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充电说拜拜!“无电池手机”真的来了【社区早报】

 昵称49074719 2017-11-09

●“一天一充”成生活新常态

    如今以来说,人们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手机,除了最为基本的功能打电话、发短信之外,手机更是一个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终端:汇集上网、社交、娱乐、支付、工作等等,可说是无所不能。网上有句调侃的话:出门可以不带钱,不带钥匙,但是不能不带手机!而人们这些年天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竟然是:每天给手机充电!



    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屏幕尺寸当然也是愈做愈大,但是,续航时间却是越来越短了,一天一充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按时按点,一些手机重度使用的朋友,一天两充,甚至边充边玩成为了新日常。



    手机的性能相较于十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飞跃,唯独电池技术还是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手机电池已经成为了制约手机性能发挥的瓶颈。鉴于手机电池技术的艰难,有人脑洞大开的设想:那何不干脆取消掉电池呢?

●“无电池手机”震撼来袭

    这不,华盛顿大学的几个工程师成功发明了一款没有电池的手机,所有电量都来源于环境中的无线电波和光线,号称世界上首款“无电池手机”!乍一听到消息,笔者着实也为之惊喜万分,但是,当看到原型机的时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因为这货竟然连屏幕也没有,这升级还真是大刀阔斧啊!它活生生就是一块电路板子嘛!



    目前,这个“无电池手机”还没有显示屏,看上去倒更像是一个电路板,但是,敲黑板,划重点,这款原型机已经具备了手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电话功能,包括传送语音和资料,它还可以使用Skype来接听来电、拨出电话,甚至还有来电等待功能。

●工作原理大揭秘

    那它没有电池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其实,研究团队是利用的声波震动,即人们讲电话或听电话所造成的手机麦克风或听筒的微小振动,连接手机麦克风或听筒的天线将这些微小振动转换成蜂巢式基地台发射的标准无线电讯号,通过这种方式几乎不会耗电。



    另外,研究团队还设计了无线电能量转换器和光电二极体,可以把环境中的无线电信号和光线转化为电能,为“无电池手机”的正常运行提供电量,被动转化+主动供电相结合,从而达到了无电池的终极目标!

    虽然原型机与我们所想象的相去甚远,但是这种敢于尝试的态度和胆量还是值得点赞的!虽然这项技术还够完善、不够成熟,但是今后随着研究团队的更深入的进行研发设计,相信不久的将来,无电池手机一定会普及开来,届时,再也不为手机没电而烦恼了!

●引申:手机无线充电技术

    不少善于发散思维的朋友可能会说:“无电池手机”所采用的技术有点类似于无线充电嘛。说到无线充电技术就不得不提到苹果手机,发布的三款新机采用玻璃后壳,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无线充电功能。



    比起“无电池手机”这样的概念型产品,无线充电技术还是更值得推广和普及的,起码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和商用。但是笔者对其仍然持保守态度,原因是:无线充电和常规线充相比,唯一省去的似乎就是插拔充电线的动作,就现阶段而言,无线充电的效率相较于线充(尤其是快充),在效率和速度方面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仅为了减少插拔充电线而减少充电速度,就现阶段而言,在笔者看来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手机充电注意事项

    其实,说起来电池才是手机内部最不安全的部件,外部的高温、高压、进水、短路等等诸多外界因素都有可能让这个家伙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务必养成良好的手机电池使用习惯。手机充电可不是把电源线插上这么简单,有不少注意事项也是需要多加留意的,接下来,笔者为大家总结一下手机充电的几点注意事项。



1、充电时间不宜太长

    电池充满的时间一般在1~2个小时左右,电池充满后如果不及时拔掉插头,会让手机一直维持着满电的状态,这样会加快电池的损耗速度,让手机续航越来越短,所以手机充满电后尽快拔下电源线和充电器。

2、不要等电池耗尽再充电

    买手机的时候,没经验的导购员会告知你前几次手机要“深充深放”,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锂电池过度放电会使得电池内部的电压比极低,有可能导致无法开机和正常充电,严重甚至会导致损坏,所以当手机提示电量低的时候就该赶紧为它充电了,不要等到它电池耗尽自动关机。

3、尽量不要边充边玩

    不少人喜欢边充电边玩手机,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不好的。手机充电会发热,如果这个时候再玩大型游戏,热量就会急剧增加,令手机处于高温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手机电池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尽量不去使用手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