型的艺术化非常到位,由此我们要多多借鉴传统经典的平面用光技术,打好摄影的基本功,灵活应用到电影动态画面创作中,是最好的途径。

  7、控制光影的层次

  合格的曝光,应该是高光有层次,暗部有细节。除了特殊画面的创作,我们影片大部分画面应该是正常的曝光,就是要保证影调的丰富。




  这一组对话,大家看两位演员的布光,非常精致细腻,明暗反差柔和而又质感突出,影调过渡自然,色彩也因此饱满厚重,同时,人物的眼神光也恰到好处,而环境的背光既可以作为修饰光照明人物轮廓,又明显低于主光,把环境压暗,突出了主体光下的人物。

  8、地光的应用





  地光也叫底光或者脚光,这种光线主观性很强,造型力度突出,比如图中一组使用地光向上照明的技术,让人物面部变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恐怖”,从而烘托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加强了人物间对话的冲突味道。在情绪上,也是会起到强化故事高潮点的作用。当然,这种光法还是要谨慎使用,避免过度渲染,要结合环境的道具等细节,做到尽量接近真实。

  9、顶光的应用





  与上面地光相反,这一组镜头则是完全使用顶光的效果。顶光照射,会有一种神秘感,画面具备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于角色也好,对于观众也好,都是一种视觉上的施压。通常这类光法多用于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演员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在情绪控制上,使用仰视或者俯视来改变光效,同时也改变了面部情绪状态的表达,这种光的使用,更多要依赖演员的面部与身体的角度变化,当然,演员使用什么样的姿态取决于当时情节,使用得当,也是很有艺术感觉的光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