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逻辑?

 道2和 2017-11-06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逻辑”。如果只把“逻辑”理解为用符号的形式去研究必然性推理,最后得到某些形式的或准形式的理论系统,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但是,如果像我前面所主张的那样,对“逻辑”做比较宽泛的理解,将其理解为关于思维的模式、程序、结构、方法和准则等的研究,则中国古代肯定有逻辑,并且有丰富的逻辑内容。


在我看来,中国逻辑最典型的代表是墨家逻辑。他们讨论了“名”:其作用是“以名举实”,其种类有达名、类名、私名,形貌之名和非形貌之名,兼名和体名等。墨家也讨论了“辞”:其作用是“以辞抒意”,其种类有“合”(直言命题)、“假”(假言命题)、“尽”(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必”(必然命题)、“且”(可能命题)等。他们重点讨论了“说”与“辩”:“以说出故”,“说,所以明也”;“说”就是提出理由、根据、论据(即所谓“故”)来论证某个论题。“辩,争彼也。辩胜,当也”,下面是关于“辩”的一个总说明:“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墨子·小取》)这段话既涉及论辩的伦理,更涉及论辩的目的、作用、方法、规则等,大都属于逻辑的范围。他们还提炼出七种具体论式:或,假,效,辟,侔,援,推;还讨论过“止”。“推”和“止”主要用于反驳,其他五种论式均同时适用于“说”和“辩”。除墨家及其后学外,中国古代思想家邓析、孔子、惠施、公孙龙、荀子、韩非等人对逻辑学也多有贡献,甚至在《易经》中也隐藏着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密码。


即使退一步讲,中国古代真的没有逻辑,那么,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有些什么特点?有哪些模式和程序性的东西?经常使用哪些思维方法?是如何使用的?中国思想家对思维的模式、程序、结构、方法、准则等做过哪些有意识的探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政治经济制度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如何产生那些影响的?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是否需要改变或改进?如何去促成或促进这种改变或改进?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由此获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很有价值的。至于给这些研究成果以什么样的名称,例如是否冠以“中国逻辑史”之名,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顺便说一下,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逻辑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西方逻辑史研究。我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者们致以敬意。我读过一些中国逻辑史著作,例如,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1980),周文英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1987),杨沛荪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教程》(1988),温公颐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教程》(初版,1988;修订本,崔清田为第二主编,2001),李匡武主编的《中国逻辑史》(5卷本,1989)及其配套的资料集,孙中原的墨辩研究,等等,都是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我从中获益匪浅。但是,绝大多数成果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形式逻辑为研究范式或研究框架,在中国思想家那里找相应的材料,再往其中“套”或“装”;由此,几乎把一部中国逻辑史变成了西方逻辑史的注脚。我主张,中国逻辑史应该按其本来面目重写,提炼出一些为中国逻辑所特有而为西方逻辑所缺乏的东西。


——摘自 陈波《逻辑哲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