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上语文第四单元重点字词和课文分析

 家有学子 2017-11-09

期中考完试,就又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豆姐整理了七上第四单元的重点字词和文本详细内容的分析,在看答案之前,记得一定要先自己熟读课文,有自己的理解,看好你哟~

《纪念白求恩》

一、重点字词

冀(jì):

(1)希望:~求(希望得到)。~幸。~望。~希。

(2)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3)姓。

派遣(pài qiǎn):

(1)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殉职(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动机(dòng jī):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xiá ài):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极端(jí duān):形容词、名词。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

热忱(rè chén):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

冷清(lěng qīng):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chún cuì):指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pèi fú):钦佩;信服。是由于对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而产生的主观情感。

高明(gāo míng):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bǐ bó):

(1)指轻视;看不起;

(2)浅略微薄(多用谦辞)。

(3)轻视;厌弃。

(4)指相貌猥琐,不厚重。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出路(chū lù):

(1)关闭的地方或空间向外的通道 
(2)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3)商品的销路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贬义)

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贬义)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贬义)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jiàn yì sī qiān):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


二、文学常识 
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 
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牵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课文结构分析

1.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参照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 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 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 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自然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章。


2. 提问: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四、课文细读分析
1.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 :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 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 国际主义精神。


2.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峰队的一员;年岁虽大,壮心不已;肩负重 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 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 


3.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的,文中为什么并列提出? 
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 


4.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 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 主义战士。 


5.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分三层写:第一层(从开头到“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这 种精神。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勺,从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 神。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6.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相比较。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毫不利己;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专门利人。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担子挑轻的,光替自己打算,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从对工作、对人民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7.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 二部分中两个'二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 


8.白求思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白求思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 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9.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10.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思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1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1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13.向白求思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 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榜席,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五、写作特点分析 
《纪念白求恩》这篇著名的文章,正像它的题目所表示的,是一篇纪念文。一般的纪念文往往包含叙事、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这篇纪念文也是这样。但是这篇文章里叙事和抒情的成分占的比重小,而说理的成分占的比重大。这是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决定的。 


1.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本文夹叙夹议,激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 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 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 学习。“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2.对比鲜明。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 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 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的生动写实。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 、身受到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一句中, “凡亲身...的工作的”是“军民”的定语,为了突出这一定语,把它们的位置后移了。 “无不为之感动”,这一双重否定句式加强了语气。

结尾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 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 “纪念”的重要意义,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4.作者在语言上还用设问句,双重否定和排比句。
(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 


《植树的牧羊人》

一、重点字词

栋(dòng):

(1)房屋的脊檩,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梁。~宇。画~雕梁。

(2)量词,指房屋:一~房子。

拣(jiǎn):

(1)挑选:挑~。~择。~选。挑肥~瘦。

(2)同“捡”。


戳(chuō):(1)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穿。

(2)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伤。~了手。

(3)竖立,站立:把棍子~住。

(4)图章:~记。盖~子。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啬。

帐篷(zhàng pé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叠式住处。

废墟(fèi xū):城镇、市街或房舍遭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坍塌(tān tā):崩塌。

呼啸(hū xiào):(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滚烫(gǔn tàng):很烫

张扬(zhāng yáng):声张宣扬。

溜达(liū dá):也作蹓跶。闲逛;漫步。


琢磨(zuó  mo):

(1)琢和打磨[玉石] 

(2)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研究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酬劳(chóu láo):(1)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2)酬谢的钱物


硬朗(yìng lǎng):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敢于担当。

水渠(shuǐ qú):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  tǎng):液体流动

光秃秃(guāng  tū  tū):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二、文学常识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文本细读分析

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9.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五、分析艺术特色

1. 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 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 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六、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灼(zhuó):

(1)烧,炙:~热。~伤(烧伤)。焦~。心急如~。

(2)明白透彻:真知~见。

(3)鲜明:~~。~亮。~然。


扒(bā):  

(1)抓住,把着:~车。~墙头儿。

(2)刨开,挖:~坑。~堤。

(3)剥,脱:~皮。~掉伪装。

(4)拔:勿剪勿~。

(5)拨动:~拉。~开草棵。

[ pá ]  1.用耙搂,聚拢:~草。

2.搔,抓:~痒。

3.炖烂,煨烂:~羊肉。


趴(pā):通常指肚子向下卧倒或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

酷热(kù rè):极热。多指天气。

厌倦(yàn juàn):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附和(fù hè):随着别人说或做。


突兀(tū wù):专有名词,指的是猝然;突然。

怦怦(pēng pēng):拟声词,形容心跳的声音。多描写人干了错事后紧张不安的情绪。

嘲笑(cháo xiào):讽刺挖苦别人。

晕眩(yūn xuàn): 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眼睛昏花。


哭泣(kū qì):有声称哭,无声称泣;泛指小声地哭。

呻吟(shēn yín):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恍惚(huǎng 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暮色(mù sè):黄昏时的天色。


安慰(ān wèi):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凌乱(líng luàn):杂乱而无条理。

惊讶(jīng yà):惊异;惊奇。

畏惧(wèi jù):害怕;恐惧。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褒义)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贬义)


二、文章结构梳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参考答案: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文章脉络: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3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3)悟出的生活哲理:

参考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文本细读分析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点拨:开头一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想去爬悬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两个“闷热”,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气候状况,说明这一天给人印象深刻,又是下文爬悬崖纳凉的情节起因。后一个“闷热”起强调作用。


2.文本链接:

(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指什么经验?

是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使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4.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

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个小困难克服之后再克服另一个小困难,最终克服大困难。


5.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我”的心理状态是颤抖、恐惧

词语:心惊肉跳,头晕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


6.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7.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8.你如何看待杰利的行为?

从整个故事来看,杰利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时,是杰利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利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利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9.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作为同学和朋友,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10.本文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点拨:小悬崖:不着眼岩石,不想着距离有多远——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难——一个个小困难克服——取得成功。


《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二、重点内容理解

1. 理解重点词语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2. 理解重点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发布

三、问题探究

1.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2.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3.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