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一公:为什么中国学生这么厉害,中国的基础研究却没有领先世界?

 rongma 2017-11-09

大家有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都这样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没有领先于世界?


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国人教育模式太单一,均值很高,方差很小。


演讲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

探究未来世界的需要,很重要


我在河南省的时候生物比较差,数学物理还不错,化学比较一般。


我最骄傲的是数学和物理,选择专业的时候,可以参考,人的兴趣可以培养,我和很多科学家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也是我相信的地方,所以我能坚持下去,我的生物底子很差,为什么选择学生物,1984、85年的时候,确实有老师跟我讲,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


我当时特别激动,当时我在想,化学和生物一结合,生物化学,是不是将来有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计算机、生物工程,当时我没有听说过,都是自己瞎想的。当然现在取了一个名字,都已经产生出来了。


我是相信,我们探究未来世界的需要,对于我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学生物以后,没有给自己理由,拼命地想学好,因为没有打好基础,兴趣不足,造成很多困难。我在清华,在我的生物系同学里是比较差的。


出国的时候,包括到国外,我的生物成绩也是比较差的,为了拿到奖学金,只好去数学物理系选几门课拿满分,我后来到博士三年级、四年级的时候,出了一点感觉,才发觉原来生物这么回事。


当时没有人告诉我生物是一个领域,数学是一个方法。如果知道这个区别的话,我会更快一点,我老想拿数理思维想生物学问题,不完全是这样的,所以我走了不少弯路。


我直到博士四年级以后,才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才坚持下来,一旦有兴趣以后,加上我认为生命科学确实是很伟大、很了不起,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回都回不去了。


-

科学直觉来自积累


通过我的研究,有一些新方法或者手段出现,对于人类比较困难的疾病,产生新的疗法。因为这是生命科学的对话,有的时候自己挺感慨的,生命科学多么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人,不完全了解人体的功能。


我两周之前在清华听哈佛癌症研究中心的一个讲座,讲把人的直肠癌拿出来培养,发现直肠癌里边有一种肠道微生菌,把直肠癌转移到其他部位的癌,拿出来测序,还是有肠道细菌,可以培养出活的细菌来。科学家更加惊讶,把细菌去掉,把直肠癌拿出来一块,到小鼠的皮下培养,很快长大。切出一小块,植入下一个小鼠,再切下来植入下一个小鼠,纯化了四次,第四只小鼠,培养出了细菌,测序发现同样的细菌DNA在里面。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于肠道微生菌和癌症发生的关系没有搞明白,但是这样一个发现,整个医学到微生物学到癌症生物学,都有新的想法,可能出现新的疗法。


我觉得对于自然科学,包括生物也一样,我觉得其他的学科我怀疑也一样,直觉非常重要,但是直觉来源于什么呢?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训练、科学的素养,我认为直觉是出不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有一天去朋友的烤肉晚餐,突然想起来一个理论怎么推演,马上放下烤鸡肉,告诉朋友回家有点事,赶紧把灵感写出来。


这来源于过去知识积累和严谨的思维,这两个不矛盾,不能守株待兔。


很多人会分享科学研究带来的这种喜悦,很难用任何其他的奖励所代替的。


所以我们每次有新突破的时候,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我经常跟同学说,这比中了彩票、中了奖感觉都要好一些,有的时候确实忘记了时间,跟学生们讨论问题,或者看自己的结构的时候,看我做这一行研究的时候。


-

基础研究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


在座可能有媒体,可能也有其他的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尤其是对制药,我在清华总是对我们的清华本科生讲:


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太着急。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给我写信,因为我的亲人得了癌症,或者得了什么病,我一定要去做制药研究,想赶紧去制药公司,其实对我来讲,这也是另外一种急功近利。


前沿最尖端的制药研究实际上完全来自于大学创新、研究所创新,我们的基础研究,就是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研究的发现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这是根本的。


作为一线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自己的独立科学生涯做了20年,我的经验是,如果在生命科学做基础研究,反而更加可以对制药产生更加深远的重大的影响。所以过去20年间,我也从事了对一些跨国大的制药公司进行咨询,指导他们进行制药等等。


其实也是想告诉同学们,基础研究做好了以后,再来制药,再参与医学和制药的研发也好等等,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

中国教育

“均值很高,方差很小”


现在教育模式成绩是巨大的,首先肯定一下。


我相信大家都同意这一点,中国学生经过中学、小学培养以后,竞争力非常强,什么竞争力强,就是考试。


我们如此严谨,如此发达和先进,使得我们的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平均水平非常高,大学毕业的时候平均水平也非常高。


大家有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都这样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没有领先于世界?


非常简单的道理在里面,不是我第一个提出来这个理论、不是我认为这是事实、也不是我相信这一点,就是均值和方差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因为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考试无论是怎么样,我们希望学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所以我们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这反映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当然也有个别掉队的。总体来说均值很高,方差很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也很踌躇、犹豫,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经常对个体好的事情,对整体不好的,人通过细胞凋去再生,整体才能健康。


对于社会来讲,对于一个大群体,对于一个革命来讲,整体和个体存在非常大的矛盾,再往下讲变成哲学一些观点了。


简单一点讲公平和卓越是矛盾两个方面,过分强调公平会损害卓越,但是必须要强调公平。


比如像我,我非常支持高考,高考是让农村孩子、家境贫寒孩子,在山区的孩子,摆脱自己世世代代的出路。


没有高考,就没有现在一匹非常优秀的,无论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社会精英从农村走出来。


-

如果着眼点在挣钱多少,就太狭窄了


之前,有同学问我:


“要为了好找工作而选择专业吗?”


我反问他:


“你们将来学了生物或者学了任何一门科学,会吃不饱肚子,能够缺衣少穿吗?不会吧。”


其实我是很简单的一个答复,我再展开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是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了喝足了,我觉得如果我们最后无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最后我们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工作挣钱多,什么工作能够生活得更富足,这个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我从很小的时候,甚至说到驻马店,我在四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没有肉,没有水果。


我记得很清楚,四年级的时候,不能叫理想,可能叫梦想之一,说长大每天吃一个苹果就够了,当时怎么可以想像长大还有汽车开,每天都可以吃到肉,不可思议。


即使那个时候,当然我们那个年代就是很受鼓舞,觉得科学很伟大,觉得科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让中国富强,确确实实潜移默化地决定想要做一点事情,做科学家,做工程师,这也是一种理想。


其实就是这种动力,让我们这一代人往前走,不知不觉,这个社会变得“现实”,现实到最后大家在比,没有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在中学、小学之前开始比,将来学什么挣钱多。


我对所有选择进入清华生命学院一年级本科生,每年都会给他们讲一次:


你们多少人觉得进了清华以后,学生物以后,将来还会为柴米油盐发愁?如果不会的话,为什么不坚持下去?


很简单,比较简单回答你的问题的话,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被这方面牵着鼻子走,从来不觉得。


在我的价值观里,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把钱和我自己的价值,加上中间一个什么关系,我并不是说不需要钱,也不是说钱是坏东西,但是钱是要拿来做事的,我只要相信我的事情能给社会带来价值,能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