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山水画家张仕森作品在世界第一巨幅屏幕播出—祖国网

 闲人品悟 2017-11-08

    摘要:作为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广场、全球四大黄金广告地段之一的,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被誉为世界第一屏的巨幅屏幕,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游客,更是许多知名企业梦寐以求的宣传平台,这几天的黄金时段又播了些什么呢?笔者带你来一看究竟。


   作为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广场、全球四大黄金广告地段之一的,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被誉为世界第一屏的巨幅屏幕,轮番播出的是三位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充满无穷的魅力,一直期盼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画向世界展示,让中国画家能够走出国门,自信的将东方绘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传播给世界人民的机会。此次从上百名画家中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审核,最后报美国相关机构批准: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宝林、中国著名全景山水画家张仕森、著名山水画家杨乐友三位优秀艺术家最终被选中。

    张仕森老师的作品展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上空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目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世界路人纷纷拍照留念,表示出无比的惊叹实属罕见。这是张仕森先生的骄傲,更是中国画家的骄傲。

    我们都希望中国的书画艺术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发挥文化艺术对世界更深远的影响,而纽约时代广场作为世界各民族各种文化交织的区域,是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亦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最恰当的场所。

    (图为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巨型显示屏展示宣传中国着名画家李宝林先生及作品)


          (图为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巨型显示屏展示宣传中国着名画家张仕森先生及作品)


    张仕森简介:张仕森,农工党员、北师大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美术书法考核高级评审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文化部艺术人才库专家评审、清华美院高研班客座教授、人民画院院长,百度百科艺术顾问等。


    (图为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巨型显示屏展示宣传中国着名画家杨乐友先生及作品)

    ▼ 张仕森  作品鉴赏: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张仕森新派山水画的创新取径与美学境界

    撰文 王先岳

    在当代中国画坛,张仕森的“新派”山水画以其雄浑苍莽、博大宏肆的精神气象而为世人所瞩目。其独特之处在于,他选择“中西融合”的创新路径,而又复归传统山水画造化与心源不二的艺术精神,以造化为本源,以心源为烘炉,其作品既与古典山水追求笔墨审美的独立性而相对忽略丘壑造境的艺术倾向拉开了明显距离,又与现代山水多拘囿于写实造境而相对弱化笔墨写意的风格特征形成了鲜明对照。张仕森的创新之道,一方面凸显了古典山水“以形媚道”、“中得心源”的艺术精神,一方面又吸纳了现代山水“对景写生”和“写实造境”的艺术经验,并对两者进行了扬长避短的巧妙处理,执两用中,取精用弘,真正实现了贯古通今的审美转换。在某种意义上,张仕森的山水画改变了“中西融合”作为现代美术中的一种话语方式而言人人殊甚或令人精神瞀乱的状况,成功地突破了造化与心源、观物与取象、造境与笔墨、形质与气韵、写实与写意之间的二元对垒性思维“鸿沟”,并以其宏博辽夐的图像结构、清隽雅逸的笔墨格调与雄奇苍莽的美学境界,直追北宋全景式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读其山水画,但见千山峥嵘,万木竞秀,其天地交融、无言大美的山水之间,宇宙寥廓,万物浮游于尘垢之上,充溢嘘风漱雪的清气灵韵,引人入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静观之境。

    从画法渊源看,张仕森的新派山水实与古典北宗山水和现代“中西融合”式写生山水一脉相承,同时又在笔墨语言上融入了南宗山水柔婉蕴藉的美学趣味。以此论,张仕森的新派山水其实是熔北格南韵于一炉的古典山水的现代转化。这正如张仕森的夫子自道:“我在几十年的美术实践中,研究和临摹过西方油画,系统学习过西方严谨的美术教育体系,……也研究过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宋炳、张彦远、范宽、米芾、张择端、马远、赵孟頫、倪瓒、黄公望、董其昌、石涛等大师的理论和作品,以及近代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和主张。然后博采众长,融会中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可见,张仕森新派山水画风格的形成,的确是一种学理逻辑使然,同时,它还与画家的艺术经历密切相关。

    对他而言,缣素与造化的合一,即是山水画入常求变、汲古开新的不二法门。故工作之余,他长年纵浪大化,与天为徒,其行踪所至,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在“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之中,察乎大自然山川脉络、云纹水迹之奇,参乎造化阳舒阴惨之变,并“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故其笔下山水,既能丘壑内营,文脉不坠,又能风情外拓,境界常新。可以说,张仕森的山水画之所以引起人们持续不断的关注与兴趣,其原因与关键正在于此。在长年踪迹大化与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张仕森逐渐建构起新派山水画的精神要义:以写生中的视觉感受作为观物取象之基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古典文人写意山水的超验品质与道玄色彩,力求从现实而非玄想出发捕捉与表现“真山水”的形态结构、面貌特征以及奇诡变幻的自然节律。作为一种新型的山水样式,新派山水画并不以文人笔墨儒雅禅悦式的玄风逸韵为追求,也不沉湎于见素抱朴、空谷足音式的心灵寄托,而是皈依于一种“真山水”的无言大美,以重塑北宋式全景山水宏阔堂皇、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象。

    张仕森新派山水画之“新”首先体现在其画面构图上。为将空间的绵延无尽与视觉的深广具体和谐地统一于画面,画家巧妙地将整体性“以大观小”的古典游观式空间与局部性焦点透视规律相融合。这种中西融通的空间构型,来源于画家跨文化的审美体验与创造实践。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指出:“这种视觉的经验,是画家不让观众偏执于一个角度和一种距离,而让他不断换位去消解视限,让集中认知的变化可以同时交汇在观者的感受网里。”其实,对于张仕森而言,“消解视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他还力求“强化视像”,因而他又创造性地引入聚焦的空间方式来延伸画面景深。这一作法,或将更加有效地呈现“远观其势,近取其质”的画学真义。在其大量的山水画作品中,中西互融的空间营构方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画家往往以游观写意式的空间布局之法来统摄重峦叠嶂、绵延无尽的山水全局,其间高远、深远、平远之境,交迭互映,移步换景,而其画面局部所呈现的聚焦式景深空间,复与游心太玄、流目八纮的游观写意式空间相映衬,并在整体上和谐地处理了画面物象的疏密、聚散、开阖、虚实、纵横等关系,从而既使其山水画面形成了鲜活的生动性,重塑了“随其剪裁,任其分合”的传统造境理念与方式,同时又突破了一般意义上写实性山水的图像结构,获得了某种超越性的精神品质。观其画面,但见崒嵂巉岩,重峦叠嶂,岑崟嵯峨,而其冈阜林峦之上,茂林耸翠,幽阴蒙茸,时或有飞瀑流泉,跌出于绝谷之巅,临坻注壑,激湍叠濑,似訇然有声;而其天际、林麓、涧壑之间,翔云流岚漂浮升腾,萧散容与,不绝如缕。画家以奇诡多变的构图、虚和通脱的笔墨描绘出山重水复、飞瀑流云的全景式壮观山水,其宏阔夐远的画面布局与繁复饱满的图像结构,抟虚成实地营构出天高地迥、缅邈辽夐的山水境界,其气象雄浑博大,意境萧森清旷,似有逸怀浩气遄飞其间,不可遏止。

    如果说游观与焦点合一的空间意识是张仕森山水画实现其现代转化的一种图式策略,那么,其在部分作品中尝试性地引入“光影”的因素,则成为其山水画建构现代审美视觉的一种语言方式。在中国画古典传统中,“光影”似乎一直未曾形成理论上的自觉,也未曾在实践上上升到笔墨表现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画家无视“光”的存在,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谓:“古人画淡墨远山之外,复画浓墨远山。后人往往笑之,不知日影到处之山则明,不到处之山自然昏黑;于晚景落照时,更易了然。”清人唐岱亦曰:“古画中远山或前层浓后层淡,或前层淡后层反浓者,今人不解其意,乃是夕阳日影倒射也。”可见,中国画家早就注意到了“光影”的变化规律,并在绘画实践中有所表现。而从文化渊源的角度论,传统中国画之“光”乃是基于阴阳观念的哲学心性之“光”,它与西方意义上的科学物性之“光”大异其趣。我们因此看到,“光”在古典山水中已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而转化为黑白、明暗关系。直至清初龚贤,始在借助积墨之法强化物象晦暝变幻的表现中焕发出“光”的某种物性化意味。此后,从吴历对于外光表现的轻描淡写,到晚清吴庆云对于烟雨山水中光影变幻的渲染入微,再到民国时期高剑父对于迷蒙氤氲境界的营造,陶冷月对于幽淡月光的描绘,乃至新中国建立后,林风眠对于西方印象派光色的吸取,李可染对于“逆光积墨”的语言营构,宗其香、李斛对于夜景山水的开拓,陆俨少对于“留白”法的创造等,无不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山水画在“中西融合”理念中流“光”徘徊的历史光景。张仕森山水画的“光影”营构之法显然赓续了这一画学文脉,他一方面吸收了西画带有科学物性色彩的光影效果,一方面又受到南宋绘画晦暝光线处理的影响,从而使其画面形成了一种阳舒阴惨、晦明变幻的光影之感:在《云水接天,山川无际》、《山秀舞祥云,紫烟映故乡》、《世外桃源涧溪隐,清泉欢唱清净地》、《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等作品中,他往往通过色、墨深浅浓淡的巧妙处理,使画面的不同部位形成或明亮炫目,或晦暝深重的光影迤逦效果,尽得阴阳开阖之奇,深邃幽玄之趣。在其水晕墨章与清润色彩相交织的世界里,烟鬟翠黛,敛容而退,洗尽尘滓,既充满了古典式清幽玄淡的诗性特质,又凸显了现代性明媚亮丽、清穆高华的视觉审美诉求。其画面神采浮动之处,恍似天籁玄鸣,“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其天趣缱绻缅邈,不可凑泊。

    张仕森新派山水画之笔墨,则以北格南韵合一的审美追求为旨归。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张仕森博观约取,并独辟蹊径地建构起一种互文性的“笔墨-造型”方法论:将刚柔相济、虚实结合、阴阳互根的笔墨写意性奠基于写实性山水造型之上,从而既以宏肆博大的山水形象统摄笔墨的多样性、变化性,同时又以笔墨的多样性、变化性化解写实造境所可能形成的僵滞感、板结感。其笔下,山水意象或突兀重叠,或错落参差,或嵚崎清旷,或萧森掩映,或重晦曲折,或冲融疏澹,变化多端,尽态极妍,气象万千,而其笔墨结构之虚实藏露、朝揖向背、低昂俯仰、疏密开阖、往来钩锁等,无不矩矱从心,妙合天倪。其驰毫骤墨,既显北宗峭拔刚健之气格,又具南宗浑朴婀娜之韵致。其笔下线条,无不随物宛转,极尽曲直、刚柔、动静、虚实之变,穷其物象离奇奥窔之妙。其间起伏衄挫,收揽吐纳,或呈崩云之重,或显蝉翼之轻,顿之则如岳峙渊渟之态,行之则有漪澜成文之韵,其笔势似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郁勃奋迅,风神无极;而其骨力遒健而气象浑穆,神韵内蕴而骨法洞达,一种清刚雅正之气斐亹于笔墨之外。而其墨法之妙,则以墨气中显笔法,笔法中见墨韵为极诣,从而使其笔墨法象虚实相生,浑沦圆融,功侔造化,尽显阴阳翕含辟弘之蕴义。

    张仕森处风华正茂之年,对艺术充满了锐意开拓之心志,他以“艺道合一”的艺术精神上下求索,以勤奋和汗水浇灌才情与智慧,因为他坚信:历史垂青的总是那些不断开辟新境的拓荒者。

    作者简介:王先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学博士后、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后、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教学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美术书法高级评审导师等。(文:周玉红)


(责任编辑:赵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