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职中宋肇洋 2017-11-08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太祖高皇帝(刘邦) 
  孝惠皇帝(刘盈) 
   
  少帝(为高后所废杀) 
  淮阳王(为周勃所废杀) 
  (以上两个废帝都不是刘氏的子孙)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昌邑王(为霍光所废)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孝元皇帝(刘奭) 
  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孝平皇帝(刘衎) 
  孺子(为王莽所废杀)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 )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少帝(北乡侯刘懿,病死)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少帝(为董卓废杀) 
  孝献皇帝(刘协) 
   
  附: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 
   
  西汉: 
   
  高帝——谥法无,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
祖多以为谥 
  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 
  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 
   
  东汉: 
   
  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 
   
  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肯定是汉朝的首创。而”“
”“”“”“”“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2、美谥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是恶谥,”“”“算是平谥外,其
余都是美谥。有些美谥简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挂不上钩,如元帝任用佞幸,导致朝政日益
腐败,谥号却是行义悦民曰元,其实从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义悦民的记录。
成帝本来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极不光彩,谥号却是安民立政曰成,与周成王、
楚成王这样的一代雄主并列,实在难以服人。桓帝消灭外戚势力,也算是能够杀伐决断,
但他统治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边境战争,所谓克敌服远曰桓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谥号的
溢美现象从周朝开始就代代相传,但从来没有像汉朝这样司空见惯,整个朝代只出现一次
恶谥,简直是前所未有。这样的恶习被后人继承,谥号的褒善惩恶就成了一纸空文。


  3、多义谥号的使用值得注意。最典型的例子——“的意义繁多,最高的是
天纬地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称为。汉文帝的,并不是周
文王的经天纬地,而是慈惠爱民,与惠帝异曲同工,但明显比高一
个档次。的意义也比较多,汉武帝是威强叡德曰武,光武帝则是克定祸乱曰
,因为武帝的武功主要是外事四夷,光武帝的武功则主要是削平大难,这样
意义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4、某些谥号的意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汉昭帝的,名义上是圣闻周达
在实际使用中却类似于平谥,表达一种怜悯之义,但又没有”“怀”“的感情色
彩那么强烈。在汉朝之前,谥号为的君主著名的有周昭王、楚昭王、秦昭王、魏昭
王等,其中周昭王、楚昭王都是死于军中,字在这里可能也有一点怜悯的意义,但
秦昭王的则可以肯定是褒义。到了汉朝以后,情况完全变化,如北齐昭帝、唐昭宗
、唐昭宣帝等,都属于可悲可怜的君主,字意义的转折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明帝的照临四方曰明也有点可疑,在汉朝之前只见过这个谥号,
可能是汉朝创造出来代替的。明帝的庙号为显宗,可见”“意义相近
,至于为什么要用代替,就不得而知了,需要再深入探讨。 

  5、东汉帝王短折者多,所以平谥经常出现。短折帝王的美谥也多带有同情之义。典
型的平谥如短折不成曰殇”“幼少在位曰冲,而宽容和平曰安”“慈和篃服曰顺
也带有一些同情、哀悼意味。值得说明的是,不刚不柔曰和看起来也是平谥,但其暗
指和帝符合不刚不柔中和之道,实在也是美谥无疑。 

  质帝的忠正无邪曰质比较有意思,质帝是因为看不惯大将军梁冀的跋扈才被鸩杀
,他面对梁冀的那句跋扈将军的名言也渗透着孩子的天真无邪。这个谥号估计不满于
梁冀的礼官所为,梁冀自己未必知道其意义,否则他是一定不会允许这种谥号存在的。 

  6、汉之传谥常用,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
,因此汉朝除了高帝的所有帝王都是两字谥号。大将军霍光废黜昌邑王时的理由之一就是
汉之传谥常用孝,如此不孝的帝王将来怎么承担的起这个谥号。两字甚至三字谥号早
在春秋就已出现,战国时更是流行,如周威烈王、周贞定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楚考
烈王等。当时出现这么多两字谥号,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的诸侯传世都已经有数十代,大
部分谥号都已经使用,如周已有烈王、定王,秦已有惠公、襄公,此后再想用这些谥号,
就不能不花样翻新,创造出两字谥号。但是当时并没有传谥一说,更没有几十代王侯
都使用同一谥号的惯例,两字谥号虽然流行,但并没有规章可循。 

  汉朝的情况大大不同,传谥用孝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以孝治天下
的主张。西汉前期儒学尚不盛行,犹有以孝传谥者;武帝之后儒学日益兴旺,以孝传谥更
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巩固汉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

 

 

 

庙号-概述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商汤

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自汉惠帝起,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及以后各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种类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李朝、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也使用庙号制度。但是日本没有采用。

庙号-相关背景

在古代,庙号是因严格区别对待的,而祖和宗又不是当代皇帝对己的封号,而是后世帝王对上一代先皇的尊敬追封的庙号。 

在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以前,因为没有实现封建专制,一直延续的是奴隶制天子的封号,叫做什么什么王。史册记载从夏禹王到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为止,大约有五六十位王,但在东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因为列国称霸称雄,所以,王的统计应该说是不确切的。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王的封号暂时中断,变成了皇帝。赢政自封自己为始皇帝,他的儿子称作二世皇帝,赢政本想能够延续到万世皇帝,但暴政下的秦朝统治,已经走向灭亡的边缘。楚国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消灭了秦朝,所以,王的封号又一次出现,项羽虽然灭了秦,属于军事性的君主,但他不是政治性君主,随后,反而将统一的中原封还给诸王,汉中王刘邦灭楚之后,恢复了秦朝皇帝封号,刘邦也仍然自称皇帝,也简称帝。刘邦又将自己的儿子外放封藩,称王。虽然王的称号还在延续,但王已经不属于封建最高领导者的封号,到了汉武帝时,开始出现年号,中国皇帝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至于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后元、中元,那都是汉武帝对他们的追封年号,包括高帝惠帝文帝景帝的庙号也都是后一代皇帝对他们的追封,所以,中国君主庙号也是从汉朝开始延续追封制的。西汉末期,王莽篡政,虽然自称皇帝,但后来的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 

经过东汉,到了三国,这一时期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三国之间只承认自己国家是正统,其他两国非正当称帝。所以,各国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称什么帝,魏国到了正元年间的时候,大权落入司马氏和曹真的手里,所以,当时并没有追封曹芳为帝的庙号,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号齐王作为庙号,包括后来的高贵乡公曹髦和陈留王曹奂都没有受到后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汉的后主刘禅、乌程候孙皓也没有受到晋朝司马皇帝的追封,曹奂虽然历史中也有魏元“帝”的庙号,但那不是后世皇帝追封的,只是曹氏后人自我陶醉追悼的庙号,不可称为“太庙”。当时吴国的孙亮称作会稽王,他和齐王曹芳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因为孙亮后期、孙休前期政权被乱臣贼子篡夺,所以,也没有追封太庙。以后,各个朝代中途出现不是帝封号的也同属此类情况。 

再经过东晋南北朝以及隋朝大统一之后,李渊统一中原,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为人比较谦逊,所以,等到李渊死后,他没有再延续汉朝的追封太庙法,而是借鉴《史记》中的方法追封李渊为唐高祖,这也是中国帝王宗庙号的开始。但是,追封祖宗庙号法和追封帝庙号法本质上还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祖宗庙号追封是从家族性追封的,而帝庙号追封是从政治性追封的,所以,这两种追封先皇既属同质,又有政治区别性。至于《史记》中记载的刘邦汉高“祖”的庙号其实并非正统皇朝追封庙号,是没有政治性的,包括之前记载刘邦是其母与蛇配交所生也是不正规的,所以,汉武帝称他的《史记》不可作为正规史料,只可看作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至于祖庙号和宗庙号的区别主要在于:祖庙号是指前朝皇帝开国或统一收复疆土所用的庙号,而宗庙号仅仅是后朝皇帝对前朝皇帝的正常追封。像唐朝仅有唐高祖一个祖,五代时有后梁太祖、后晋高祖、后汉高祖、后周太祖,而后唐李存勖因为是唐朝皇族后裔,所以,仍然用唐庄“宗”的庙号。宋朝从北宋到南宋也只有宋太祖一个祖庙号,少数民族君主辽金仍然如此,但到了元朝之后,开始出现两个祖庙号,一个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另一个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铁木真被追封祖庙号是因为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被追封祖庙号则因为他统一了中原,成为元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明朝也有两个祖,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开国皇帝统一中原,这是无需争论的,而明成祖朱棣因为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并奠定了中华民族海域版图的统治,所以,朱棣被后世的朱高炽追封为明成祖。到了清朝之后,更加出现了三祖的现象,一个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个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一个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追封他为清太祖,而福临因为是第一个入关进入北京,统一中华大陆的君主,所以,康熙皇帝玄烨追封他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玄烨主要因为他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华夏土地全局性的统一,所以,雍正皇帝胤禛又追封父亲康熙为清圣祖。 

唐朝之后,又有几个复出的“帝”庙号,分别是唐哀帝李祝、后梁末帝朱填(王旁)、后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出帝石重贵、后汉隐帝刘承佑、后周恭帝柴宗训,很容易看出:五代出现的几个帝都是亡国之君,之后,帝庙号的追封就是亡国之君的专利。宋朝恭帝赵显因为失了大半个宋朝江山,他的兄弟赵昰登基后,就追封他为帝庙号,所以,唐朝之后“祖”和“帝”应该是两个对立的庙号,祖庙号是统一江山代表,帝庙号是丢失江山代表。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之所以没有被追封帝的庙号,是因为当时的南明四王在江南称帝,他的后代便追封他明思宗的庙号,所以说,他这个末代皇帝幸免了帝庙号,到了清朝灭亡,国人的政治方面已经不在庙号上作文章了,所以,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爱新觉罗溥仪就没人给他追加庙号了,因此,他和王莽是中国封建王朝里仅此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

庙号-庙号列表

  太祖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刘邦

汉朝

高皇帝

前206-前195年

孙权

东吴

大皇帝

222-252年

拓跋珪

北魏

道武皇帝

386-409年

朱温

后梁

神武元圣孝皇帝

907-912年

郭威

后周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951-954年

耶律阿保机

辽朝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907-926年

赵匡胤

宋朝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960-976年

完颜阿骨打

金朝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1115-1123年

朱元璋

明朝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368-1398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朝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1616-1626年

 

 

                               世祖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刘秀

汉朝

光武皇帝

23-57年

曹丕

曹魏

文皇帝

220-226年

司马炎

晋朝

武皇帝

265-290年

张骏

前凉

文王

324-346年

苻坚

前秦

宣昭帝

338-385年

慕容垂

后燕

成武帝

384-396年

刘骏

南朝宋

孝武帝

453-464年

萧赜

南朝齐

武帝

483-493年

萧绎

南梁

孝元皇帝

552-554年

拓跋焘

北魏

太武帝

409-452年

高湛

北齐

武成帝

561-565年

陈蒨

北朝陈

文帝

560-566年

杨广

隋朝

明皇帝(唐谥炀皇帝)

604-617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朝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可汗)

1260-1294年

爱新觉罗·福临

清朝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1644-1661年

 

                              

                               高祖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刘裕

南朝宋

武皇帝

420-422年

萧衍

南朝梁

武皇帝

502-519年

陈霸先

南朝陈

武皇帝

557-550年

元宏

北魏

孝文皇帝

471-499年

宇文邕

北周

武皇帝

561-578年

杨坚

隋朝

文皇帝

581-604年

李渊

唐朝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618-626年

石敬瑭

后晋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942年

刘暠(本名知远)

后汉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947-948年

                                

                                                                                                                               

                                 

                                   太宗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刘恒

汉朝

孝文皇帝

前179-前157年

司马昱

晋朝

简文皇帝

371-372年

刘彧

南朝宋

明皇帝

465-472年

萧纲

南朝梁

简文皇帝

550-551年

拓拔嗣

北魏

明元皇帝

409-423年

李世民

唐朝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627-649年

赵光义

宋朝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976-997年

耶律德光

辽朝

孝武惠文皇帝

927-947年

完颜晟

金朝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1123-1134年

朱棣(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明朝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403-1424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朝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1636-1643年

                            世宗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刘彻

汉朝

孝武皇帝

前140-前87年

元恪

北魏

宣武皇帝

500-515年

宇文毓

北周

明皇帝

557-560年

柴荣

后周

睿武孝文皇帝

954-959年

耶律阮

辽朝

孝和庄宪皇帝

947-951年

完颜雍

金朝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1161-1189年

朱厚熜

明朝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1522-1566年

爱新觉罗·胤禛

清朝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1723-1735年

                              高宗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萧鸾

南朝齐

明皇帝

494-499年

陈顼

南朝陈

孝宣皇帝

568-582年

拓跋浚

北魏

文成皇帝

452-459年

李治

唐朝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650-683年

赵构

宋朝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1127-1162年

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736-1795年

                               中宗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刘询

汉朝

孝宣皇帝

前73-前49年

司马睿

晋朝

元皇帝

317-322年

李显

唐朝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684年,705-710年

                                穆宗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李恒

唐朝

睿圣文惠孝皇帝

821-824年

耶律璟

辽朝

孝安敬正皇帝

951-968年

朱载垕

明朝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1567-1572年

爱新觉罗·载淳

清朝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1862-1874年

                            宣宗列表

姓名

朝代

谥号

在位年份

李忱

唐朝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847-858年

完颜珣

金朝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1213-1223年

朱瞻基

明朝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1426-1435年

爱新觉罗·旻宁

清朝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1821-1850年

注1:在位年份只算为帝时间。如清太宗皇太极,其在位年份从他称帝那年算起,即从1636年,而不是1627年。

注2:此只列部分使用较多的庙号。不列追封皇帝。

 

 

[杂谈]谈中国君主庙号 

05-08-19 08:40  发表于:《吟竹斋》 分类:未分类

在我国古代,祖、宗和帝、王的庙号是因严格区别对待的,而祖和宗又不是当代皇帝对己的封号,而是后世帝王对上一代先皇的尊敬追封的庙号。
    在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以前,因为没有实现封建专制,一直延续的是奴隶制天子的封号,叫做什么什么王。史册记载从夏禹王到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为止,大约有五六十位王,但在东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因为列国称霸称雄,所以,王的统计应该说是不确切的。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王的封号暂时中断,变成了皇帝。赢政自封自己为始皇帝,他的儿子称作二世皇帝,赢政本想能够延续到万世皇帝,但暴政下的秦朝统治,已经走向灭亡的边缘。楚国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消灭了秦朝,所以,王的封号又一次出现,项羽虽然灭了秦,属于军事性的君主,但他不是政治性君主,随后,反而将统一的中原封还给诸王,汉中王刘邦灭楚之后,恢复了秦朝皇帝封号,刘邦也仍然自称皇帝,也简称帝。刘邦又将自己的儿子外放封藩,称王。虽然王的称号还在延续,但王已经不属于封建最高领导者的封号,到了汉武帝时,开始出现年号,中国皇帝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至于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后元、中元,那都是汉武帝对他们的追封年号,包括高帝惠帝文帝景帝的庙号也都是后一代皇帝对他们的追封,所以,中国君主的庙号也是从汉朝开始延续追封制的。西汉末期,王莽篡政,虽然自称皇帝,但后来的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
    经过东汉,到了三国,这一时期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三国之间只承认自己国家是正统,其他两国非正当称帝。所以,各国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称什么帝,魏国到了正元年间的时候,大权落入司马氏和曹真的手里,所以,当时并没有追封曹芳为帝的庙号,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号齐王作为庙号,包括后来的高贵乡公曹髦和陈留王曹奂都没有受到后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汉的后主刘禅、乌程候孙皓也没有受到晋朝司马皇帝的追封,曹奂虽然历史中也有魏元的庙号,但那不是后世皇帝追封的,只是曹氏后人自我陶醉追悼的庙号,不可称为太庙。当时吴国的孙亮称作会稽王,他和齐王曹芳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因为孙亮后期、孙休前期政权被乱臣贼子篡夺,所以,也没有追封太庙。以后,各个朝代中途出现不是帝封号的也同属此类情况。
    再经过东晋、南北朝以及隋朝大统一之后,李渊统一中原,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为人比较谦逊,所以,等到李渊死后,他没有再延续汉朝的追封太庙法,而是借鉴《史记》中的方法追封李渊为唐高祖,这也是中国帝王祖、宗庙号的开始。但是,追封祖宗庙号法和追封帝庙号法本质上还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祖宗庙号追封是从家族性追封的,而帝庙号追封是从政治性追封的,所以,这两种追封先皇既属同质,又有政治区别性。至于《史记》中记载的刘邦汉高的庙号其实并非正统皇朝追封庙号,是没有政治性的,包括之前记载刘邦是其母与蛇配交所生也是不正规的,所以,汉武帝称他的《史记》不可作为正规史料,只可看作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至于祖庙号和宗庙号的区别主要在于:祖庙号是指前朝皇帝开国或统一收复疆土所用的庙号,而宗庙号仅仅是后朝皇帝对前朝皇帝的正常追封。像唐朝仅有唐高祖一个祖,五代时有后梁太祖、后晋高祖、后汉高祖、后周太祖,而后唐李存勖因为是唐朝皇族后裔,所以,仍然用唐庄的庙号。宋朝从北宋到南宋也只有宋太祖一个祖庙号,少数民族君主辽金仍然如此,但到了元朝之后,开始出现两个祖庙号,一个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另一个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铁木真被追封祖庙号是因为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被追封祖庙号则因为他统一了中原,成为元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明朝也有两个祖,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开国皇帝统一中原,这是无需争论的,而明成祖朱棣因为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并奠定了中华民族海域版图的统治,所以,朱棣被后世的朱高炽追封为明成祖。到了清朝之后,更加出现了三祖的现象,一个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个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一个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追封他为清太祖,而福临因为是第一个入关进入北京,统一中华大陆的君主,所以,康熙皇帝玄烨追封他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玄烨主要因为他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华夏土地全局性的统一,所以,雍正皇帝胤禛又追封父亲康熙为清圣祖。
    唐朝之后,又有几个复出的庙号,分别是唐哀帝李祝、后梁末帝朱填(王旁)、后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出帝石重贵、后汉隐帝刘承佑、后周恭帝柴宗训,很容易看出:五代出现的几个帝都是亡国之君,之后,帝庙号的追封就是亡国之君的专利。宋朝恭帝赵显因为失了大半个宋朝江山,他的兄弟赵昰登基后,就追封他为帝庙号,所以,唐朝之后应该是两个对立的庙号,祖庙号是统一江山代表,帝庙号是丢失江山代表。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之所以没有被追封帝的庙号,是因为当时的南明四王在江南称帝,他的后代便追封他明思宗的庙号,所以说,他这个末代皇帝幸免了帝庙号,到了清朝灭亡,国人的政治方面已经不在庙号上作文章了,所以,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爱新觉罗溥仪就没人给他追加庙号了,因此,他和王莽是中国封建王朝里仅此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