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岁老爷爷每天竟服用16种药物│谈高龄老年人的临床决策

 茂林之家 2017-11-08

尹医生聊全科

全科医生临床决策之高龄老年人

作者: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社管中心  尹朝霞


80岁以上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临床上称之为“高龄老年人”。随着我国平均寿命的延长,全科医生将面临越来越多此类患者,由于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问题,造成治疗、管理中的困难及困惑。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

91岁老爷爷,生活尚能自理。15年前发现前列腺增生,泌尿外科医生给予包括中药在内的4种药物治疗;10年前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加用1种降压药、3种降糖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目前血压控制130~140/70~80 mmHg,空腹血糖8.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由于血糖仍偏高,正在考虑是否改用胰岛素治疗;1年前发现肾功能不全,尿素氮10.2 mmol/L,肌酐122 μmol/L,血红蛋白97 g/L,于肾内科就诊,又加用了包括中药在内的3种保肾药物和1种铁剂;近期老爷爷偶有胸闷、腿抽筋症状,颈动脉超声示颈动脉斑块形成,未见明显狭窄,医生又加上复方丹参滴丸、钙片等。老爷爷现在每天服用16种药物。




我想,随着寿命延长,疾病谱增多,用药也会越来越多。其实,衰老是自然现象,对于高龄老年人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





不宜面面俱到

现代医学以改善症状、延缓病变进展、降低心脑血管风险、降低死亡率等为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更愿意将各种疾病治到极致,如对于该患者改善贫血、延缓肾脏进展、降低心血管风险等。但我们忽视了高龄老年人预期寿命的问题,通常所说的心血管风险指的是10年间发生的风险,而高龄老年人预期寿命可能小于10年或最终死于肺部感染而非心血管疾病等原因,因而,对于这类患者,关注其生活质量比关注其疾病更为重要。


审视循证医学证据

不可否认,循证医学证据主导了目前临床工作,而大部分循证医学对高龄老年人依据不足,如2011年《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90 岁老人理想血压及降压治疗效果还有待研究;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80岁老年人他汀药物治疗靶目标值不做特别推荐,对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龄老年人他汀药物是否获益仍不确定。因此,高龄老年人治疗不应完全照搬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应有更宽泛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并要综合考虑治疗原则。


学会做减法

高龄老年人多病共存导致多重用药,由于肝肾功能下降、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会发生改变等,高龄老年人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高龄老年人用药要做减法,第一考虑药物是否有必要使用;第二尽量用生活方式干预代替药物治疗;第三避免不合理用药,可以根据老年人不适当用药评估规范如Beers标准来选择用药。


全科医生是最佳管理者

高龄老年人因为多病而寻求不同的专科医生,如本文中的案例,最终导致各种建议蜂拥而上,过多的治疗、药物不仅影响食欲、导致生活质量差,还会造成潜在的医源性损害。


全科医学的本质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更关注人,包括患者意愿、心理问题、生存环境、潜在风险等,因此,全科医生是高龄老年人最佳管理者。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不断接触中,全科医生可以逐步了解他们的目标和意愿,确定健康问题的轻重缓急,在药师、专科医生等帮助下制定优先处理问题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在管理患者过程中不断成长。


回到案例

综上所述,对于本患者可以考虑如下处理原则:


1、评估生活质量、老年痴呆风险等;


2、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想法和意愿,与他们共同商量、确定优先管理的健康问题;


3、本患者潜在风险是骨质疏松、跌倒,应有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对该风险的防范甚至高于心脑血管及肾功能减退风险;


4、用药选择上慎用对肾功能损害药物,慎用引发老年痴呆药物等;


5、减少药物使用,例如停用中药、铁剂等;评估延缓肾功能进展药物的应用是否有证据;重新审视他汀药物的剂量、冠心病用药是否合理;


6、生活方式干预更重要:改用胰岛素对于该患者有一定风险,应先从饮食上调节血糖;加强营养来改善轻度贫血;多晒太阳治疗骨质疏松等;


7、管理患者过程中,以全科医生为主导,根据患者意愿等,协调多学科人员共同管理患者;


8、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对于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尹医生聊全科”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