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刘小路13 2017-11-07

前一段时间准备写的“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虽迟迟没有动手,但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个事。从我在学校听到的课的情况来看,每每在听课过程中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课堂离有效教学还差很远,甚至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用两节课来上。我总是在说这可能就是专家们说的“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吧。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主要问题有来自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问题,有来自学生对数学书的阅读问题,有课堂上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的把握问题,有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问题……

一、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能力不强,把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清,在教学中出现降低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轻视或忽略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对称”一课时,在开课2分钟内,由学生观察几幅对称图形,教师就把“对称与对称轴”的意义揭示了,而不是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在大量的形象、具体的感知后,再揭示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再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一课,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通过一个乘法算式“2×6=12”,就揭示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了找一个数“18”的因数是什么,就要归纳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与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是什么。而没有让学生大量感知多个的数的因数后,再归纳总结得出。这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注重让学生记结论,在交流中也只是交流这个结论是什么,而不是交流思考的过程与方法。

二、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貌合神离

新课程把计算教学溶于问题解决中,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容易出现往往是以问题解决引课,但在列出算式后,就在再和问题联系了,只注重如何解决计算的问题,好似问题解决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使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了题目后,列出算式,教学算理,归纳算法后,就开始大量的计算练习,偶尔解决问题解决中的题目,也不注重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出现学生看见题目中的两个数,不用审题“直接乘没错”。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实现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其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长时算理。比如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先引导学生用口算来做,再引导学生用估算来解决,最后为了得到准确值,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前两步全省略了,只是直接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什么口算,什么估算,全不相甘。

三、学生对教材相当陌生

每到一个教室听课,我首先就是问学生“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你们学到哪儿了?”对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是一脸的茫然,或者是说“不知道”,或者说个大概内容。

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次数学书都没有打开,更何况让学生读数学书,理解数学书。有的学生对数学题目读都读不通顺,更何况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争论了。

我想学生阅读数学书的能力与对数学书上质疑应该是学生会预习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教师在备课时也是对数学书认真阅读、思考,而学生听到的到教师对数学书上的知识或方法理解后的吐纳,如果让学生自已看一看、想一想,是否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对知识理解的更深。

四、教师对课堂生成把握欠佳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能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学生在思考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主导地位的集中体现。我们的课堂往往是在交流汇报时,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较多,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较少。交流主体的元性仍是空中楼阁,全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虚。

其次,教师对走教案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不到位。或者是跟着学生跑,偏离教学教学目标,或者是死守教案,不管学生的想法。

再者,教师对课堂总结的认识不够,或者运用不够。课堂上或者不总结,或者由老师替代。在总结中教师提升不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学生在课前参与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出现过于浅显,考查学生的记忆较多,而没有变一种方式来提,来考查学生的理解的运用。

五、练习课、复习课中的题海大战

在上练习课或者复习课时,出现题海大战。教师对单元知识的系统化、归纳能力还欠佳。对单元整体把握不了,所以教师只能以题目的形式来复习,缺少适当的总结与归纳、提升。出现复习时,书上有什么教师问什么,问题相当浅显。

来源: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