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今天和大家探讨什么是和诗词?为什么和诗词总能青出于蓝,因为诗词原作基本是即兴而作,词句有时候未免缺乏提炼,形式上又为后人铺垫好了创作思路,而和诗(词)的作者,却可以追循原作的创作思路,属于以逸代劳,词句的创作也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千锤百炼,弃其糟糠取其精华。 据史传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余守,其创作量是,李白,苏轼等唐、宋名家的数倍,乾隆一生饱读诗书,在文化领域也颇有造诣,无奈其传世作品却寥寥无几啊。港簪读十几年书、教科书上真没见过乾隆一首诗词。然而乾隆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位时,有一个号称清朝第一才子的臣子——纪晓岚。有一天乾隆诗兴大发,又即兴吟起了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向池中寻不见。 这段文字是乾隆为自己的诗人梦踌躇满志发呆折树叶而作的,他折到第十一片树叶的时候,就折不下去了,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好的句子来了,这末句”飞向池中寻不见“还是在一旁的纪晓岚给续上的。如果这也算诗的话,有后人也给他和了一首诗: 一砌二砌三四砌, 五砌六砌七八砌, 九砌十砌十一砌, 登上高台问苍穹! (注:砌(qi)台阶的意思) 这首和诗从意境或气势上看,都甩乾隆原诗好几条街。这首和诗的作者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没有任何资料可查,在历史戏剧中也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这也不奇怪了,因为这首和诗是小篇我写作的、哈哈。 历史上最著名的和诗,当属南宋的唐琬”和“陆游的《钗头凤》了。 《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一首《钗头凤》写不尽陆游一世的情殇,道不完唐琬的千古绝唱。 陆游一首《钗头凤》词牌文风凄美,读来痛彻心扉,在古时,词又是可以赋曲调演唱的,古往今来填其词者就不胜枚举。但是填词不等于和词,可以这样说”和“中有”填“,”填“中未必有”和“,唐琬所填的”世情薄“珠联璧合,冠绝古今。属于教科书级的和词。所谓和诗词必须是按照原作者的题材,体裁和诗意来写,咏的应是同一事物,同一景象,同一史实,而不能互不相干,离题万里,从文体形式来说,要以绝句和绝句,律诗和律诗,词牌和词牌,对韵部倒没有严格要求,古人大多是只和意不和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