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检发现的肝脏血管瘤究竟是什么?——往期回顾(二十四)

 charlie7u4249h 2017-11-08



患者

您好医生,我以前有脂肪肝,麻烦您仔细检查下。

医生

以前还知道自己肝脏上有血管瘤啊?

患者

啊?血管瘤是什么?以前没有的啊,不是癌症吧?该怎么办?

医生

。。。别紧张,从超声图像上考虑为血管瘤,血管瘤其实是。。。

引言


以上是本科室医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时的一段真实对话,该患者稍显焦虑,当得知自己有血管瘤时因为对血管瘤知识的缺失,所以很紧张,在我简单的解释之后紧张的情绪缓解了很多,我相信还有人对于肝脏血管瘤不太理解,所以今天,小编近带领大家走进“肝脏的良性肿瘤—血管瘤的世界。


肝脏血管瘤

肝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在0.35%-2.0%,常见于常年人,女性较多。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


病因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考虑为先天性发育异常。



超声图像特点


形态及大小:1-2cm直径的血管瘤多见,大多呈类圆形或稍不规则形,常为单发,多位于肝周边部或邻近学管处;偶见多发。

轮廓及边界:不光滑,可出现凹入性微小缺损。一般不出现弱回声声晕;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楚。少数体积大者与周围肝组织间境界较为模糊。


病变区回声:

    高回声型:多见。常发生于直径1-3cm的肝血管瘤,呈类圆形或稍不规则形。内部回声分布稍不均匀,可见针头状圆形及短针状无回声区,类似筛状结构,肝组织与病变区常有微小血管相沟通,而导致病变边缘处凹入性缺损;境界清晰,无包膜回声。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

    边缘高回声型:常发生于直径1-3cm的肝血管瘤。病变区边缘呈光滑线状高回声,类似包膜样回声;形态多呈类椭圆形或稍不规则形,境界清楚。内部回声近似肝脏或稍低于肝组织,分布欠均匀。后方回声稍增强。

    低回声型:多见于直径1-2cm的肝脏小血管瘤。多成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楚,无包膜回声,亦无周边线状高回声,内部呈低回声,分布略欠均匀,细小管道状切面结构可见。后方回声可增强。

    混合回声型:多见于较大病变。肝脏常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病变形态多不规则,与周围肝组织常无明显境界。内部呈线状,条索状或蜂窝状高回声,中有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大者在几毫米或1cm左右。有时可见内部有钙化灶强回声伴声影。


CDFI:由于大多数肝血管瘤的血供流速较低及不同机器的分辨率差异,CDFI显示无明显血流或可见少许细小静脉血流。


鉴别诊断


多需要与肝癌及不均匀性脂肪肝相鉴别,尤其在肝炎病史背景下的鉴别诊断。为了防止小肝癌的漏诊,此时我们可进一步通过超声造影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强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扔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具有“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有报道超声造影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治疗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且暂无证据证明其有恶变可能,所以一般无需治疗,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随访,观察大小变化即可(频率可为半年~1年)。

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以下腹部症状,这时可考虑外科就诊就行手术治疗。


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以下腹部症状,这时可考虑外科就诊就行手术治疗:

    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治疗方式


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包膜外剥除术:可达到出血少、彻底切除病灶的目的。该术式优点:①瘤体剥除完整,复发率小;②血管瘤包膜血管少,沿包膜外剥脱,因此出血相对少③对肝脏损伤轻,此术式尽可能的保留了正常肝组织,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快;④减少对重要肝内血管和胆管的损伤,减少出血,也降低了胆瘘的发生率;⑤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推广。目前包膜外剥除术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术式。


解剖性肝切除术:据上述综述报道我们认为对于巨大肝血管瘤,容易侵犯肝门等重要血管及胆道,包膜外剥除或不规则肝叶切除,有可误入血管瘤组织,导致术中大量出血及产生术后胆瘘,创面出血等并发症,此时考虑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剩余的肝组织代偿功能尚可,无肝硬化,肝功能正常,可行解剖性肝切除。但是解剖性肝切除存在如下缺点:切除部分正常肝组织,创伤大,术中失血较多,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射频消融术:(RFA)RFA 治疗原理是高频电流使组织离子随电流的方向产生震动,从而使电极周围组织离子相互摩擦产生热量,使肿瘤组织产生凝同性坏死。RFA 治疗可通过经皮 B 超引导、腹腔镜下、开腹等方式进行。尤其对较小的血管瘤,具有安全、可靠、微创、方便等特点。相关文献报道对于直径5cm以下有症状的肝血管瘤的治疗方式可考虑首选 RFA,对于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为了消除其心理压力亦可采用RFA进行治疗。优点:RFA 治疗 HCH 具有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安全有效、可重复等优点。缺点:对肝血管瘤位置要求严格(对邻近肝门、膈肌、胆囊肠管者不适用),且对较大血管瘤治疗不彻底,血管瘤短期内增大,易复发等。


微波凝固术:开腹发现极大瘤体无法切除,又无法显露肝动脉行肝动脉栓塞、结扎者,可选择微波凝同治疗。微波固化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一定并发症,较大瘤体常固化不完全,因此,选择微波固化治疗应慎重。


对直径≤5cm(小血管瘤),破裂的几率极小,尤其无临床症状表现者,多无需手术,可定期随访,了解其生长变化情况;但对于精神思想负担较重者及位于肝脏表面或离血管胆道较远者,则可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治疗;对合并腹部其他外科疾病如胆囊结石等需手术者可预防性肝血管瘤切除;对5cm-10cm血管瘤,破裂的可能性很小,若有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若无症状者仍可建议选择随访观察治疗;对10cm-15cm(巨大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


血管瘤—要当心,不担心

    当您体检发现肝内可疑血管瘤时,不必惊慌,应该进行超声造影或者增强CT确诊,之后定期超声复查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