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成色彩-色彩研究简史

 RK588 2017-11-08

摘自:《构成色彩》

因为有了色彩,世界显得格外丰富而美丽。因为有了色彩,使我们不断地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色彩的神奇功能和无穷魅力。由于色彩的美丽和魅力,以及与人类生活所形成的十分重要而紧密的联系,促使人类从很早就开始对色彩进行认识、研究和利用。而人类最早期对色彩的研究和利用,大多是侧重于从审美的角度,尤其是将色彩用于装饰和绘画等领域最为普遍。

综观世界美术的发展历史,东西方在美术中不但在造型观念和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对于色彩的应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绘画而言,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对色彩运用的观念和技法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十分强调色彩的表现性,主张“求意不求颜色似”,普遍追求以理想化的写意色彩去表现主观对客观的感受。在技法上不主张拘谨地模仿客观自然的色彩,而是利用色彩去自由的抒发情感。所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常常具有抒情性、概括性、象征性、装饰性和平面性等特点

《嫦娥执桂图》局部 中国画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强调色彩的再现性普遍追求以写实的色彩再现客观自然,在技法上则尽量模仿客观世界的色彩,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传统美术中,更是极力追求通过绘画作品模仿客观,再现自然的色彩。可是,由于当时的西方画家们并不真正了解色彩的本质,所以对色彩的理解和模仿也仅限于非常表面化的感性层次,在对色彩的认识和再现中形成一种“固有色”的观念。所谓固有色观念,是指人们对色彩认识和理解中所形成的一个误区,以为,色彩是物体本身与生俱来的固有成分,是与其他因素无关的。固有色观念使得西方传统绘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只能停留于被动模仿和表面化再现感觉中的客观色彩现象,并不能科学地再现客观真实的色彩关系,以至于长期以来,使西方的传统油画形成一种明显的棕色调倾向

《蒙娜丽莎》油画

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有一些画家开始深入到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聚集到距离巴黎65公里一个叫做巴比松的小村里,进行对景绘画。由于画家聚得多了,人们就将当时这些聚集在巴比松的画家们统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让·巴蒂斯特·柯罗、奥多尔·卢梭、朗索瓦·多比尼、康斯坦·特罗容等。大多数巴比松画派的画家都崇尚“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棕色调倾向已经明显减弱,出现了一种清新的绿色调

《摩特枫丹的回忆》油画

虽然在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中棕色调倾向已经明显减弱,但是,由于当时这些画家对色彩的认识仍然局限于“固有色”的观念之中,其作品的色彩同样属于概念和表面化的再现客观自然,在色彩关系上依然是比较单调的。

    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中的这种错误观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色彩家族的族谱,才真正科学的揭开了色彩的身世之谜。牛顿对色彩之谜的揭示轰动了世界。科学研究中对光色原理和色彩本质的揭示,无论是对于科学领域,还是对于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光色原理和色彩本质的揭示,也促使西方一些思想比较活跃的画家尝试着将科学的色彩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绘画实践中。由此,在19世纪末的法国诞生了一个以画家克洛德·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流派,在习惯中也被称之为“印象派”。最初,印象派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该画派的形成是源于一次颇有争议的绘画展览会。更为有趣的是,这个画派的名称与一篇言词激烈、不怀好意地批评这些画家的文章有关。

     1874年4月15日,有一些勇于探索的画家在巴黎摄影师纳达尔画廊举办作品展览。展览里有许多用笔奔放、粗犷,一反西方学院派传统绘画风格的作品。这些明显反叛传统的作品,引起了艺术评论家勒鲁瓦为强烈的愤慨。因此,他就在《喧哗》周刊撰写了一篇文章,发泄他对这些前卫画家的强烈不满。勒鲁瓦在他的文章中特别提到,并重点批评了一幅起名为《印象·日出》的油画

《印象·日出》油画

借题发挥地对这些他认为有些无法无天的试验画家们,进行了尖酸刻薄的挖苦和嘲讽式的评论。勒鲁瓦不怀好意地尖刻嘲讽,不但没有挫伤众画家的锐气,反而促使这群具有叛逆和探索精神的前卫画家,从心理上更加进一步的聚集在一起。不仅如此,勒鲁瓦先生刻薄的借题发挥还启发了这群画家,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将“印象”当成其绘画流派的名称。印象派也就由此而得名,并且也由此而名声大震,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

《印象·日出》是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而莫奈的这幅《印象·日出》就是想要捕捉和再现自然界中,由于光的变化而呈现出的转瞬即逝的生动色彩面貌。画面中迷漫着蓝灰色的淡淡薄雾和日出时浅红色之光,并以短促而破碎的笔触,表现出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如果从世界美术发展的整个历程而言,这幅画还仅仅是画家结合科学的光色原理所进行的初步尝试,并没有真正表现出光的特征和科学的色彩分析。然而,它却标志着西方美术界在色彩认识上,文艺复兴传统的结束,标志着20世纪在视觉艺术领域对色彩探索和表现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莫奈在以后的绘画实践中,继续以科学的光色理论为指导进行不断地尝试,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经常围绕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光线下反复写生,捕捉和记录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特征。无论是著名的巴黎卢昂大教堂,还是在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干草垛、白杨树,以及他自己家庭院池塘中的那些水浮莲等,都成为莫奈记录和研究自然界光色变化时经常借助的媒介。其中,仅在不同的时间里所画的《干草垛》就有十二幅



   
《干草垛》油画

而在不同时间所画的《卢昂大教堂》则达二十幅之多。

印象派不但强调照射光对物体色彩成分的影响,而且也强调在同一环境中,由于不同物体的反光现象,对相邻物体局部色彩特征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环境色”。在再现客观色彩时,对于光源色和环境色在整体色彩关系中的体现,统称为“条件色”,而对于条件色的理解和认识使美术家们能更生动、更真实地再现出具有客观本质的色彩关系。由此,不同于传统固有色观念的条件色观念形成,并成为写实性的西画中观察、分析和再现客观色彩时的基本方法。应该说,这种注重环境色和条件色,整体观察和再现“色彩关系”的方法,是一种更加接近于客观真实的色彩再现方法。

在印象派之后,法国又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新印象派”的画派,其代表人物叫乔治·修拉。修拉与他的朋友和弟子保罗·西涅克致力于把印象主义的色彩探索发扬光大,并且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与文艺复兴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知觉方面最新的科学发现结合起来。他对于色彩的研究以印象主义的直觉认识为基础,直接进行科学研究,以建立自己的色彩学理论体系。(印象主义一般并不搞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仅是在绘画中吸收了光学方面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以构成视觉上的某种色彩效果。)

在绘画技法上,修拉采用细腻的小笔触,以分色的方法组织色彩,通过并置各种鲜艳的色点来完成他的作品。因此,也有人依据修拉绘画的方式和其作品的视觉特征,将新印象派形象地称之为“点彩派”。如果在近距离观看修拉的画,人们会看到大量斑斓闪耀、高纯度的色彩斑点被空间所融合,在视觉中形成统一而丰富的色调效果。

《摆姿势的模特》油画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修拉的一生十分短暂,仅仅32岁时就英年早逝,但是他的研究和探索为色彩的观察与表现式进一步拓展了方法和思路,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虽然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许多西方画家对色彩的真实面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使他们再现客观色彩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对色彩应用的观念上,过去的西方人始终被一个框框束缚了思维。这个框框来自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之所以长期以来西方画家一直主张“客观再现”的绘画方法,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画家的工作就是以绘画为手段,恭恭敬敬地模仿和客观再现“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对于形态和色彩方面都是如此。

在西方,从观念上突破模仿和再现客观色彩的传统框框,在实践上追求写意和表现性色彩的这一革命性转折中,最具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有“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和“野兽派”的画家亨利·马蒂斯等人。

高更作品的色彩突出主观感受,具有明显的概括性、象征性、装饰性和平面性等特点。

《你什么时候结婚》油画

马蒂斯在对色彩表现功能的研究和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理论和引人注目的实践成果。马蒂斯发现完全按照客观自然去被动的模仿和再现客观色彩,对于画家真情实感的表达有很大局限性。因此他主张,应该在绘画作品中摆脱客观再现框框的束缚,提出了“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的艺术主张。他开始尝试在绘画的形象中撇开物质客观自然的色彩外貌,探索在作品中利用不同色彩的本身去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人类的精神气息。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常常采用平面化的造型、简洁的结构、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艳丽色彩去构成装饰性很强的画面,并借助这些与客观不同的作品去张扬个性、表现主观,显示他对和谐的理解、思考和创造。

《音乐》油画

值得一提的是,野兽派对于色彩象征意义和表现性的探索,以及由马蒂斯所提出,并且被西方不同现代艺术流派普遍认同的纲领-“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虽然在当时的西方美术界是一种新的、具有革命性的观念,但是,对于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国而言,却并不能算是新鲜的实践和观点了。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画理论中很早就开始强调,画家要从所表现对象的外表解脱出来。

传统中国画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求意不求颜色似”。其基本意思就是说,对于色彩的利用应该追求对造型意境的表现,而不应该被动地模仿自然。“求意不求颜色似”的观点,不但可以与马蒂斯“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的见解相提并论,而且从时间而言,还比马蒂斯的理论和实践要早得多。在中国画创作中,“借景抒情”“借题发挥”的“写意”理论和技法,从古至今一直都属于主导潮流。事实上,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好多观念和形式与西方现代艺术都不谋而合。在现代艺术潮流中,有很多被西方人认为是新的观点和新的造型技法,在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中很早就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造型的写意、变形和平面化、装饰性,中国画色彩的概括性和象征性,中国画所追求的“神形兼备”“气韵生动”,以及中国书法的抽象表现性等等,这些都是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高举着不同主义之大旗所标新立异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人对于色彩的造型的认识和应用比西方的现代艺术更早地进入了“现代”。

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色彩认识的更加深入,逐渐发现了色彩在许多领域中的利用价值,并且,在色彩心理研究和人机工程学理念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利用色彩调节环境、调节心理的色彩调节技术。在色彩利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表现潜力不断被开发的同时,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从应用工程学以及纯粹科学来研究色彩,不仅对色彩进行定性,而且对它进行精确定量,从而有助于对色彩潜力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有助于更加有依据地确定色彩的应用,也使得色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色彩构成的研究方法则是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背景中应运而生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