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楚文化

 安东老王 2017-11-08


 安东老王总觉着自己与楚文化有着某种神秘联系。话,先放这儿。

 秦扫六合,后灭楚国(公元前223年,不是最后灭的;前221年齐不战而降,是最后一个灭的)。因啥,不知历史学家怎么说。俺老王以为是楚文化的支撑。有趣的是,灭秦的主力之一,是楚国贵族项伯、项羽带领的队伍,吾楚国八千子弟,振臂一呼,闻者景从,成就灭秦大业。  

 

怀念楚文化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周朝八百年,上承商汤,地纳辽阔的中原,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楚国,居于今湖南、湖北、河南南部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而为可以与秦抗衡的大国。文化上亦有了自己的特色。其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原文化之外,出现了楚文化。

 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一是屈原、宋玉,其《楚辞》、《离骚》传世;二是李耳(老聃)、庄周,其《道德经》、《南华经》传世。考量楚文化,其特质为浪漫主义,爱国的忧世的情怀。此种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中原文化的儒、法两家。

楚文化中,俺猜想可能还有音乐。楚乐为何乐?没有考证,不能妄评。但好细腰的楚怀王,必定是喜欢纤巧雅致的楚国古乐的吧?古琴名曲《潇湘水云》为楚地曲,是否为春秋战国时代所传,俺不得而知。只是,一种文化中,音乐是不可少的。可以佐证的是,战国时期的编钟在楚地发现,汤汤楚乐,当有其妙音。

 

怀念楚文化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忧世爱国的现实主义情怀,大概可以写一部书吧。读老子、庄周,或《离骚》、《楚辞》,由人联想古希腊的史诗,对英雄的崇拜,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于浪漫与自由精神的追求。可惜的是,秦灭楚,使楚文化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否则的话(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果可以假设的话),楚文化若继续壮大,中国文化传统中便可能有更为强健的自由精神。那是心灵自由的歌唱。当然,楚文化在后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源流。

 

 怀念楚文化。那曾经在楚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那颗忧世的心灵歌唱,那种不为专制主义所用的自由意志,那种不随波逐流、拒绝堕落的超越情思。那曾是幽深的哲学,是伟大的文学,也是上下求索的坚强信念。

 母亲姓楚。以楚为姓,便是以居住的地区为姓氏。那么,俺母系的祖先必是楚人了。  当然喽,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可以肯定的是,在安东老王的文化基因里,一定是有楚文化特质的。以上文字,不是学术。有谬误处,愿听各位指教。(此文写于2008-07-20) 

 

:战国时代楚地编钟:

湖北随州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怀念楚文化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资料:《楚国音乐考述》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作者:成军(河南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自西周初年鬻熊建立国家,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八百多年.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楚文化在当时更以歌舞笑傲中原,饮誉华夏。

荆楚释义与楚族的兴起

楚族,在我国古文献中又称为"荆","楚","荆楚",中原诸夏又曾对楚贬称为"楚蛮","荆蛮","蛮荆"等,称其为"蛮",是后起意.楚族活动在我国的江汉流域.荆,楚是一种灌木的名字.

《说文》云:"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荆,楚木也,从刑声"."荆","楚"皆为丛木之名.楚,"从林疋声";疋,足也.如此说,则楚为林中之人.《本草》"牡荆"条下注目:"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荆.楚之地因多产而名也."

由此可见,荆,楚同物异名,后又合而为一,于是我国古文献中把生活在荆楚地区的人称为"楚人"或"楚族".如《尚书·禹贡》云:"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段,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义".《诗·商颂》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大夫子革日:"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书天子."中原诸夏国家对于较为落后的荆楚民族,往往予以蔑视.《谷梁传·庄公十年》云:"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日荆,狄之也."

原来华夏国家称之为"狄","蛮"是因为楚人的反叛精神,也就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天子弱,必先叛,故日荆."为了表示对荆楚民族的歧视,华夏国家称之为"荆蛮","楚蛮".夏王朝建立时,其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中原,对荆楚地区只是松散的控制,或者说夏民族在与南方苗蛮民族的战争中打了许多胜仗,也许因没有文字记载,看不出夏代国家在荆楚地区建立较为稳定的统治.

商殷时期,商王朝对荆楚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伐,建立起较为巩固的统治,荆楚地区是商朝的南土方国.商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纣王的残暴统治使王朝内忧外患,陷入了危机之中.在讨伐纣王的战争中,楚人鬻熊投靠周族人,采取了联合的政策,推翻了商王朝,鬻熊乘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建都丹阳.鬻熊是楚国的开国元祖.楚国则由原来臣服于殷商王朝的部落方国,而成为西周王朝的臣属国.

…楚自建国起,历代楚君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楚国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西周时期,楚融合了江汉地区大大小小的部族,发展成为横跨江淮的强大诸侯国.楚民在这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音乐文化更是古老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史记》记载:"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日:'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这是楚庄王"三年不呜"期间痴好乐舞不理朝政的传神写照.

《古琴疏》载:宋华元献楚王绕梁琴音,鼓之其声袅,绕于梁间,循环不已,楚王乐之,七日不听朝.《国语·楚语上》记:"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日:'台美夫!'对日:'臣闻国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器庶为乐……"

在这里,伍举是用八音的首尾"金石",匏竹来指代八音的整体,说明春秋时代的楚国不仅八音俱全,而且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活动场所——章华台.诸列国乐舞在这里尽显风流.不仅如此,楚国国君在游山玩水之时,也不无奢华的音乐相伴.楚音乐名篇"《潇湘洞庭》之乐","《皓露秋霜》之曲",据说为楚怀王所作.《拾遗记》云:"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忘老,虽《咸池》,《韶乐》不能比焉,每四季之节,楚王常绕山以游宴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蒜于南山,仲夏时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关于楚国的乐舞,我们可以借助《招魂》的诗句略见一斑.楚国的诗人宋玉(有学者认为屈原所作)在《招魂》中对宫廷乐舞作了这样的描绘:"竽瑟狂会,摸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吴欲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如此[=观的歌舞场面是惊人的,足以使人想见楚国乐舞文化的昌盛.而这种场面的演出也只有专门从事音乐表演的大批优伶可以胜任.楚王奢乐,为列国皆知.前引宋国大夫华元献楚王以绕梁之琴,可谓投其所好.

《列子》亦云:"墨子俭啬而非乐者,往见荆王,衣锦吹笙.""即以非乐着称于时的墨子在谒见楚王时且入乡随俗.由此可知楚人奢乐之风已播于千里之外,闻达于列国之中了.。


 访古·寻幽·怀旧
安东老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