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服

 面包公主1111 2017-11-09
拼音:shǒfú (shoufu)
同义词条:元服
  首服,亦稱元服。元本指頭。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時候就發明了冠,”峨冠博帶”自此便成了華夏衣冠的代稱。漢民族的成人禮——男子冠禮,女子笄禮,足見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謂:頂天立地,從頭開始。作爲衣冠上國,向來講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對應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後,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齊整才是完整的儀容,古人重之。

首服分類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爲冠冕類和巾帽類。

首服簡介

  冠最流行的時期在先兩漢,相對巾的普及早一些。冠曆來是士人之上的特權,是身份和職别的標識,也象征着士人的尊嚴。當冠而不冠即是”非禮”。《左傳 哀公十五年》記載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扞衛君子不免冠的尊嚴:”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庶民或”卑賤執事者”卻不能戴冠而隻可束巾;
  巾最早不過是隨便裹發的一塊布,不能出現在正式場合,最初,上層士大夫不過燕居時偶爾戴巾,後逐漸通用,到漢末爲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爲雅尚。因爲巾與平民關係密切,故天生帶着一絲閑適,始終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發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襆頭後,巾帽文化愈加興旺,到宋明則達到頂峰。所以,於漢唐時向前來留學的日本,巾帽文化鮮有流傳,相反,於明代師習華夏的朝鮮,巾帽則大行其道,發展成爲現代韓服中重要的元素。

適用場合

  冠冕類一般適用正式莊重的場合,配相應的禮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階職别的區分作用,名稱常來源於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
  巾帽則搭配常服(當然,不能排除襆頭類與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爲庶人的婚服),多與時尚關係密切,往往一種巾帽會蘊含着一段逸事佳話,如,東坡巾、程子巾,大眾津津樂道的同時亦效尤紛紛。

戴法

  在戴法上,冠冕類和後來的巾帽不同之處在於重視固定頭髮,一般需要通過笄直接固定在發髻上,另外還要在下巴處結瓔,這樣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
  而巾帽類的戴法則隨意多了,一塊或軟或硬的布、紗,通過各種不同的包紮或摺叠方式,縛罩在頭上就是了。

冠冕類

  戴冠必先以纚韜發。首先束髻,用纚(Xǐ)把頭髮包住,然後加冠、笄(jī)或簪。纚是一塊整幅的緇帛(古布六尺長,二尺二寸寬)。

  專以固定頭髮的是發笄,固定冠冕的則叫衡笄。爲了增加冠的牢固性,隻固定發髻還是不夠的,另外在冠圈兩旁還有絲繩,可以在頷下打結,這兩根絲繩叫纓。正因爲纓關係着冠的固定與否,所以子路的纓被砍斷後,他爲了不”免冠”才”結纓而死”。纓打結後餘下的部分垂在頷下,稱爲緌(wéi),也是一種裝飾。系冠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即用絲繩兜住下巴,絲繩的兩頭系在冠上,這根絲繩叫做紡(hóng)。
各種冠式圖
各種冠式圖

  簪與纓既然爲戴冠所不可少,常用以指代冠和戴冠之人(士大夫):如杜甫詩:”空餘老賓客,身上媿簪纓。”朱敦儒《相見歡》:”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陶潛《和郭主簿(其一)》:”此事真複樂,聊用忘華簪。”鮑照《代放歌行》:”冠蓋縱横至,車騎四方來。素帶曳長飆,華纓結遠族。”

  以下便是冠類的種類及簡要釋名,前後大致顺應事物發展的由簡至繁。

  頍、頍冠:頍即額帶。首服的最簡單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條箍於發際,《詩·小雅·頍弁》雲:”有頍者弁,實維在首。”頍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很流行了,有說它是後世冠巾的始祖。

  頍是額箍,通常缺頂,但龍山時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飾,有的還在結處綴以玉石等飾物,稱爲頍冠。 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緇布冠:顧名思義,以黑色布爲之。是很早的一種冠,商代人形玉雕有一種布質帽冠,齊齊罩覆額頭髮際及後腦,冠頂四周有綴物固冠。應該就是緇布冠的較早形態。《禮記·郊特牲》雲:”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儀禮·士冠禮》雲:”緇布冠缺項青組”,鄭玄注:”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笄者,着頍圍發際結項中,隅爲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亦由固頍爲之耳。”

  按周制冠禮,初加爲緇布冠(而後爲皮弁和爵弁)。

  委貌冠:亦稱玄冠。玄冠,以玄色帛爲冠衣,《儀禮·士冠禮》謂夏稱”毋追”,殷稱”章甫”,周稱”委貌”。

  委貌冠後發展爲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禮儀之道。根據《庶物異名疏》雲:上小下大,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無笄有纓,形如覆杯,皂色絹爲之。

  皮弁:以皮革爲冠衣,冠上當有飾物,《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爲瓊弁玉纓”,杜注:”弁以鹿子皮爲之。” 文獻說的皮弁冠,前高後卑,與用皂絹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

  爵弁:鄭注《士冠禮》雲:”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白虎通 冠紼篇》則謂”其色如爵。”漢代何休解詁雲:”所謂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

  小冠:(也稱束髻冠)束在頭頂的小冠,多爲皮制,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爲垂冠,初爲燕居時戴,後通用於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爲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

  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類似獬角而得名。獬豸(xie4 zhi4),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獸,似羊非羊,似鹿非鹿,漢楊孚《異物志》對其釋名:”性别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也稱法冠,秦漢前執法官常用。

  鹖冠:又稱武冠。鹖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作爲武官的冠帽,冠頂插飾鹖毛以示英勇。鹖(he2),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漢宮儀》記有”虎賁冠(鹖冠)插兩鹖尾”《禽經》記有”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常爲武將所戴。

  卻敵冠:衛士所戴。前高一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如進賢冠(進賢冠 下詳)。
各類冠式圖
各類冠式圖

  樊噲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馬殿門衛所戴。此冠取義鴻門宴時,樊噲項羽欲殺劉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於頭上,闖入軍門立於劉邦身旁以保護劉邦,後創制此種冠式以名之,賜殿門衛士所戴。

  進賢冠:進賢冠是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到明朝演變爲梁冠。進賢冠多爲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爲記,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古禮制的進賢冠,前高7寸,後高3寸,長8寸。這里的長是指帽梁的長,與前高7寸,後高3寸的帽緣相接,就成爲前高後低的斜勢,形成前方突出一個銳角的斜俎形,稱爲”展筒”。展筒的兩側和中間是透空的。

  梁冠:在朝文官所戴,來源於進賢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爲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複制。

  通天冠(高山冠):通天冠是唐以後級位最高的冠帽,其形狀與漢畫中的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隻是展筒的前壁,進賢冠是前壁與帽梁接合,構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學術界認爲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這塊前壁就是金博山,《隋書·禮儀志》稱它爲”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唐代的通天冠,帽身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的梁數。《舊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十二首,·王涇《大唐郊祀錄》卷三說十二首是天的大數,大概是應在12個月份的數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24梁,這大概是晚唐時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與漢代的通天冠相比,則漢時古樸簡陋,而唐代則變成十分華麗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與宋明一脈相承。

  遠游冠:多爲王公所戴,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圍片),冠上一般飾有三梁,有時也襯黑介幘或青緌以做裝飾。遠游冠其形方,後傾,外有圍邊,開前合後,據《晉書》雲:”前無山,有展筒於冠前”。

  貂禪冠:(也稱籠冠)爲三公親王所戴,官居一品也有戴用,其形正方,左右用細藤織成二片,形如蟬翼,並塗有金銀爲飾,冠上綴金,並附蟬爲飾(以示高潔),冠頂插有貂尾,這是一種高貴的冠式。貂禪冠也有以七梁冠、八梁冠加籠巾(籠巾即以細藤織兩翼覆其冠)加上金璫貂禪與貂尾,據〈宛委餘篇〉雲:”金取其剛,蟬居高飲清,貂内競悍而外柔。”取其義而命名。

  建華冠:明堂樂樂舞人祀天地五郊所戴。以鐵爲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下輪大,上輪小,好像漢代盛絲的縷簏。又名鷸冠,可能以鷸羽爲飾。

  《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延,又寫作綎,是一塊長方形的板。邃的意思是深遠,這里指其長形,延覆在頭上。旒(liú),是延的前沿掛着的一串串小圓玉。纊(kuàng)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玉石充耳,通常叫做瑱(tiàn)。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旒、紞、纊都是冕的部件。

  《漢書·禮儀典》記有:”冕,帝冠,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裹里,元表(元即黑),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爲十二旒,其綬朱色爲組纓”。

  冕是天子、諸侯、大夫祭典大禮時的首服。最初,諸侯王以上冕上有旒。天子爲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不能超過十二,有九、七、五之分。後來隻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於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稱。

  從冕冠的各個部件的象征意義說起,可以看出,爲什麼有的部件常常改進,有的則幾千年來保持不變了——有點類似於生物進化論。

  一些變動不大的設置——

  1,冕板前低後高:這種說法在曆代的《輿服志》中比較一致。前低後高,呈前俯之狀,以示俯伏謙遜,象征君王應關懷百姓之義。

  2,前圓後方:即象征了古人”天圓地方”天地觀念。

  3,垂旒:前後各懸12旒,最初是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象征着五行生克及歲月運轉。雖然後來的旒統一成了白玉,但12的數制沒有變化。

  4,瑱:從玉笄兩端垂黈纊(tǒukuàng)於兩耳旁邊,稱爲”瑱”或”充耳”,象征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冕冠的形制,世代相傳承,在承襲古制的前提下,加一些更改也很正常,和生物進化是一個道理;時常變化的地方:尺寸、材料、部分沒有特殊含義的飾件——

  1,綎(冕板)的尺寸和材料。《禮記 玉藻》《周官》的記述,冕板”廣八寸,長一尺六寸”;而 據蔡邕《獨斷》雲: 漢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詔有司采《尚書· 皋陶謨》篇及《周官》、《禮記》定而制焉。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宋史 輿服志》記述”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而且,按周制,綎前後的長短一致,而漢雖承周制,但還是小小改動成前長而後短。

  早些,冕的材料曾用麻,後用絲羅。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純者,絲也,變麻用絲,蓋已久矣。而且到了宋代,冕的裝飾華美非凡:”貫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鳳禦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爲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里。四柱飾以七寶,紅綾里。金飾玉簪導,紅絲絛組帶……”

  2,天河帶。本來隻是綎上一道紞,用於垂掛纊,後來發展成天河帶,很明顯,長長的天河帶倒也很有些動態的美感,給後世的印象是很深的,隻是這出現到取消,不知原因。

  3,結瓔。按照儒家經典《禮記 玉藻》的記述:周制冕的確是連在笄一端的一根絲帶,由頷下繞過,系於笄的另一端,此絲帶稱之爲纮。不過這樣系起來會稍顯麻煩,後世改進爲下頦下結瓔,應該是在沒有違背禮義的基礎上的合理改進。

花釵冠/鳳冠

  花釵冠: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7年)規定命婦首飾爲花釵冠。《宋史·志一百四·輿服三》:”花釵冠,皆施兩博鬢,寶鈿飾。翟衣,青羅繡爲翟,編次於衣及裳。第一品,花釵九株,寶鈿准花數,翟九等(即:衣上的翟紋有九行);第二品,花釵八株,翟八等……第五品,花釵五株,翟五等。”花釵冠乃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婦之首服,但以冠的佩飾細節做等級區别,如冠上花株之數,有9、8、7、6、5等規定,以示身份。

  鳳冠:在花釵冠的基礎上進一步裝飾有特定象征意義的龍鳳飾,發展出了朝廷命婦的鳳冠。洪武三年定制,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時着最高級别禮服的冠飾爲九龍四鳳冠。上飾大小花樹各12,兩博鬢、12鈿(短頭大花的花簪)。永樂三年略加改動,爲三博鬢。對於公主和皇妃則用九翬(hui1,即爲山雉)四鳳冠。

巾襆類


  上文提到,頍是冠巾的始祖。巾幘,似亦由”頍”演衍而來。《儀禮 士冠禮》鄭注:”未冠笄者着卷幘,頍象之所生也。”頍與巾幘的區别,頍爲額箍,而巾幘是以巾裹摞頭上,可做成各種帽式。《急就篇》雲:”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方言》雲:”複結謂之幘巾。”

  巾帽文化的風行始於唐代。唐代流行軟巾,故後世稱軟巾也作唐巾。自此,巾開始向着兩個方向發展、開花:

  一個發展方向是巾類。從幅巾開始,裹法就隨意,更容易展示審美特征。巾料或軟或硬,不同的摺叠方式,款式變化甚多,爲大眾各階層所好,同時引領着時尚潮流,縱觀宋明的古籍畫像,足以讓人眼花繚亂。

  另一個方向是襆頭類。唐巾有四腳,兩腳結在腦後,餘下兩腳結在頂上或使其自然垂下,這種巾式稱爲軟裹,後來爲使其定型與美觀,内襯桐木,或以藤草織成,外覆紗並以漆漆之,爲硬裹巾。在此基礎上後來發展了襆頭制(官帽制),逐漸稱爲官員的正裝首服,奠定了宋明以後的官服制度。

巾幘

  風雅文士、燕居達人、武將壯士,逸老野叟,皆好束巾或幘,或覆幘戴冠。巾、幘有軟裹、硬裹之分,軟裹隻是用巾裹發,外型不穩定;硬裹則以藤制,外罩布並塗漆,也有以桐木襯之,再裹巾或幘,使其外型固定美觀。

  幘的作用是戴冠前襯發的,可類比於外服里的襯衣。在巾沒有獨立衍生成一種首服藝術前,巾幘一般不分家。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傳留下來的,有些是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穀巾,都是傳統的巾式。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紮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黑介幘:常套束在進賢冠之下,文官常戴用。其色黑,兩旁垂有長耳,據《晉書》記載:”漢時冠進賢者,宜長耳介幘也。”

  平上幘:多爲武官戴用,據《唐車服志》雲:”武官衛官公事之服也。”又據《晉書》雲:”短耳,即今平上幘也,武官服之。”武官的幘多爲紅色,亦名”赤幘”。
各類巾幘圖
各類巾幘圖

  緇撮:顧名思義,即黑色小巾,也稱束髻小巾。 緇撮束結在頭頂的發髻上,兩腳自然地後垂。在商、周、春秋戰國以及秦漢兩代多爲文人辯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後各代多爲官吏在家”宴居”時所用,曆代皆沿用,武將壯士也好戴用。軟裹巾。

  逍遙巾:也稱荷葉巾,宋代庶人的一種巾子,類似於小包巾,隻是有兩腳垂於後背,取飄然之意,稱爲逍遙巾。

  幅巾:即用整幅的巾,從額往後包發,並將巾系緊,餘幅使其自然垂後,垂長一般至肩,也有垂長至背,用葛布制成,稱爲”葛巾”,多爲布衣庶人戴用;用細絹制成,則稱 “縑巾”,爲王公雅士戴用。軟裹巾。朱子幅巾爲朱熹所倡,可配朱子深衣或道袍。

  結巾:用巾裹頭,將其兩腳系結在頭頂之前,呈同心結狀,將餘下的兩腳覆在髻上,並翻卷於腦後,使其自然垂下,常爲武士衙衛常戴用。軟裹巾。

  雷巾:用巾裹頭,巾頂高起而呈平頭,巾前常飾有片錦,餘下兩腳系結在腦後,並使其自然垂下,爲武將壯士常戴,雷巾多爲紅色,亦稱紅頭。軟裹巾。

  浩然巾:軟巾。典故自然來自於唐詩人孟浩然頭戴此巾,於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這一佳話。浩然巾類似於風帽,嚴實地遮擋了後腦和部分臉部。《鏡花緣》第二五回寫雙面國人,都帶着浩然巾,”和顏悦色,滿面謙恭光景,令人不覺可愛可親”,而唐敖揭起腦後的巾,隻見”浩然巾内久已藏着一張壞臉”,讀來不由噤若寒蟬……

  故浩然巾是雪巾,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紵絲爲之,以天鵝皮爲里,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

  方巾:四方平直,方巾是源自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着名詩人楊維禎,楊戴着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太祖聞之大喜。四方平定巾,亦稱方巾。

  飄巾:後有長而細的飄帶 故名飄巾。

  儒巾:四方平直,巾式較高,並有兩帶垂於腦後,飄垂爲飾,一般爲儒生所好戴,明代更爲盛行。

  萬字巾:制式爲上寬下窄,形如”萬”字。

  儀巾:和方巾類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線 左右兩邊呈斜坡狀,有的後面配有短飄帶。

  莊子巾:硬裹巾。又名南華巾
各類巾幘圖
各類巾幘圖

  純陽巾:硬裹巾。上高下低,頂部用帛叠成一寸寬的硬褶,叠好後斜覆於前,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並有二腳系結於腦後,使其自然垂下,傳爲呂洞賓所創,即命爲純陽巾。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爲樂天巾。

  綸巾:硬裹巾。中部有卷褶,多爲文官、謀士、雅士所好,孔明”羽扇綸巾”的形象實在深入人心,故綸巾亦名諸葛巾。

  東坡巾:硬裹巾。以藤爲里,以錦爲表,用漆漆之。或以較硬的薄紗制作。兩側爲巾檐,前開後合,後垂有布帛,爲雅士逸隱所好,宋代詞人蘇軾常戴此巾,亦名爲東坡巾。

  參照渤海琴高先生更詳細的解說:東坡巾的形式是”牆外有牆”,外牆較内牆爲低。内牆外牆各爲一大片,然後按上大下小摺成四面,其中内牆摺好後邊緣縫合在前,外牆較内牆爲短(横向),兩頭邊緣處正好在眼眉上, 再將内牆、外牆底部縫合在一起。内牆上縫合相同布料的頂。在後部的内牆外(外牆里)兩側再縫合兩條飄帶(質地和整體不同,要用輕布料),長短要翻過外牆後再垂到東坡巾的底部左右爲好。

  摺上巾:又名翼善冠。烏紗帽摺角向上加”善”字,後名”翼善冠”。與唐代相較,明代”翼善冠”要簡化得多,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唯一實物,是萬曆帝朱翊鈞的金制翼善冠。全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上面鑲嵌着兩條金龍戲珠。

  網巾:網巾編結如漁網,是一種系束發、髻的網罩,多以黑色細繩、馬尾、棕絲編織而成。戴網巾,除約發外,又是男子成年的一個標志,一般襯在冠帽内,也可以單獨使用,露在外面。

襆頭

  襆頭,又稱袱頭,始創於後周武帝,後周以三尺皂絹(皂即黑色)向頭後襆發,故稱爲襆頭。唐開元以羅制之,至中後唐始用漆紗裹之。其形式有圓頂、方頂之分,有軟裹,硬裹之别。

  軟裹襆頭主要用羅,絹,外型不定,將巾的兩腳系結在頭上,另兩腳則結於腦後,使之並攏下垂,也可屈盤反搭,行動時兩腳飄飄,極符文人才子對翩翩氣度的追求。

  硬裹襆頭: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額前使巾襯起,名爲”軍容頭”,再用紗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後來改用藤草或鐵絲織成内型,外糊絹或羅,塗以黑漆,將其兩腳平伸,亦稱硬腳襆頭,其外型穩固平整又雅觀,至宋代襆頭已成爲主要的頭飾,自天子至王公、列臣及庶民皆可同戴,其形式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顺風五種,以後的官帽亦由此逐漸發展而成。

  平式襆頭:軟裹巾,頂上的巾子較低而平,亦稱‘平頭小樣”,爲一般士庶官宦燕居時戴用。
各類襆頭圖
各類襆頭圖

  結式襆頭:軟裹巾,在襆頭之上加一巾子,將其兩腳系結在頭前,呈同心結狀,將另兩腳反結在腦後,爲將尉、壯士所好用。

  軟腳襆頭:在襆頭之下襯以”巾子”,或”木圍頭”使襆巾的外型乎整固定,襆巾的兩腳加厚並塗漆,成爲軟腳,使其乎展下垂,行動時則飄動爾雅,爲文官與學士所好用。

  女巾襆頭:盛行於唐代,女子好扮男裝,戴女巾襆頭,其形制較小,巾頂加高,用漆紗爲之,兩腳較長,反結於腦後,並使其自然垂下,並在襆巾上簪花或綴玉勝等裝飾。

  圓頂直腳襆頭:硬裹襆頭,用”木圍頭”襯在額前,再用襆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紗,塗漆而成,其兩直腳用鐵絲織成,外罩漆紗,使其向左右平伸,爲朝臣與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曆代皆有采用。

  方頂硬殼襆頭:硬裹。用鐵絲或藤草編成内型的硬殼,再糊絹或羅,並塗於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兩腳用鐵絲制成,並糊漆紗,向兩側乎伸或上翹,宋代官員、帝王常戴用,其兩腳平直而長,左右平伸,長至二尺。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烏紗帽。烏紗帽是明制百官之帽式,名流士紳兼用,隻是在腳展上有所變化。

盔帽類

  盔,是軍事交戰時用來保護頭部的特殊帽冠,殷墟甲骨文中有稱作”胄”的武冠,字形象胄頂有纓飾。《說文》雲:”胄,兜鍪也。”清段玉裁注:”兜鍪,首鎧也。按古謂之胄,漢謂之兜鍪,今謂之盔。”胄非常人所冠,十分沉重,有達二、三公斤者。
  帽本源於冠、巾。帽與冠的區别在於戴法——帽戴法簡便,一般直接覆扣於頭上,不需要像冠一樣專以衡笄固定;帽與巾的區别在於形制——原始的帽一般先做一個特定形狀的模型,再在外表貼覆料,而巾的本義則強調摺叠縛裹。不過到了後來,三者在區分上越來越模糊,幾乎是殊途同歸了。

  笠帽:頂飾有紅纓,初爲輕藤所制,後改爲厚氈,能禦兵刃。爲明末武將、勇士所好。
各類盔帽圖
各類盔帽圖

  帷帽:原屬胡裝,一般用皂紗制成,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據記載帷帽爲晉代所創。

  :秦漢前的戰冠。一般爲銅制,形上尖下圓,如倒置的盎,以禦兵刃,爲保護頭部需襯幘。用帶束結於頸下,胄上多有獸面以作裝飾。

  兜鍪:兜鍪形較方而短,有用鐵片鑄成,也有以厚革制之,在其表綴於鐵片,並有護耳,較胄輕便靈活,便於作戰,爲漢代武將常用。

  胄幘:胄和幘結合的戰冠,曆代甚爲常用,平日戴幘,出征作戰則加上胄,這種胄較商周的青銅胄薄而輕便,頂上常飾有紅纓,有高而圓尖的胄幘,也有圓而似鍋的胄幘,爲秦漢兩代武將、衛士出征時所用。

  鳳翅盔: 這是古代武將最常用的盔式,其形制一般以厚革制,額前有鐵片爲沿,以護額掩耳,其鐵,銅片常飾有飛鳥雙翼迎風的紋飾,故稱風翅盔,有時盔頂也加鐵片爲紋飾,並在盔上裝綴明珠或玉翠,爲唐宋兩代武將常戴,多配穿華麗的明光鎧。此盔在宋代更爲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