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邹大发 2017-11-07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二、设计意图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春雨绵绵”,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芳草萋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是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生回答)伯牙又为何绝弦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呢?你再读。  
师:老师将课文划分了节奏,按照节奏自由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来接龙读。第一遍同学们读,第二遍老师读,第三遍同学们再读。(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将如何赞叹?(生回答)
师: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生回答)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
师: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所以伯牙提笔写下一首短诗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师: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师:《伯牙绝弦》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
七、作业布置
搜集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和表现朋友之间纯真友谊的小故事 。下次上课给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
八、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 牙 鼓琴 所念
          善 知音
钟子期 听 必得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