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是生活需要

 风啸一揽众山小 2017-11-06

人生一世,欲求不断,而诗是我们安顿身心的桃花源。在油盐柴米的世间生活中,通过诗达成精神超越和心境悠然,更宜于闲适快乐的生活。儒家言:人生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道家认为:万事祸福所倚,故最好一任自然。而如何得以自然?不仅是跟随自然律,而且是要从自然律中寻到要窍,抽丝剥茧,觅出自由,从而求得自在的人生。在此问题上,道家祭出法宝,注之以超越法。而如何得超越法?终究还是归回人身心境,人心长驻清明虚灵的应机之境,自然之道毕竟可得。而心境的灵明之境,需由浸透在其中的悲欣交集叠加磨砺。诉相思,哀离別,明壮志……凡此种种功用与境界,大都可以在诗境中获得。

诗是人生由苦短而向自然、觅得悲悯、豁然而洞照、超然而彻悟,是大隐于市、红尘滚滚、周而复始、永恒绵延的灵性水晶。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栖居,是生存需要吗?未必,却是生活需要。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中,有时,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回家舔舐伤口时,诗是最好的药。它如甘霖清泉,滋润人心,可以让你的人生美妙慰藉起来。你或许会看到“在那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人之初心,本真纯净。无垢无染,外流即为诗。

读一首好诗,如让人面对明镜,觉得内与外都简洁明净了,这是席慕蓉说的。“山中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吟得空灵洁净,一尘不染。清人王船山说,唯此育育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看似平白,实则高妙。以不经意的追光蹑影之笔,点睛了通天尽人之怀。

五千年来,文以载道。诗书易礼乐春秋传承至今,《诗经》为六经之首。以言志、以抒情,七情六欲,彻透天地,天人合一皆存诗中。诗歌在人生中不可或缺,和人与生俱来,可以说构成了人的基因。所以中国人的诗性是在骨子里流淌的。背对红尘攘攘的世界,面朝明窗净几,可以静慢地写诗,让笔尖灵性缓缓流淌。皮囊与心灵,出世入世,都如白莲绽开,清明洁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