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电视片《五陵原》第一集

 汉茂油桃 2017-11-06

                     河渭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撰稿 /刘鹏 杨焕亭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出,一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在渤海湾投入大海的怀抱。

 

渭河!黄河母亲怀抱中最大的支流,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起步,自西向东流经甘肃天水,在凤阁岭进入陕西,傍着逶迤嵯峨的秦岭北麓,淌过苍茫起伏的黄土高原,至潼关县港口镇汇入黄河,形成了广袤辽阔的河渭夹角带。缔造了源远流长的河渭文明。

 

(出学者同期声):“河渭”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说夸父追日,口渴了,“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这个传说,生动地描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生生相依的关系。这里的河渭,就是指的黄河与渭河。

 

河渭三角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面水而居,泛舟渭河渔场,用原初的智慧书写生命的坚韧;驰骋咸阳北塬,在原始的刀弓上刻下生存的尊严,开创了由渔猎经济走向农耕文明的历史性跨越。
 
翻开煌煌《诗经》,掀开尘封的岁月,感受古豳bin1先民播撒文明薪火的光焰:“忠实厚道的公刘啊,详细察看这高原。既富庶啊又荣繁,民心顺理风气清,没人埋怨没有长叹。”。于是,就在汤汤的泾水南岸,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明的圣火。这座坐落在咸阳城北75公里处彬县龙高乡土陵村泾河北岸山谷之间的公刘墓,“形若蟠龙”,逶逦动人,氤氲着龙的图腾。

 

秦岭巍巍,嵽嵲die3  nie4崔嵬;秦川袤袤,沃野广畴;渭北高原,林深谷翠。《史记·留侯2世家》记载,西汉王朝立国之初,当时刘邦身边重要的谋士张良这样对刘邦说:“诸侯安定,河渭曹挽天下……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地也”。他精辟的阐释,有助于我们透视河渭文明与五陵原的关系。

 
“五陵原”以其雄踞于河渭文化沃土的中心地带而“山川形胜”,成为河渭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在这方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800平方公里的古老土地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而它的称谓的出现却与汉代的五个帝王有着历史的渊源。

 

(出学者同期声):“五陵原”因其为汉代五个皇帝陵园所在地而得名。《敦煌曲子·天仙子》中说:“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华云一片。”这应当是古籍中关于“五陵原”地理概念的最早记载。当然,在咸阳北原上分布的,不只是这五座汉陵。但是,因为这五座帝王陵墓都建有陵邑。所以,汉以后,形成了“五陵原”的地理概念。 [转载]雨音诵读:系列电视片《五陵原》第一集


 
汉武帝茂陵,这里长眠着西汉第五代皇帝刘彻。《关中记》说:西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它宏大的规模和高度,奠定了它“诸陵之冠”、汉王朝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标识地位。

汉昭帝平陵。西汉第六代皇帝刘弗fu4陵的陵墓,他的青春早逝,给这位年轻政治家的生命涂上了悲剧的苍凉。
安陵!西汉第二代皇帝惠帝刘盈的灵魂栖息地。史载他“为人仁弱”,因不满其母吕皇后的残酷政治,终日哭泣,年仅23岁,郁郁而去,把对宫廷血雨腥风的切肤之痛与它的灵魂一起埋葬在了大地深处。

 

四月!春光旖旎的阳陵博物院以它文化的绰约风姿拥抱纷至沓来的游客。刘启,“西汉盛世”的开创者。他的励精图治,为他赢得了“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的美誉。
 

登临汉高祖长陵,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恢弘乐章在耳际回荡。一本叫做《三辅黄图》的地理学著作中,不无钦敬地称其为“长陵山。”山不拒寸土而见其高,“长陵山”对汉初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象征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物理高度。

 

春天,柳絮蘸着碧水,写意宣纸的莽原,一天云彩,一地芳草。
“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登高远望,千载岿然的汉陵在蓝天下站成一部凝重的史诗。它的辉古耀今的史韵,泄玉流芳的诗韵,珠玑灿辉的文韵,就在它锺灵毓yu4秀的山水间。
 
五陵原“前乘秦岭,后越九嵏zong1”,以自西向东依次耸立的九嵕山、北仲zhong4山、嵯峨山为主体的北山山系为屏障,居高临下,雄视关中,左牵函谷,右顾天水,铺开它洒满阳光的原面。
 
九嵕
山,横亘在陕西礼泉县境内的一座山脉,海拔1188米,山峦起伏,冈峰横截,直刺青天。康熙字典说:“峰聚之山曰嵏”,九嵕山因其中峰兀立,周围隆起九道山梁,成拱卫之势而得名。

九嵕山岚浮翠涌,奇石嶙峋,群鸟栖居,流泉飞瀑。一代风流司马相如用“九嵏嶻嶭jie2  nie4 ”描绘它的崴磈wai1wei3崛奇。当他的目光顺着山势追逐咸阳原的波峰浪谷时,就陶醉在高原山势起伏,忽高忽低,连绵不绝,层迭不平,渐趋平缓的万千气象中了,由衷地发出“凌三嵏之危”的感叹。
 
然而,司马相如也许没有想到,在他身后八百多年以后,一位杰出的女性把自己融入九嵕的群山万壑。《旧唐书·长孙皇后列传》载,唐太宗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新唐书》说她“性约素,服御取给则止”。她一生与唐太宗相濡以沫,虽贵为皇后,却“不愿私亲更据权於朝”,她去世后,李世民每思及此,感慨她“每能规谏,补朕之阙。”

 

(出学者同期声):“长孙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值得浓墨重书的是她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提出:“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guanguo3,器以瓦木,约费送终”的殡葬理念,从而引起了帝王陵墓从平地起冢到“因山为陵”的变革。她去世时,年仅36岁,唐太宗十分悲痛,尊重她的意愿,在九嵕山凿石窟安葬,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