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赤城天外天 2017-11-07

“科场舞弊阴影下的唐伯虎,坚守城池最终殉国的张林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江南名妓薛素素……一张张明清人物脸谱,勾勒出的是一段段不朽的传奇,让人体味的是明清文人那坎坷的人生与非凡的才华。”

不同于以往单纯记录主人公真实面容的肖像画,明清之际文人画家在进行人物画创作时,多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画中人与画中景的呼应融合,这也形成了明清人物画中独有的“情与境”。

雅事 · 性耽贪玩泉与石

明清之际,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人物画的面貌更加丰富,文人画家常常借助对画面意境的营造去展现“像主”形象。当时的文人雅士或吹箫抚琴、品砚赏石,或登高远游、听泉观溪,从画中可以领略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审美品位。将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与符合自身性格、身份的景象呼应融合,使明清人物画中呈现出一种独有的“情与境”。这种图绘方式受到明清之际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追捧,从而涌现出诸多在画史中留名的人物画大家与流派。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清人物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与审美追求,一幅幅真实的作品,也为我们理解古人的人生际遇与心理状态提供了绝佳机会。如故宫博物院藏唐寅《桐阴清梦图》,不但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唐伯虎的面容,还将我们引入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中。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唐寅《桐荫清梦图》

纵62厘米 横30.9厘米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陈洪绶《吟梅图》

纵125厘米 横58厘米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桐阴清梦图》画面构图简洁:远处一株梧桐,近处一组坡石,一位文人躺坐在摇椅上闭目养神,仿佛正在桐荫下享受闲适的午后时光。可是画面题诗却在讲述着残酷的历史现实:“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诗中典故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书中主人公淳于棼在梦中来到了槐安国,迎娶了漂亮的公主,官至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突然醒来后才发现原来只是一场大梦。唐伯虎少年成名,曾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南京会试解元。正当他意气风发准备京城科考一举成名时,一场从天而降的“科场舞弊案”却将唐伯虎打入人生的深渊。锒铛入狱、受尽折磨;斯文扫地、黜充吏役。“科场舞弊案”之后,唐伯虎断绝功名之念,只得回到苏州鬻画卖字为生,自此开始“闲来写幅丹青卖”的职业画家生涯。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华嵒《自画像》

纵130.5厘米 横50.7厘米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这位风流才子最终也难逃科场舞弊案的阴影,虽然一生以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现,但是晚年的一首“二十余年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他被命运戏弄的悲凉与愤懑。

写真 · 笔端刷却世间尘

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将具有肖像画性质的作品称为“写真”、“写照”,明清之际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和城市商业化的繁荣,写真像也多由无名画师或民间画工承担。这类作品以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为描摹对象,注重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艺术手法精致而细腻。有些画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像主的容貌进行美化,以符合像主或赞助人的审美要求。这些写真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却也常因为绘者的身份低微而被人们忽略。然而,正是这些以写实为基础的写真像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先人形态,同时为我们研究明清历史、民俗、服饰和美术史留下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张林宗肖像图》便是写真照中的典型作品。明清更迭之际,很多画家会由衷地为明末忠臣烈士、气节文人绘制肖像画,以此来纪念先人、砥砺后世。张林宗为明清易代之际著名的忠贞之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遇李自成攻开封围城,张林宗助守长达五月之久。后来敌方决黄河淹城击破防守,张林宗骂贼投水而亡。这幅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张林宗的遗容,而且册中还有诸多明末清初文人名士如周亮工、黄澍等人的题字,为后人研究张林宗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赵澄《张林宗肖像图》

纵53.2厘米 横31厘米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吴新铭《曾文正公像》

纵121.2厘米 横31.6厘米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另外,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的“写真照”也令人印象深刻。画中的曾国藩居中而立,身后没有任何布景,面部刻画高度写实,明显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但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晕染去塑造脸部的结构与五官细节,尤其是对曾国藩神情的捕捉和刻画极为到位。画中的曾国藩眼神深邃,嘴角微微上扬,若有所思。胡须遮面,右手轻捻胡须,这很有可能是他日常习惯的思考动作。

蛾眉 · 画中红袖今安在

中国画史上虽然不乏擅长丹青的女性画家,但在明清之前存名的却是凤毛麟角,直至明清之际女性画家才作为特殊的群体出现,成为传统中国画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主要源于明清之际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领域中的展现。在“蛾眉”板块,将集中明清画史上知名女性画家作品,及以女性为描绘主题的画作集中呈现,观者从中既可看到明清时期女性的闺阁生活,也能领略她们独特的才华。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薛素素《吹箫仕女图》

纵164.2厘米 横89.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冷枚《春闺倦读图》

纵175厘米 横104厘米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时人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社会中的奢靡之风也逐渐流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造就了一批青楼出身的女性画家,其中更以江南名妓薛素素为首。薛素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当世艳名远播,而且她常以“女侠”自称,驰马、走索、射弹等技能也不在话下。民间关于她的传说故事最多,其中尤以“脂砚”最为神奇。江南大文人王穉登曾偶得一方端砚,砚中自然形成胭脂色晕点,故将此砚被定名为“脂砚”。王穉登将这方砚台赠于倾慕的薛素素,以书画见长的薛素素也十分珍惜这方得之不易的名砚,奈何去世后此砚流落民间。清代康熙年间此砚曾被曹寅收藏,上世纪50年代,又被近代收藏大家张伯驹高价购入,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1963年故宫举办“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纪念展览会”时此砚尚在世间。然而几年后无端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成为近代收藏界一段悬而未解之迷。《吹箫仕女图》是薛素素传世作品中的佳作,历来被后世所推崇。画中一位清瘦亮丽的仕女正在吹箫自娱,身前双钩水仙点缀,身后有湖石、劲竹相伴,营造出一派典雅闲适的氛围。画中女子脸部五官仅用淡笔勾勒,清新雅丽,这幅画作也常被认为是薛素素的自画像。相传薛素素年轻时,她的画像曾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引得追随者无数,当时的爱慕者曾向人许诺“费金钱无算”也要请薛素素入蜀。不知当年给薛素素人生情感带来诸多坎坷和不幸的是否就是这张《吹箫仕女图》?

道释 · 色相分明各奇古

道释是传统人物画的题材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佛教、道教人物为主题的绘画经久不衰,而且伴随着佛教、道教在民间的普及,道释画也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样式被不断传播。明清之际的道释题材虽然沦为主流画坛中的从属地位,但是也涌现出张路、金农、罗聘等一批擅长道释人物的画家。他们或远追唐宋写意传统融自家笔意,或注重个性另辟蹊径。尤其一些画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注入画作,同时加强会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使得明清时期的道释画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并对近现代人物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农的《人物山水图册》全套十二开,分别绘制佛像、山水、人物故事等,堪称金农画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全套册页构图奇绝,用笔灵活古拙。或淡墨轻染,或辅以设色,颇值得仔细品鉴,《礼佛图》、《昔年曾见》两开疑与金农亲身经历相关,是自身的真实写照。《湖山采菱》、《荷花开了》构图巧妙,设色淡雅,对近现代花鸟大家齐白石等影响颇大,也是今天美术界不断临摹取借的佳作。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金农《山水人物图册·山僧叩门》

纵24.3厘米 横31.2厘米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一张张脸谱 勾勒出一段段传奇

金农《山水人物图册·礼佛图》

纵24.3厘米 横31.2厘米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之际的人物画坛不仅名家辈出,而且画风异彩纷呈,以此反观今天西方语境下的人物画造型训练与创作,我们是否已经忽略了中国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力?还能否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是我们今天美术界需要反思的问题。

(本文图片由北京画院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