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法语文学经典选集(10作者46种) PDF 法文

 日牙 2017-11-06
本帖最后由 cyrano 于 2009-1-12 09:45 编辑


1
安德烈·纪德
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1869年11月22日---- 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纪德1869年11月22日生于巴黎。他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死于1880年。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 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95年他母亲死後,他与他的表亲Madeleine Rondeaux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1891年纪德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安德鲁·华特手记”(法语: Les Cahiers d'André Walter)。在1893年及1894年,纪德在非洲北部旅行。他在阿尔及尔与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结识并在後来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1896年,他成为La Roque-Baignard(一个位于诺曼底的公社)的市长。 1908年,纪德参与创建了文学杂志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新法国评论)。在1920年代,纪德启发了像加缪、萨特等一批作家。1923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当他在“田园牧人”(Corydon)(1924年)公开发行版中为同性恋辩护时,遭到了广泛的非难,他後来将之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在1923年他与另一个女人Maria Van Rysselberghe生育了一女,取名为凯瑟琳。他的妻子Madeleine于1938年去世。後来他用自己名义婚姻的背景故事创作了小说Et Nunc Manet in Te (1951年)。 1925年後,他开始为罪犯争取更人道的生存环境。1926年他发表了自传“如果它死去”(法语: Si le grain ne meurt). 从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他与侄子Marc Allégret在法国近赤道的非洲殖民地履行。在回法国之前,他又游历了现在的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他在刚果之行 (法语:Voyage au Congo)及从乍得归来(法语: Retour du Tchad)中都涉及了他的漫游。在其中,他批评了法国商人在刚果利欲熏心的行为并希望改革。他特别强烈批评了“大特权政权”(法语: régime des Grandes Concessions),例如在此政权下殖民地的一些部分归法国公司所有,那些公司可以任意剥削此地区的所有自然资源,特别是橡胶。他讲述了当地人被迫离开村庄许多星期去森林中采集橡胶,他甚至将这种剥削比作奴隶制度。在1930年代,他迅速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但在访问了苏联後对共产主义的幻想破灭。他对于共产主义的批评使他失去了许多社会主义者朋友。这种情况在他1936年在Retour de L'U.R.S.S.公开表示于共产主义断绝关系後尤为严重。纪德于1942年离开法国前往非洲,直到二战结束为止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纪德死于1951年2月19日,天主教于1952年将他的作品列入禁书。纪德的小说,包括“背德者”(L'Immoraliste)(1902年),“窄门”(La Porte Étroite) (1909年) ,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http://www./wiki/%E7%BA%AA%E5%BE%B7

1 La symphonie pastorale 田园交响乐
2 Isabelle. 伊莎贝尔
3 La porte étroite. 窄门
4 Les caves du Vatican. 梵蒂冈的地窖
http://douercn./viewdiary.10550146.html


[法]安德烈·纪德 田园交响乐 pdf 法文
【标题】La symphonie pastorale/田园交响乐
【作者】安德烈·纪德
【格式】PDF 普通文本
【大小】305K  
【来源】魁北克图书馆网站,网上电子书



2季奥诺
J.Jean Giono (1895~1970) 法国小说家。生于法国东南部马诺斯克城,家境贫困。16岁辍学,当过银行雇员喜爱文学。1924年发表诗集《笛子伴奏》和小说《丘陵》。1925年发表小说《一个博莫尼人》,被拍成电影。1933年发表的小说《蓝衣若望》,带有自传性质。 季奥诺的代表作是小说《四海之歌》(1934)、《愿我的欢乐长存》(1935)及其续篇《生命的凯歌》(1942)。这些作品的主调是讴歌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风格奔放,充满激情。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季奥诺拒绝应征入伍,发表反战小册子《拒绝服从》,因而被捕入狱,不久经人营救开释。在法国沦陷期间,他发表《向梅尔维尔致敬》(1943)和《活水》(1943),依然写他故乡故土的山川风物。1945年德军溃败,法国光复,季奥诺被指控曾和维希傀儡政府往来而被扣押,后因证据不足,未予起诉。晚年发表的几部作品,以《屋顶上的轻骑兵》(1951)和《狂热的幸福》(1957)等比较著名。1953年获得摩纳哥文学奖金。1954年被推选为龚古尔学院院士。



[法]季奥诺种树的牧羊人 pdf 法文

【标题】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种树的牧羊人
【作者】季奥诺
【格式】PDF 普通文本
【大小】112K【来源】魁北克图书馆网站,网上电子书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种树的牧羊人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22073/




3让·季洛杜Giraudoux, Jean
法国文学家、戏剧家。1882年10月29日生于贝拉克。1903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德国及美国哈佛大学任教。1907年返回巴黎,190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外省的妇女》,1910年进外交部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1921年起从事外交工作。1940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吉洛杜辞去外交部公职,专事写作。1944年1月31日猝死于巴黎。《西格弗瑞德》 是他的第一部剧作,由著名导演L.茹维于1928年首演,一举成名,此后茹维导演了他的大部分剧作。
  季洛杜一贯谴责那些迎合观众趣味的媚俗剧作家,主张恢复戏剧自身原有的高贵与尊严,认为演出是一个国家进行道德或艺术教育的惟一形式。
  季洛杜不屑于虚构故事情节,而是乐于向尽人皆知的古老的神话传说、圣经故事取材。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只追求绝对的自我,并有意识地美化自己剧作中的青年主人公,把他们视为优雅和人生的光辉象征。例如,《特洛伊之战不会爆发》,把女主角希腊美女海伦对自我的绝对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季洛杜共写了15部剧本,总的主题是探讨忠诚与纯真。他认为每个人有按照自己意愿建立自己个人世界的绝对权利,然而在他的剧作里,这种观念往往被迫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不能实现,如在《安菲特律翁38》(1929)、《特洛伊之战不会爆发》(1935)、《埃勒克特拉》(1937)等剧中都是诸神在主宰人世间的一切。《犹滴》的女主人公犹滴施美人计诱惑敌军将领,但她却真心爱上敌方首领才失身,最后,为使自己向往的“自由”绝对化,犹滴亲手砍下了心爱者的头颅。《西格弗里德》、《安菲特律翁38》和《埃勒克特拉》都是战争题材的剧作,《特洛伊之战不会爆发》则直接描写战争。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使他厌战,因此在涉及战争的神话题材或当代题材剧作中,均对战争表示深恶痛绝,并对和平主义表示赞赏,这种观点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30年代是有害而无益的。
http://www.hudong.com/wiki/季洛杜,J.

1 La guerre de Troie n'aura pas lieu. 特洛伊之战不会爆发
2 Électre. 埃勒克特拉



[法]让·季洛杜 特洛伊之战不会爆发 pdf 法文

【标题】La guerre de Troie n'aura pas lieu./特洛伊之战不会爆发
【作者】让·季洛杜
【格式】PDF 普通文本
【大小】532k  
【来源】魁北克图书馆网站,网上电子书





4巴比塞(Barbusse,Henri,1873~1935)
法国作家。16
岁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并参加象征派诗歌运动。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约20年间,先后在几家出版社工作,曾
主编《我全知道》等通俗杂志。这期间发表的诗集《泣妇》
(1895),以忧郁的笔调描述了人世生活的苦难,带有悲观
色彩,但与流行的象征主义诗歌不同,不是脱离现实,而
是正视并反映现实,长篇小说《哀求者》(1903)和《地狱》
(1908)除悲观主义外,还带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地狱》通
过一个银行小职员偷看邻室发生的一切,把恋爱、生死、
艺术的坠落、宗教的虚伪等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人
世是一座没有出路的地狱,这充分流露出他在现实生活
中的苦闷和彷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发
生根本性的变化。战前,他是社会主义报纸《人道报》编辑
部的成员,战争开始时,他主动要求上前线打击德国军国
主义,并曾多次立功受奖。他经历了战争的一切危险与苦
难,也认识了这场战争的真实性质。从1915年末至1916
年上半年写成长篇小说《炮火》,它的副标题是《一个步兵
班的日记》,描写一个步兵班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备受苦
难和牺牲,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揭露了帝
国主义战争的本质,得出必须以革命消灭人剥削人的制
度才能根除战争的结论。《炮火》于1917年获得龚古尔奖
金,1919年发表长篇小说《光明》,描写一个本来以“秩序”
的维护者自居的小资产阶级庸人在战争中逐渐觉醒的过
程。列宁在《论第三国际的任务》一文中对《炮火》和《光
明》都给了高度的评价,说这两部小说是群众的革命意识
增长的一个极其明显的证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巴比
塞坚决捍卫苏维埃共和国。发起组织了法兰西共和国退
伍军人联合会。1919年发起组织国际进步文学艺术家反
帝团体“光明社”。1923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并和罗曼·罗
兰一起召开第一次反法西斯大会,召开阿姆斯特丹国际
反战同盟大会。巴比塞后期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镣铐》
(1924),揭示剥削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左拉》(1932),
探索法国作家左拉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等。

1 L'enfer地狱
2 Manifeste aux intellectuels知识分子宣言
3 Pleureuses泣

http://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864


5贝尔纳诺,G. (1888~1948)
Bernanos, Georges
   法国小说家、政论作家。生于巴黎一个西班牙血统的天主教徒家庭 早年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学与文学,曾参与保王派的政治活动,成为《法兰西行动报》派的活跃分子 1913年主持鲁昂的《先锋》周刊,并撰写社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参战。战后在一家保险公司任经纪人,同时开始创作。1922年发表《达尔让太太》,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小说《在撒旦的阳光照耀下》(1926)得到昂利·马西斯的赞赏,并由莱昂·都德推荐,因而成为知名人物。他从此专门从事创作。《在撒旦的阳光照耀下》包括两个故事。其一叙述一个外省姑娘穆赛特感到生活平庸无聊,寻求刺激,失身于一个贵族,当她发现贵族想抛弃她时,便杀死了他。以后她又成为医生加莱的情妇。她要求加莱为她施行人工流产,遭到拒绝,就向医生吐露了隐情,后突然患歇斯底里症,生一个死婴。其二写农村的教堂司铎多尼桑神父邂逅穆赛特,看出她有不可告人的隐私穆赛特向神父忏悔后,感到已失去生存的意义而自杀。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提出了写撒旦的重要性,正因为撒旦的存在,天主教的神圣事业才能显示异彩。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小说《诈骗》(1927)、《圣·多明尼克》(1926)、《一夜》(1928)、《欢乐》(1929)、《一件罪行》(1935)、《穆赛特新传》(1937)、《一个乡村教士的日记》(1936)和《乌义纳先生》(1943)等。其中《一个乡村教士的日记》获1936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奖。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一个青年教士在经受疾病的折磨之中与时代的通病──无聊、冷漠和庸俗作斗争,最后被一个修道院时期的同学收留,在临终前他还不忘给女主人祝福。他的小说主要写宗教与道德上的罪人之间的斗争,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贫困的教士,作者用意在于以教士的受难,赎回那些邪恶的灵魂,挽救社会道德的沉沦。他并不注重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着重对人们心灵的剖析。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时事评论文章。西班牙内战初期,他支持佛郎哥,并把儿子送去参加佛郎哥的长枪党。当佛朗哥政府开始镇压共和派时,他在《月光下的公墓》(1938)中,反对佛朗歌政府的白色恐怖,从此脱离佛朗歌派。慕尼黑事件后他决定与意大利法西斯势力决裂,全家迁居巴西。1942年发表《致英国人的信》,信却写给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自由法国的青年,要他们继承父辈的事业,为自由法兰西而战,重建荣誉。
 贝尔纳诺认为人类的荣誉加上上帝的慈爱就是基督徒的荣誉。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金钱统治、对力量的崇拜,使人的精神、思想受技术的摆布,这是“技术野蛮” 他呼吁恢复“天主教的良知 君主政体的心脏与头脑、共和的气质”,他认为这才是法兰西人应有的面貌。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 ... 00801021123681.html

1 Un crime一件罪行
2 Nouvelle histoire de Mouchette  穆赛特新传
3 Dialogue d'ombres, et autres nouvelles 锤头鹤的对话及其它小说
4 L'imposture诈骗
5 La joie欢乐

http://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882




6   Rolland, Romain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 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pdf 法文
【标题】Jean-Christophe/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罗曼·罗兰
【格式】PDF 普通文本
【大小】6M   
【来源】魁北克图书馆网站,网上电子书
参见论坛:傅雷译文集共15卷,这本书就占了四卷,可见其分量。这本书的中译本看过,尤其喜欢安托瓦内特那一节,非常美。
傅雷译文集 第七卷-第十卷
http://bbs./viewthrea ... 1%E6%96%87%E9%9B%86



7 莫里斯·勒布朗 Leblanc, Maurice

莫里斯·勒布朗(1864——1941)   法国小说家。1864年11月11日生于法国里昂,1941年卒于佩皮尼昂,享年七十七岁。崇拜福楼拜与莫泊桑,受他们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一生创作无数,著有二十部长篇小说和五十篇以上的短篇小说,曾获法国政府小说写作勋章,为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一八八七年,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女人》,一九○○年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早期所写偏向自然主义风格的小说,虽曾被誉为福楼拜或莫泊桑第二,但并未广获欢迎。
    直到1903年,发行通俗杂志《我什么都知道》的朋友彼耶,拉飞特鉴于以福尔摩斯,以及莱佛士(恩斯特·威廉·洪纳侦探小说主角,为假扮绅士之著名强盗)为主角的侦探小说正风靡英国,于是要勒布朗写一部以兼具这两个人特色的人物为主角的崭新侦探小说。喜爱纯文学作品的勒布朗起先不愿接受这样的邀稿,但拗不过拉飞特的再三恳求,于是不很起劲的开始执笔这部小说,第一篇作品就是《亚森罗平被捕》。由于无意使这个故事一直发展下去,所以也一开始就以被捕为题材。亚森罗平是热情、善良,来无影去无踪的侠盗,“没有人能抓住他,包括作者本人”。罗平以绅士的身份,秉持高雅的情操和上流社会的礼仪,显示出潇洒的英雄形象,给广大善良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对富人和既定秩序报仇雪恨的机会。拉飞特读完後,判断这部作品一定会一炮而红,于是要求勒布朗续写十篇左右以亚森·罗平为主角的短篇作品。计划先集十篇作品,在杂志上连载。罗平立即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且这成功一直持续到现在。  
   勒布朗在刚开始写作侦探小说的时候,尚未读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所以它只是受到了爱伦·坡和加波利奥的影响,而巴尔扎克笔下的伏脱冷则给他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把第一批侦探故事会集出版,要起一个书名的时候,他自然地想到了用《侠盗亚森·罗平》,而且要使这个人物超过当时已家喻户晓的福尔摩斯。勒布朗不仅在小说中把亚森罗平写成侦探之王,而且让他有机会与福尔摩斯较量并略胜一筹,有时甚至使两人发生冲突,当然战斗的结局总是友好的和解。除此之外,从小说的艺术手法来看,勒布朗也确实有不同于柯南道尔的特色。首先是他笔下的人物的性格更加丰富。福尔摩斯是专门破案的侦探,完全是正面人物,而亚森·罗平则具有“侠”和“盗”的双重性。既是盗,就要盗窃,而要使他的盗窃得到人们的原谅,就要突出他“侠”的一面:他的盗窃不是出于贪婪,他从来不偷好人的东西,甚至相当慷慨的助人,不仅如此,他还保护孤儿寡妇,富有爱国主义精神,专门为社会清除罪大恶极的坏人,例如《八一三》中楚楚动人而又嗜血成性的多洛莱·克塞尔巴赫,《水晶瓶塞》中可怕的议员多布莱克等等。除此之外,他还爱开玩笑,富于感情,显得亲切迷人,应该说比专门严肃地破案的福尔摩斯更有魅力。  

   其次,福尔摩斯的破案主要是解谜,以解谜的方法和手段来吸引读者,而亚森罗平则相反地置身于现实的事件之中,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殖民地的冲突,各种政治经济的丑闻等等。有时他甚至使不知不觉地被卷入了某个历史事件,但最终都靠着非凡的本领体面地摆脱出来。亚森·罗平以西班牙大贵族、俄国亲王、保安局局长等各种身份出现,不仅出乎读者的意料,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也使小说的社会背景更为广阔。亚森罗平直接介入政治事件,成为法、德等国首脑的调解人,几乎掌握了法国的命运,即使这个人物的传奇色彩更加浓郁,也使各种重大事件的过程更为可信,因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最后是把现代与以往的历史和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柯南道而往往只注重情节的紧张惊险,只是孤立地描写案情,勒布朗则不仅关注现实的事件,而且往往涉及历史和古代的传说。他不是像大仲马那样凭自己的想象去重写历史,而是努力用现代的手段去解决古代的问题。例如《三十口棺材岛》讲的是一块被三十个暗礁包围的岩石,被称为“波西米亚国王石”,传说病人被放在石头上即可痊愈,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亚森·罗平发现了一艘装有这种石头而沉没的船只,最后终于弄清了这种石头具有放射性,从而解决了这个历史难题。由于这种别出心裁的写法,亚森·罗平的探案就不是为破案而破案,而是把案件与历史和现实有机地融为一体了。  

   正因为亚森·罗平是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他才会在法国的土壤上受到狂热的欢迎与爱戴,并成为法国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亚森·罗平战胜福尔摩斯的故事,大大满足了法兰西民族的自尊心。法国人从此为拥有自己的侦探而手舞足蹈。有关亚森·罗平的故事也先后被搬上了银幕与舞台,如《碧眼姑娘》、《空心岩柱》、《虎牙》、《神秘住宅》、《三十口棺材岛》、《水晶瓶塞》都深受观众的欢迎。时至今日,亚森·罗平历险故事仅袖珍本就卖了八百万册,而其中的重头作品《空心岩柱》销售过亿。罗平在国外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美国导演首先将他的故事搬上银幕。罗平的故事在日本也出了十几个版本,包括各种改编的连环画。

为什么人们对罗平依然如此痴迷?新版《亚森·罗平全集》的出版者让-佛朗索瓦·梅尔勒说:“罗平的故事语言优美、简洁、明快,情节无懈可击。”至于为什么年轻的读者也喜欢罗平,出版罗平故事袖珍本的老板多米尼克·古斯特说:“年轻读者就是通过罗平的故事开始阅读流行小说的。”导演让-保罗·萨洛美则对罗平故事的现代性感兴趣:“这是今天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他利用制度的腐朽同腐朽的制度作斗争。”

1 La comtesse de Cagliostro.
2 Arsène Lupin gentleman cambrioleur.
3 Les confidences d'Arsène Lupin.
4 Le bouchon de cristal.
5 Arsène Lupin contre Herlock Sholmès.
6 L'Aiguille creuse.
7 La demoiselle aux yeux verts.
8 Les huit coups de l'horloge.
9 "813".
10 L'éclat d'obus.
11 Le triangle d'or.
12 L'île aux Trente Cercueils.
13 Les dents du tigre.
14 L'homme à la peau de bique suivi de  Le cabochon d'émeraude.
15 L'Agence Barnett et Cie.
16 La demeure mystérieuse.
17 La barre-y-va.
18 La femme aux deux sourires.
19 Victor, de la brigade mondaine.
20 La Cagliostro se venge.

一共20本,合集如下。

8 圣埃克苏佩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法国作家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1944)的职业是飞行员,生平发表5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作品:《南方邮件》(1928)、《夜航》(1931,费米娜奖)、《人的大地》(1939,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空军飞行员》(1942)和《小王子》(1943)。1944年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失踪,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一则传奇。
                     
      莫泊桑曾言:“一百行,甚至不到一百行完美的好诗,也足以给艺术家带来好名声”。这几句话用在圣埃克苏佩里的身上也非常恰当。他有特殊的工作方法,先写上大量叙述和感想,然后慢慢一道道提炼,取出其中的精华。《夜航》经过提炼后的初稿有400页,定稿时又只有181页。字斟句酌,千锤百炼,他的散文写得跟诗一样美。
                     
       圣埃克苏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形成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1 Vol de nuit. 夜航
2 Courrier sud. 南方邮件
3 Terre des hommes. 人的大地
4 Lettre à un otage. 给一位人质的信

一共四部作品,不知道为什么第四部没有介绍,不知是否是他的作品。怀念小王子。

9 Rosny Aîné, J.-H.罗斯尼·安

火之战 La guerre du feu.
故事 Récits de science-fiction

下面的帖子是维基上的英语介绍,中文的没找到,可能是没有译介过来吧。



J.-H. Rosny aîné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J.-H. Rosny aîné was the pseudonym of Joseph Henri Honoré Boex (February 17, 1856 - February 11, 1940), a French author of Belgian origin who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ounding figures of modern science fiction. Born in Brussels in 1856, he wrote together with his younger brother Séraphin Justin François Boex under the pen name J.-H. Rosny until 1909. After they ended their collaboration Joseph Boex continued to write under the name "Rosny aîné" (Rosny the Elder) while his brother used J.-H. Rosny jeune (Rosny the Younger).

Contents
1 Overview
2 Selected Bibliography
3 See also
4 References
5 External links



Overview
Rosny Aîné was very much like H. G. Wells or Olaf Stapledon in his concepts and his way of dealing with them in his novels. He was, without a doubt,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figure after Jules Vern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French science fiction.

Rosny’s first science fiction tale was the short story Les Xipehuz (1887), in which primitive humans (the story took place a thousand years before Babylonian times) encounter inorganic aliens, with whom al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prove impossible. Men eventually drive away the invaders, but the hero mourns the loss of another life.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science fiction had abandoned its usual anthropomorphic approach in the description of alien life.

The story Un Autre Monde [Another World] (1895) establishes that humans share the Earth with the land-bound Moedingen and the air-borne Vuren, two infinitely flat and invisible species who cohabit with us. Only a mutant whose vision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rdinary men can see them. In Le Cataclysme [The Cataclysm] (1896), an entire region of France sees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change, as a result of the arrival of a mysterious electro-magnetic entity from outer space.

Rosny’s short novel, La Mort de la Terre [The Death Of The Earth] (1910), takes place in the far future, when Earth had all but dried out. In it, the last descendants of mankind become aware of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pecies, the metal-based "Ferromagnetals", fated to replace us. La Mort de la Terre is one of the most moving tales ever written about the extinction of Man.

Another novel, La Force Mystérieuse [The Mysterious Force] (1913), tells of the destruction of a portion of the light spectrum by a mysterious force -- possibly aliens from outer space who, for a brief while, share our physical existence. This causes panic, then a progressive and potentially deadly cooling of the world.

L'Énigme de Givreuse [The Enigma Of Givreuse] (1917) is another remarkable novel about a fissiparous human being, divided into two totally similar individuals, each naturally believing himself to be the original.

The novella La Jeune Vampire [The Young Vampire] (1920)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vampirism was described as a genetic mutation, transmissible by birth.

L'Étonnant Voyage d'Hareton Ironcastle [The Amazing Journey Of Hareton Ironcastle] (1922) is a more traditional adventure novel; in it, explorers eventually discover a fragment of an alien world, with its fauna and flora, attached to Earth. The novel was adapted and retold by Philip José Farmer.

Rosny’s masterpiece is Les Navigateurs de l'Infini [The Navigators Of Infinity] (1925) in which the word “astronautique” was coi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it, Rosny’s heroes travel to Mars in the “Stellarium”, a spaceship powered by artificial gravity and made of “argine”, an indestructible, transparent material. On Mars, the human explorers come in contact with the gentle, peaceful, six-eyed, three-legged “Tripèdes”, a dying race who is slowly being replaced by the “Zoomorphs”, alien entities who bear some resemblance to the “Ferromagnetals” of La Mort de la Terre. Later, a young Martian female, capable of bearing children parthenogetically by merely wishing it, gives birth to a child after falling in love with one of the human explorers, undoubtedly the first romance ever written between a man and an alien female. This heralds the rebirth of the Martian race and, with Man’s help, the eventual reconquest of their planet.

Rosny also penned five powerful classic prehistoric novels: Vamireh (1892), Eyrimah (1893), the world-renowned classic La Guerre du Feu better known as Quest for Fire (1909), Le Félin Géant [The Giant Cat] (1918) (sometimes known as Quest of the Dawn Man) and Helgvor du Fleuve Bleu [Helgvor of the Blue River] (1930). In it, he combined the notions of modern drama with the ability to depict Man’s early days in a colorful, yet totally believable fashion.

In 1897, Joseph Boex was named to the French Légion d'honneur and in 1903 was named to the first jury of the Prix Goncourt along with his brother. Rosny aîné remained involved with the Académie Goncourt and in 1926 became its president. He died in Paris in 1940.


Selected Bibliography
Les Xipehuz (1887; transl. as The Shapes, 1968)
Vamireh (1892)
Eyrimah (1893)
Nymphée (1893)
Un autre monde Another World (1895; transl. as Another World, 2008)[1]
Les Profondeurs de Kyamo [The Depths Of Kyamo] (1896)
La Guerre du Feu Quest for Fire (1909; transl. as The Quest for Fire, 1967)
Le Trésor dans la Neige [The Treasure In The Snow] (1910)
La Mort de la Terre [The Death Of The Earth] (1910; transl. as The Death Of The Earth, 1978)
La Force Mystérieuse [The Mysterious Force] (1913)
L'Aube du Futur [The Dawn Of The Future] (1917)
L'Énigme de Givreuse [The Enigma Of Givreuse] (1917)
Le Félin Géant (1918; transl. as The Giant Cat, 1924; retransl. as Quest Of The Dawn Man, 1964)
La Grande Énigme [The Great Enigma] (1920)
L'Étonnant Voyage d'Hareton Ironcastle [The Amazing Journey Of Hareton Ironcastle] (1922; adapted & retold by Philip Jose Farmer as Ironcastle, 1976)
Les Autres Vies, les Autres Mondes [Other Lives, Other Worlds] (1924)
L'Assassin Surnaturel [The Supernatural Assassin] (1924)
Les Navigateurs de l'Infini [The Navigators Of Infinity] (1925)
La Terre Noire [The Black Earth] (1925)
Le Trésor Lointain [The Far-Away Treasure] (1926)
La Femme Disparue [The Vanished Woman] (1926)
Les Conquérants du Feu [The Conquerors Of Fire] (1929)
Les Hommes-Sangliers [The Boar-Men] (1929)
Helgvor du Fleuve Bleu [Helgvor Of The Blue River] (1929)
Au Château des Loups Rouges [At The Castle Of The Red Wolves] (1929)
L'Initiation de Diane [Diana's Initiation] (1930)
Tabubu (1932)
La Sauvage Aventure [The Savage Adventure] (1932)
Les Compagnons de l'Univers [The Companions Of The Universe] (1934)
Le Vampire de Bethnal Green [The Vampire Of Bethnal Green] (1935)


10 阿尔方赛·夏多勃里昂Châteaubriant, Alphonse de


Alphonse Van Bredenbeck de Châteaubriant (25 March 1877 - 2 May 1951) was a French writer who won the Prix Goncourt in 1911 for his novel Monsieur de Lourdines. After a visit to Germany in 1935 he became an enthusiastic advocate for National Socialism. He was a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Légion des Volontaires Français contre le Bolchévisme, an organisation founded in 1941 by Fernand de Brinon and Jacques Doriot to recruit volunteers to fight alongside the Germans in Russia. In 1945 he fled to Austria, where he lived under the alias Dr. Alfred Wolf until his death at a monastery in Kitzbühe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