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大的购物车也装不下你的欲望

 卜君心 2017-11-09

“闭嘴!把钱收下!”图/Imgur


文/林秀瑜 张家明

 

无法清空的购物车,就是你秃顶的原因啊。


“双11”将到,你的购物车准备好了吗?想要的东西,都放进购物车了吧?就等11月11日0点的钟声一响,拼上网的网速,拼砍手的手速,拼钱包的厚度……

 

湖北宜昌的刘女士最近陆陆续续把几万元的商品加到了购物车里,正要撸起袖子血战“双11”,突然发现自己账户中的3万元购物基金被转走了!刘女士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报警,结果发现是自己老公干的。


钱包空了可以马上刷信用卡,购物车被删除清空,一年的“积蓄”和未来的“希望”就都没了。

 

原来,李先生无意间看到了老婆的购物车,总金额高达几万元,心如滴血,便自作主张地登录了她的支付宝,把3万块钱转入了自己账户。经民警批评教育后,两人言归于好。也幸亏李先生当时转走的是钱,要是他把老婆购物车里的商品都删除了,这梁子可就不好化解了。

 

购物车,是现代人的一种存在主义;购物车里的商品,就是他们梦想中的未来。一个人可以没有车,但一定会有一辆永远也填不满的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是一种瘾!

 

网上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自从认识了马云,我获得了两大成功:登录成功、付款成功;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购物车。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中的人对物品的占有是“无目的”的,他们的购物欲望是一种“无目的的渴望”。在他描述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还有一个段子形容这种渴望——“Try Jesus!”

什么都想买,什么都想试,什么都想吃,哪怕是耶稣本人!

 

购物车出现以后,等于有了一个工具可以完整地呈现这股浩浩荡荡、漫无目的的欲望。于是,“加入购物车”成了一种瘾,一天24小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往车上加燃料。


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网购和物流,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欲望。


在工作的空隙,逛购物网站是摸鱼的主要方式;睡不着觉的时候,在购物车里辗转,让我们度过了漫漫长夜;上水课、通勤、开会等无聊时间,刷淘宝就是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从食品、服装、家居、手机、相机一直看到电脑设备,样样都无比心动。买不买先别管,先加进购物车吧。即使最后什么都没买,只要把想要的东西加入了购物车,便感到心满意足了。

 

深夜逛购物网站,有时也会遇见很想马上买下来的东西,或者总有一个瞬间,心里像是有蚂蚁在咬,一股压抑不住的剁手冲动就要涌出来,然而理智又在叫着“冷静、冷静”。在犹豫不决中挣扎了许久,精神也困了,正好入眠。


买or不买?你最需要的帮助,是钱。


某一天查看购物车的时候,忽然发现之前添加的宝贝失效了,反倒隐隐地松了一口气,爽快地删去了这个过期产品。令人难过的是,本来咬咬牙就能买下来的心头好,由于一时没下定决心,现在居然断货了,要不然就是涨价了,这种感觉才叫五味杂陈呢。

 

翻来覆去地折腾,购物车删了又加,加了又删,既填不满,也清不掉。不过购物车倒是暂时地缓解了你“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够丰厚的收入之间的矛盾”,毕竟只要加入购物车就可以制造满足物欲的幻觉,一分钱没花。


不买,就错过了一个亿

 

“双11”到来前,困难群众们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月,购物车上满满当当,就差钱了。

 

为了省一点、再省一点,我们整天忙着领券、拼单、凑满减、货比三家,数学稍有不好都拼不过别人;看准东西了,抢预售,付定金,争分夺秒怕错过;原本11点睡觉的人,为了抢零点的预售而熬夜等候,还特意开了小额免密支付,守点开抢;第二天一早起来刷购物网站,发现错过了另一波预售,顿觉亏大发了!

 

“感觉错过了一个亿”,我们在微信群抢红包时说的这句玩笑话,恰好说明了消费社会的一大特点——正是“不消费就会落伍,不消费就会衰退”的神话,驱动着消费主义不断膨胀,而这种膨胀又进一步刺激了“感觉错过了一个亿”的幻觉。


“因为当我购物时,世界就变得更好。”不也是你的幻觉吗?

 

那么,买多少才够?消费者关心的压根不是“够不够”,而是“买不买”。消费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1990年代中期,路虎漫游车在美国主要的杂志上整版整版地买广告位,向消费者们恳求道:“买一些东西吧,当然我们希望你们买——漫游车;但是如果不可能的话,就买一个微波炉,一只哈巴狗,一张剧票,一个滚脚桶。总之,买一些东西。”

 

现在听起来,这句话已经不是某个品牌对我们的营销,它切切实实地就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啊!

 

时下有一句话叫作“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反过来说,消费升级就是“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要买什么”,而消费主义就是“别管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先买了吧”。


无数的表情包都在调侃“买买买”,也在刺激“买买买”。

 

就算买不起那些动不动上万元、几万元的单品,但家居用品、零食饮料之类,总可以趁“双11”囤一些吧?于是,女孩们买了整整一年的姨妈巾,主妇们买了几大箱子洗衣液,吃货们把生鲜、干果、肉脯、饼干等美食塞满了购物车,就连不知道要买什么的人,也在想方设法找出要买的东西,到处求购物车截图。

 

很快,购物车尚未清空,银行卡、余额宝的血槽就已经空了。省下来“鸡碎”那么多的钱,都不够用来弥补你日熬夜熬造成的发量损失,半个月后收到货,没准还要再给一次退货邮费。



越消费越富有, 越花钱越中产?

 

在“双11”的强势挤兑下,“光棍节”的存在感已经越来越低。正如网友@摸鱼小熊猫的诙谐吐槽:“双11好像没有一家飞机杯在打折,搞什么鬼?”原本为单身狗们设立的节日,已经忘记了它的初心。

 

光棍节变成了消费盛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几年兴起的“双十二”“618”,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节日促销,都不过是“双11”的延伸罢了。在这之前,尽管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30多年,但消费与欲望的关系从未表现得如此赤裸。购物节与单身节勾兑在一起后,购物光明正大地成为了情感的替代品或解决方案。

 

单身节?买买买。情人节?买买买。恋爱了?买买买。分手了?买买买。人不再是一种情感动物,而是一种经济动物。


单身狗节变成了购物节。

 

不过,就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所有关于购物节、促销活动、消费升级的话语,都会把消费者塑造出一个“普通的人”,进而把消费活动描绘成一场“人文解放运动”;但是,沉浸在购物狂欢中的消费者,将不再是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他们是“一种生产力”,是购物网站交易额统计表上的一个数字,是一个个为未来的消费增长提供大数据的“样本”。

 

购物车与其说是一个欲望的无底洞,不如说是消费时代给我们新增的人生债务——在你看来,每点击一次“加入购物车”都是还债,但是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中,每次收藏、加入购物车、购买、支付、还款,都是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的动力。所以,假如你的信用卡总是及时还款,银行很快就会为你提供更高的信用额度,哪怕你信用一般,花呗和白条每到“双11”也会给你增加临时额度。


在消费社会,不消费仿佛成了一个“loser”。

 

时代不同了,消费社会的穷人是一种“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所以摆脱贫穷的方式既不是赚钱,也不是通过社会改革来消除不平等,而是参与消费、不断消费,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消费者”。月入10000左右即被称为“新中产”,无非是因为,这个收入阶层的人就是消费的主力军。

 

任谁都看得出,越消费越富有,不消费就是穷人,是多么荒谬的事。可摆脱这种陷阱的唯一办法,也只有不迷信消费。在席卷万众的购物节里,尚能保持一点“理性消费”的清醒,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