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的中医治疗(原创)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7-11-08

中风的中医治疗(原创) - 文静 - 文静的博客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呙僻不遂为主的一种疾病。

  中风之名始于唐宋,当时的医家对此病的病因并未搞清,误认为都是人体受外风之邪发病。到了宋末,名医刘河间悟出中风非皆外风,他认为:肝属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炽,也能生风,此中风为内中风,亦称类中风。至此中风有了内(类)、外之分。后至元代名医李东桓、朱丹溪出,对于内(类)中风一证又有不同解释。李东桓认为: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猝倒僵仆,如风状。这是因为人身之血,随气流行,气盛则脑部得血正常,气虚则脑部得血缺少,无以养脑键髓,故而中风。而朱丹溪则认为:东南之地气候多湿,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而中风。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内(类)中风可按脉之虚实分为两种:其一是脉虚无力,为脑缺血型。用方补阳还五汤主之。其二是脉实有力,为脑充血型。用方镇肝熄风汤主之。认为:李东桓以主虚论内中风,与脑充血中风无关,而实为脑缺血中风,而刘河间以主火论中风,由于火盛生风与脑贫血中风无关,实为脑充血中风。二人所论皆此内中风之二类型也。而朱丹溪以湿论中风,非中风而实属痰厥之证。与脑充血、缺血引起的中风无涉,只能是中风昏厥间有的挾痰兼证耳。

  张锡纯之论我认为与现代医学对中风之论很为接近。现代医学重视医疗检测,对于脑充血型中风的先期症状在发病前就可用血压高低检测之,并命名为高血压病。而对脑缺血型中风则因机理复杂难以命名,实为现今之贫血血管血栓、栓塞引起的脑缺血性功能疾病。实际上血压病或血管病在中医看来是中风病证的病机,而中医的中风病在西医看来则是脑溢血(脑出血)或脑缺血病。

  高血压型中风(脑充血型中风)的机理是由肝脏分配的血液多充斥到脑部,使脑血管涨大,管壁变薄,久日久之,导致血管破裂,动脉硬化可加速血管破裂,使破裂程度更甚。由于血管弹性差,易裂纹,而更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通道,加速脑血管破裂。

  脑缺血型中风的发病机理是,气虚不能有效推动血行或血管中阻,脑部缺少血的营养和滋润,导致小血管变脆变薄,易于崩裂出血,另外组织缺血也会导致脑细胞萎缩,失去正常功能。

  中风(脑出血型),在健康人群中初患时,多数为高血压中风,高血压的病史很长,大多在几年到几十年。初患病时只是血压高于正常,久而久之出现头部症状。一般人惯用降压药治之,能缓解症状,但血管的变化随年龄和发病时间却越来越糟,最终难免中风出现。因此这类患者应在高血压早期进行有效治疗,使血压恢复正常,即可避免中风之发生。

  内(类)中风之证,其实在3000多年前的中医巨著《内经》中已有详细论述。只不过《内经》中不称内(类)中风,亦不称为脑充血,而用煎厥、大厥、薄厥称之。

  《内经》脉解篇中说:“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煎厥。”,因肝为将军之官,不治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逐使肝中积存相火,此乃内中风之由来。

  《内经》调经论中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意思是:血不能自己运行而上升,它是随气的上升而上升的,上升过极则必然导致脑中充血太过,血管破裂,导致不治。如果少量的出血能使气反而下行,血压下降,则可以救治,否则大量的出血是无法可救的。

  《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宛于上,使人薄厥。”意思是阳气盛的人,大怒时,脑中充血太过,激薄而使人昏晕。

  《内经》把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的起因,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证以及高血压病后期导致的脑出血即中风证论述和分类得何其详细。

 中风之证多发之于外感之后,故古代医家以中风名之。其实此证在发作之前多已潜伏于内形成内风之势,后因外感而激发外热,两热相并,逐致内风暴动而起。

  治疗高血压及高血压引起的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上盛下虚,头目眩晕,目胀耳鸣,心中烦热,面色如醉,肢体不利,口眼歪斜,颠仆昏不知人等,用方镇肝熄风汤。(单位:克)

  怀牛膝30  生赭石30(轧细)  生龙骨15(捣碎)  生牡蛎15(捣碎)     

  生龟版15(捣碎)    生杭芍15      玄  参15     天  冬15  

  川楝子6 (捣碎)    生麦芽6       茵  陈6      甘  草4.5

  如心中热甚,加生石膏30,痰多加胆星6,尺脉重按虚者加地黄24,净萸肉15。大便不实者,去龟版、赭石,加赤石脂30。

  方意:《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木脏,中寄相火,木火炽盛,亦自来风。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肺气不降,胃气不摄,冲气、胃气复而上逆。导致脏腑之气上升太过,推动血流冲激于脑,扩张于血管,累及于神经。更有甚者血管破裂,血液始出,粘滞神经组织,使其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缓解脑部症状。用龙骨、牡蛎、龟版、芍药镇熄肝风。用赭石降胃气、冲气。用玄参、天冬以清肺气镇肝木。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得少阳生发之气顺肝而不抑郁,引肝气下达。加石膏伏气化热。加胆星剔其痰阻。 

  治法:高血压病的病史非常漫长,治疗也非一日之功。这主要是牵扯到改变肝脏运作方式。肝脏分配血液功能在我们出生时都是相同的,后来由于生活工作方式,遗传等因素影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要改变它,就有难度,有反复。因此吃一段时间药,血压正常了,不等于病好了。经过几次反复是治疗必经阶段。当然人为的也要改变以前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才能全部治愈。

   高血压中风后,如果少量出血或不出血,血压会继续维持高位不变。但如果引起较大出血,则必然伤其正气,引起气虚。因而血压降至正常或偏低。但由于此时经络(血管)因前期受损必虚无疑,因此很容易引起再次中风。就是高血压病,在发病期,也因经络(血管)在高压下的损伤而引起经络虚损。清代中叶名医王勋臣对此有很深的理论。他说: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损其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尤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此时若气从经络虚的一处透过,此处必然气少或无气,即成偏枯。

  治疗气虚不能运血,气血瘀滞、脉络瘀阻,肢体废不能用(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呙斜、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涩无力。此证实为内中风之虚热者耳。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生黄芪60-120     当归(尾)6-12       赤芍6          地龙3  

  川芎3            红花3              桃仁3

  方意:此方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气旺而行自然正常。配以归尾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可助归尾凉血、活血、祛瘀,地龙有通经活络之功。诸药合用气旺而血行、瘀破而络通。

  此方重用黄芪,但首剂黄芪量从60克开始,后量逐渐加大。愈后仍应继续服用,以防复发。

  血压偏低的病人,如体质萦弱,先天不足,东桓谓之元气不足。这类病人因脑中得血过少,无以滋养脑髓,致神经失司,而成肢体渐觉不遂。或头重目弦、或神昏健忘、或渐觉脑际紧缩作疼,甚或昏仆移时苏醒致成偏枯。此证实则为内中风之虚寒者耳。治宜养血补脑、通气活血。方用加味活血汤

  生黄芪60    当归15    龙眼肉15    真鹿胶9(另炖同服)

  丹参9       明乳香9   明没药9     甘松6

  服之觉热者可酌加天花粉、天冬6-15克。感觉发闷者加生鸡内金5克。如效果不甚可用汤药送服麝香0.06克或冰片0.2克。仍无甚效者送服制马钱子0.6克。

  方意:龙眼肉善补血生津、鹿胶善补脑髓丹参、乳香、没药通络化瘀。甘松能破多年疑血,解心脏之麻痹。麝香、冰片开痹通瘀,马钱子能动脑髓神经。诸药共用,能使中风病人脱离危险,再造美好人生。

 

中风的中医治疗(原创) - 文静 - 文静的博客

  文静2008年4月1日于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