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亚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钟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者按 本文使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研发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III 为分析工具,对SSCI 数据库中近40年来公共外交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描绘,对国外近40年公共外交研究的发展脉络、学科结构、合作网络、学术机构、基础文献和理论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发文数量年度分析 SSCI 数据库1976—2015 年公共外交研究论文年度分析及累计状况 公共外交文献累计量呈明显的指数型增长,可以判断该学科的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时期。 1976—1998年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论文年发表量较低,进入21 世纪后的前5 年开始温和上升,2006—2015 年的近10年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公共外交的重视有所降低,但“9·11”事件使得美国认识到其形象的危机,重新把公共外交提升到至关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其次,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中等强国(Middle Power)认识到“心灵政治”的作用。 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在415 篇研究文献中共有作者438位,仅发表1 篇论文的作者为395 位,占90.18%,发表3 篇论文及以上的作者人数仅为16 位。可以看出,公共外交研究领域高产量的作者数量过低。核心作者群薄弱,且稳定性较低,大多数研究者只是把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子研究领域,因而缺乏持续性研究。 SSCI数据库1976-2015年公共外交领域发文量≥ 3 篇的作者 国外公共外交研究者之间形成若干个合作团队,但综合发表数量来看,这些合作偶发性较强,多为仅有一次的合作,大部分作者仍然以孤军奋战或偶发的两两合作为主。 研究主题与关键词分析 国外公共外交研究关键词的共现图谱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现: 1.国外公共外交研究主要形成了外交学/国际关系和新闻传播/公共关系两个层面的聚类。这两个层面可以视为公共外交研究的两个主要学术取向。 2.从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来看,依然以主权国家为主导。 3.“中国”在国别关键词中高居第一位,中国成为国外公共外交研究热度最高的国家。 国别分布和主要研究机构 SSCI 数据库1976—2015 年公共外交研究作者的国别分布 美国在公共外交研究的国际场域中居于绝对中心地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英国。学术机构中,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发文量居首位,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和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 基于共引文献的基础文献分析 SSCI 数据库1976—2015 年公共外交共引文献图谱 公共外交研究17 部/ 篇基础文献中包括8 部专著、9 篇论文。从时间上来看,公共外交的基础文献都显得十分年轻,除了3 部/篇发表于20 世纪90年代外(其中2 部专著为论述美国在海外的公共外交实践),其余14 篇皆发表于2000年后。从学科知识积累来看,说明公共外交研究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更具有历史感的文献。作者方面,约瑟夫· 奈关于软实力的相关论著(《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路》《权利的未来》《公共外交与软实力》)成为公共外交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基础文献。奈对于公共外交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将软实力理论与公共外交进行嫁接,从而对侧重实践研究的公共外交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 结论与讨论 第一,从时间来看,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处于加速发展通道中。公共外交的相关研究虽然最早出现在“冷战”时期,但一直到20 世纪末,学术生产力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近10年才出现爆发性增长。根据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增长态势将持续下去。 第二,从空间来看,美国和英国在公共外交知识生产的地理空间中处于中心地位,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研究者和学术机构占据主要比例。“中国”已经成为近年来最具热度的研究对象国家,但中国学者的公共外交研究国际发表程度过低,与“中国”议题本身的热度形成鲜明反差。 第三,公共外交研究核心作者群不明显,高产作者比例过低,大部分研究者仅仅把公共外交作为其研究的一个子领域,而缺乏持续深入的研究。 第四,跨学科研究特色明显,外交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公共关系学、舆论学是公共外交研究的主要学科取向,但理论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缺乏具有历史感的经典文献。 通过把国际与中国学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从时间上虽然起步较晚,但同样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发展基本与国际学术界同步,差距不像其他传统学科的研究那么大。同时,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中国议题在国际舆论场中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期,提供“中国视角”,力争在公共外交的国际学术生产场域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此外,公共外交研究的交叉学科特色也提醒中国学者,只有保持开放的学术心态,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对接和相互滋养。 (摘自《国外公共外交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SSCI 数据库论文(1976—2015)的文献计量分析》,《国际传播》2017年第4期) 《国际传播》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协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
|
来自: 昵称22998329 >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