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安东老王 2017-11-07


 



 

 年代:辽乾统七年(1107):形制、特点: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42·5米;现状:2013国保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维修前的广胜寺塔


 

  

广胜寺塔,也称嘉福寺塔,位于锦州市义县城内西南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建于辽乾统七年(1107)。一说建于辽开泰年间(公元1020年),塔院内原有嘉福寺,已毁,塔由寺得名。据塔前出土的经幢记载,辽代为广胜寺,塔应称广胜寺塔。 此塔经历代维修,保存较好。塔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高四十二点五米。上为第一层檐,檐下为砖雕斗拱,以上各层用砖叠涩出檐,塔顶已颓废。2011年修复。塔身四面都有拱龛,中雕一佛坐于莲座之上,龛外两旁各有一协待,身披袈裟,头戴法冠,垂手站立,顶上均有宝盖,上有飞天,体态轻盈,衣盖飘拂。两飞天之中有一面铜镜。

广胜寺塔是北方诸多辽塔始建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1988 年12 月公布为辽宁 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资料:

对于此塔的年代:曹汛先生根据1980年出土的经幢铭文中的“宜州广胜寺、乾统七年”等字样,认为此塔为辽代的广胜寺塔,为辽乾统七年(1107年)左右建。1980年之前,此塔名为嘉福寺塔,因清代塔下有嘉福寺而得名。当广胜寺经幢出土后,旋即更名为“广胜寺塔”,并以“广胜寺塔”的名称于2013年晋级国保。

但博友“风雨行进”认为,广胜寺经幢出土地点位于塔的东南方向,距塔约有300米左右的距离,塔与幢分别位于辽宜州城的城内和城外,现塔的位置极有可能不属于广胜寺的范围。同时,辽代宜州绝不止广胜寺一座寺院,因此现存之塔的所属,一定另有他寺。(此段文字:辽塔;相关文字附录于本篇下部)


百度资料:

塔座为须弥式,八角形各边相等,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束腰比较宽大。中间有灰砖伎乐天浮雕,高约50厘米,雕刻精美细腻,有的舞姿、有的手执乐器吹笛吹箫、有的打羯鼓等。上枭每面各浮雕一撑足狮兽屈身昂首,下踏束腰,上顶上枋和地伏(即莲座)。在每个角上雕有一姿态威武披甲戴盔的力士,手执兵刃,一下枋和下枭浮雕有云草纹。上枋和地伏合于一起,作仰莲式承托塔身。

塔身建在地伏莲座上,八面都有浮雕。就正南一面在西角柱中间有一拱式龛门,里面有一尊菩萨,坐在莲座上,手作捏决样,头戴宝冠,两旁各有一名协侍,身披袈裟,头顶宝冠,垂手站立,头上均有砖雕宝盖,后有背光,精美细腻、体态轻盈,其它各面姿态虽不近相同,但大同小异,如座佛的手式不一,有的下垂,有的合掌等。

在砖雕的大额枋和平极坊及角柱,头上都有斗拱,每面是转角铺作两攒,补间铺作三攒,每攒作二跳五铺作,转角铺作有斜拱,据记者了解,这是辽金建筑的特殊风格。

整个塔檐共有十三层,运用叠涩出檐法,两檐之间有排列整齐的三面铜镜,部分脱落,每个檐角上都有垂脊;角椽上有砖刻套兽,套在木质的角梁头上,由下向上尚存八层塔檐,与塔的刹座和项轮、宝瓶等已经无存了(现已修复)。

图片资料:塔友·辽塔、风雨行进;北方论坛-上海阿三;赏析文字:塔友·辽塔风雨行进



广胜寺塔老照片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明信片
 

义县广胜寺塔赏析

维修前图片资料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对比维修前后的照片,可以看出维修前的密檐呈现柔和的抛物线形。而维修后,二至十三层各檐的连线则呈直线,若再加上第一层檐,使全塔的轮廓略微呈现出一点点凹曲线的形状(下图)。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中意合作——辽代广胜寺塔的保护与修复》一文曾给出复原图(见下图),也是呈凸曲线。估计是在实际维修时,经实测,发现抛物线形完全是由于上面几层檐部的残损而至,原始轮廓其实并非曲线形。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基座下无基台:须弥座直起于夯土之上


广胜寺塔的造像艺术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壶门上至二层束腰伏狮下高134厘米。为小莲台、连珠纹、惠草纹,小莲台由上下两层莲瓣组成,每面十七瓣莲瓣。(据1944年关野贞、竹岛卓一《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照片)。现八面全部残损缺失。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维修前的造像状态(图片:风雨行进)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维修后的造像(图文:辽塔)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正南面主尊为大日如来:其他七面应为过去七佛或药师七佛。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主尊两侧的胁侍:身材相对短小,圆脸,看起来憨态可掬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此塔东北面券龛中的主尊:面容很特殊,眉长眼细,鼻梁耸翘,面容清瘦,显得十分秀气,似呈女相,与其他七面主尊脸部圆润、面扁鼻平的男相迥然不同(见下图)。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须弥座壶门中上的伏狮:伏狮形体硕大,但保存状况不佳,只有东北、西北两面伏狮头部尚有存留(上图为东北面的伏狮),相比海城析木大金塔,义县广胜寺塔的伏狮尽管体积硕大,但在立体感与动感上略有逊色。下图为西北面的伏狮: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其他六面都已依据按东北、西北两面的原始砖雕,推测后维修补塑出狮子头。


广胜寺塔维修前后图片资料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2011年维修后的图片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辽·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附录资料:

广胜寺塔或为奉国寺塔?


  博友“风雨行进”认为,广胜寺经幢出土地点位于塔的东南方向,距塔约有300米左右的距离,塔与幢分别位于辽宜州城的城内和城外,现塔的位置极有可能不属于广胜寺的范围。同时,辽代宜州绝不止广胜寺一座寺院,因此现存之塔的所属,一定另有他寺。

  提到义县城中的寺院,那最富盛名的就是著名的第一批国保“义县奉国寺”了(下图为著名的奉国寺辽代大雄殿中七佛)。对于奉国寺的年代,据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记载,为辽开泰九年(1020年)处士焦希赟创建。同时,民国十九年《义县志》记载:“开泰九年,负责修建奉国寺的处士焦希赟于城西南隅建十三层八面高塔,每一面都有一佛像,可惜文献中所载之塔现己坊塌不见。”

  民国县志的记载共包含三层意思:1.塔寺未必位于同一院落。看来,奉国寺塔与奉国寺之间有一段距离;2. 奉国寺塔与奉国寺为同时修建;3.奉国寺塔的地点也是在宜州城的西南隅,位置、形制都与现存之塔相似。由于辽至清代,义县城址基本未变,所以,现存之塔的位置极有可能就是民国义县志中所记载的奉国寺塔的位置。但县志记载该塔建于辽代中期,早已不存,而观现塔风格为辽代中晚期建筑,不似开泰年间所建,那么现存之塔到底与奉国寺有无关系?

  据博友“风雨行进”考证,开泰九年(1020年)处士焦希赟创其基的咸熙寺,极有可能只是一座小庙而已,现存的奉国寺(仅存七佛大殿)则兴建于辽代晚期,是辽代末年在原小庙的基础上重新扩建起来的。并且在辽朝灭亡时,奉国寺还没有完工,廊下的一百二十贤圣也没有塑完。

  既然是扩建寺院,那么同时在城西南角的塔院起塔,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了。对于民国《义县志》的记载,一方面的理解是在咸熙寺始建时同期建筑的塔倒掉了;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县志记述含混,与寺同期建塔很有可能是指在寺院扩建时同期建塔。此外,从现存之塔的体量上看,塔高(含塔刹)接近50米,在现存辽塔中属中上等,也符合奉国寺的皇家地位。因此,博友“风雨行进”认为现存之塔的归属应属奉国寺。

  此外,风雨行进还考证出该塔的一至四层塔檐与五至顶层塔檐,在建筑材料上有明显的区别,四层与五层之间砖体有着平齐的界面。这说明,此塔在建至第四层时,辽代灭亡,工程因战乱、朝代更替而停,五至十三层为金代续建。看来此塔应与其所属寺院奉国寺未塑完一百二十贤圣一样,都是因战乱而未能完工。

  同时,奉国寺之名也很有可能并非金代所改,应是辽代末年扩建咸熙寺时,天祚帝为祈福佑国所更名。

  分析到这里,也存在一个问体,就是金明昌碑提到的“而四十二尊庄严未毕,自辽乾统七年,距今三十余岁矣”,看来奉国寺应为乾统七年所扩建,可这个“乾统七年”偏偏又与1980年出土的广胜寺经幢铭文中“乾统七年”的年代相同。况且,从乾统七年(1107年)到保大三年(1123年)宜州降金,有15、6年的时间,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百二十贤圣竟然还没有塑完,也有点令人费解。总之,这个“乾统七年”给本来似乎已经清晰的脉络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不过,现存之塔还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一个线索,此塔东北面券龛中的主尊面容很特殊,眉长眼细,鼻梁耸翘,面容清瘦,显得十分秀气,似呈女相,与其他七面主尊脸部圆润、面扁鼻平的男相迥然不同。风雨行进认为此尊女相造像极有可能是按照道宗惠妃的形象所塑。那惠妃与义县有什么关系?原来,惠妃自乾统二年(1102年)被贬为庶人至天庆六年(1116年)重新封为太皇太妃之间,一直被幽于宜州。惠妃重获自由后,在天祚帝期望通过扩建佛寺来祈福佑国的同时,发愿修建佛塔为国家祈福,也是在情理之中。

  那么很大的一种可能就是,奉国寺为乾统七年所扩建,但受辽代末年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奉国寺扩建缓慢,而奉国寺塔则一直等到天庆六年以后才由道宗惠妃主持修建。后因辽金战乱,以致奉国寺与奉国寺塔都没有最终完工。

  文字作者:塔友·辽塔;另,塔友·风雨行进对广胜寺塔有全面而详实的研究,较具学术价值,可参见之(点击其博名链接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