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里米亚战役(上)

 大小熊猫哥 2017-11-09

 

            地中海  黑海  克里米亚

 

海的一般定义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的边缘部分。

但地中海不适合这个定义,地中海是一个所谓的陆间海,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地中海几乎完全被欧亚非三大洲所包围,大约250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只靠着西面一条狭窄的通道——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地中海沿岸国家要通向大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直布罗陀海峡,交通极其不便。于是在1869年,在地中海的东南,埃及开罗东面的苏伊士地峡,开凿了一条通向红海的,比直布罗陀海峡名气更响的运河——苏伊士运河。

红海经由曼德海峡与印度洋相连,由此,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联系,从而也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联系。地中海顿时成了沟通两大洋的海上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地中海北部沿岸国家,自西往东依次是西班牙、法国、摩纳哥、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其海岸线只有10公里光景)、黑山、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等;南部沿岸国家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等。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也可算是东部沿岸国家,但东部沿岸国家中地位最特殊的是土耳其。
  土耳其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其位于西北部位的欧洲部分很小,位于东南地位的亚洲部分占据了整个国土的绝大部分。
  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被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窄水道隔开。这条水道的西面和东面部分是两条举世闻名的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水道的中段略微鼓起来形成了被土耳其领土包围的一个内海,也是一个陆间海——马尔马拉海。这马尔马拉海,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80公里,面积1135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撇开马尔马拉海是被土耳其领土包围的内海这个概念,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整个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实就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一条海峡——土耳其海峡,或者叫黑海海峡。
  达达尼尔海峡连通地中海,这博斯普鲁斯海峡通向哪里呢?
  既然整个水道叫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当然通向黑海!
  两条海峡很狭窄,马尔马拉海小得不起眼,但却是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地中海沿岸国家及克里米亚半岛
 

从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启程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获准于2001111日,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为了得到土耳其政府的同意,除了缴纳10亿美元的保证金,中国应土耳其政府的要求,开放了对土耳其的旅游,每年200万的中国游客,可为土耳其创造200亿美元的外汇。 这么一桩小事,土耳其可以从中获取这么多的好处,这条水道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怎么算也算不过来。 黑海又是一个陆间海。黑海面积有42万多平方公里,与地中海比不过,但比马尔马拉海要大得多。 其实,地中海、马尔马拉海和黑海是一根线上串着的三个葫芦(虽然大小相差很悬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整个地域性的,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认真说起来,黑海后面还有一个葫芦,这个葫芦就是亚速海。克里米亚就是挡在黑海和亚速海中间的,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一个半岛。把黑海和亚速海串起来的线,就是半岛东部的刻赤半岛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西部的塔曼半岛之间的刻赤海峡。

                      克里米亚半岛周边地区图

克里米亚是这个整体中,位于黑海内的一个半岛,作为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克里米亚半岛还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克里米亚的形状极不规则,有说它像一个菱形的,有把它比作一条巨型章鱼的。既然是比方,说它形状像一条鳊鱼也有点像。 鳊鱼的尾鳍就是刻赤半岛,与克拉斯诺达尔之塔曼半岛隔刻赤海峡相望;腹鳍的右侧是雅尔塔,是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地方;腹鳍的左侧是塞瓦斯托波尔,这是克里米亚半岛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和俄罗斯重要的海军基地。 鳊鱼的背鳍勉强地与乌克兰的东南部连在一起,就因为这一点点连接,这块27千平方公里的陆地就成了克里米亚半岛。 这个连接部分,称作彼列科普地峡,因其形状极不规准,其最宽处可达30公里光景,最窄处不到10公里。 半岛还有一个奇妙之处: 地峡的西面是通往黑海的卡尔基尼特湾,这不足为奇。 地峡的东面有一个将乌克兰和半岛隔开的,很浅很浅的海,叫做锡瓦什海。锡瓦什海的西面是彼列科普地峡,东面有一条极其狭长的沙洲——阿拉巴特岬将锡瓦什海与亚述海隔开,只因为在沙洲的北部港口城市格尼奇斯克附近有两条极其狭小的水道,将两处连通,这片浅水滩才勉强有个“海”的称号,但它还是经常被人称为锡瓦什湖。 这片浅水滩的形状更不规准,最宽的地方不过30多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从西北到东南,充其量长度不到200公里。 因为其狭小,整个水域就非常浅,大部分都在0.5米—1米之间,最深的地方也不过3米光景。地域如此狭窄,又十分封闭,水又浅,流动性就极差,于是湖底的烂泥倒淤积得有5米之厚,弄得整个水域到处弥漫着腐败的恶臭。于是锡瓦什海又得了“腐臭之海”、“腐海”、“懒海”(大概是湖水懒得流动的意思吧)这些个雅号。

  图中左上角陆地即彼列科普地峡。Перекоп(彼列科普)和阿尔门扬斯克是地峡上的重要据点。地峡右面狭长又极不规则之水域即锡瓦什海,东面极狭长的陆地即阿拉巴特岬。阿拉巴特岬将锡瓦什海与亚速海隔开。

军事家早有定论:“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仗打到这个份上,大半个乌克兰已被占领,克里米亚半岛近在眼前,理应是唾手可得,希特勒派曼施坦因去摘这个果子。 但克里米亚重要的战略地位起初并没有引起希特勒的兴趣,事实上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也没有要求攻占克里米亚。 然而,在1941715日,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前夕,克里米亚黑海舰队的航空队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就开始了轰炸,一场大火连续烧了18个小时。 普洛耶什蒂油田位于布加勒斯特北面约60公里处,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油田,10公里宽的厂区,并列着12座独立的炼油厂1940年纳粹德国策动罗马尼亚亲德势力发动政变,将炼油厂完整无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重要支柱。来自克里米亚的飞机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轰炸,让希特勒很恼火。 希特勒只好修改计划,把准备向东攻击顿巴斯煤田和高加索的脚步停一停,让南方集团军群分兵去攻占克里米亚。 可是曼施坦因不是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在攻打列宁格勒吗,怎么就到这里来了呢? 原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1集团军的司令舒伯特前不久乘坐它的轻型飞机误降在布雷区,被炸死了。 列宁格勒那边战事正好暂时平息下来,希特勒就把曼施坦因调来当第11集团军司令。917日,曼施坦因到尼古拉耶夫来走马上任,正好轮上进攻克里米亚半岛这档差事。 其实,摆在曼施坦因面前有两桩大事,一件就是进攻克里米亚,还有一件是沿着亚速海的北岸,向罗斯托夫方向,向东追击苏军。但就曼施坦因手头一个第11集团军的力量,要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是不可能的。权衡下来,还是进攻克里米亚更为重要,这不单是因为有上面说到的原因,还有两个好处。 一是德军攻占克里米亚后,可以越过刻赤半岛,进至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西部的塔曼半岛,既可抄罗斯托夫的后路,又可进攻高加索。二是攻占克里米亚并控制了黑海后,黑海南岸的土耳其的态度就会对德国有利。 但曼施坦因也不能把向东追击的德军调回,以倾第11集团军之全力来进攻克里米亚,因为那样的话,被追击的苏军不但不会继续撤逃,反而要反扑回来,后果就严重了。 曼施坦因只是把向东追击的德军停下步伐,就地监视撤退的苏军,而把他们尽可能多的炮兵、工兵以及高射炮兵,调拨给准备进攻克里米亚的第54军。 924日,一切准备就绪,进攻开始。 进攻从哪里开始? 彼列科普地峡——唯一的选择!



                      . 彼列科普地峡的战斗

 

彼列科普地峡东面是懒海,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泥泞的沼泽,靠两条腿根本走不过去,水又浅,舟船也难行。总之,此路不通。 西面,地名说得小一点,是卡尔基尼特湾,说得大一点,就是黑海。德军的陆军不赖,但海军却是短板,根本没法深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里的制海权是属于苏联的。从海上进攻克里米亚也没有可能。 从彼列科普地峡进攻克里米亚是唯一的选择! 苏军也深知这一点,早就在这里深沟坚垒,严阵以待。 这里说深沟坚垒,决不是八股文章,老套儿的说法,在地峡的中部横贯着一条深达15米的壕沟。这条壕沟倒不是为防德军进攻而临时构建的,这是14-18世纪的鞑靼人,为抵御波兰和俄罗斯进攻,在彼列科普地峡挖掘的一道古代工事,史称鞑靼壕沟,简单点,就叫鞑靼壕。这条经营了四五百年的深沟坚垒,现在给苏军坐享其成了。 地峡又狭,壕沟又深,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曼施坦因别无选择,只能闯关! 德军这时接连取得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的大胜,几乎没有败绩,气势还十分嚣张。而新上任的司令,后来被公认为纳粹德军中的二战名将,也非等闲之辈,指挥得当,意志坚定。 苏军的壕沟工事虽然坚固,抵抗虽然顽强,在当时还不足以阻挡德军的进攻步伐。 54军下辖3个师,闯关的是第4673师。 926日德军占领了彼列科普(俄文名Пере-коп),并越过了“鞑靼壕沟”。又经3天苦战,攻克了彼列科普前方(南面)5公里的坚强据点阿尔门扬斯克,苏军后撤至依雄地峡继续抵抗。 这依雄地峡又是什么回事? 就一般的地理概念而言,连接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那个狭窄通道被称为彼列科普地峡。 彼列科普地峡的南面地带有诸多湖泊,有那么三、四个比较大的湖泊大致平行排开,把原本狭窄的地峡分割成几个更狭窄的通道,其宽度只有2公里光景。 不知算不算是一个专门的地理名称,还是因为这里有个地名叫依雄(Ishun)为了方便起见,就即兴取了这个名,反正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称这个地方为依雄地峡,其实就是彼列科普地峡的南面部分。 德军攻克彼列科普地峡(北面部分)已够辛苦,要攻克依雄地峡更不容易。



          依雄地峡的战斗



进攻依雄地峡的德军有所增强,除了原来的第54军,又调来第30军,协同进攻。但是依雄地峡地域狭窄,人多了也不易展开,还是让54军带头进攻,准备撕破突破口后,再投入30军扩大战果。 德军在10月中旬开始向依雄地峡进攻,战至1025日,德军伤亡惨重。一个素质极其优秀的精锐师师长向曼施坦因诉苦说,他的部队已筋疲力尽,实在打不下去了。 曼施坦因深知自己的部队虽然筋疲力尽,但其对手也同样的筋疲力尽,战争的胜负就在于最后一刻的坚持。 这当儿还在战争初期,德军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希特勒在德军士兵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虽然如曼施坦因这些高级将领知道希特勒经常朝令夕改,喜欢瞎指挥,但必要时这块招牌还是可以打出来用一下的。于是曼因斯坦一方面以元首的名义激励士兵,一方面下死命令继续进攻。在恩威齐施之下,德军又爆发了一阵高昂的士气,又一轮猛烈攻势下,终于击溃苏军,于1028日攻占依雄地峡。 刚刚还因为仗打得筋疲力尽而垂头丧气的德军,这一打胜仗又神气了,趁势向南追击苏军残部。至19411116日,追歼暂告结束,除塞瓦斯托波尔外,克里米亚的其余地方均落于德军之手。

 

                           . 塞瓦斯托波尔

 

  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腹鳍的西海岸南端有一个名叫塞瓦斯托波尔的地方,这里的海岸线很曲折,七折八弯形成了好几个海湾,最大的一个海湾叫做谢韦尔纳亚湾(即塞瓦斯托波尔湾)。 这些海湾周围群山环抱,地形隐蔽,风平浪静,港阔水深。 这里地处黑海沿岸,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同属一个类型,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1783年,早已看上这块风水宝地的俄罗斯,把克里米亚半岛弄到手后,很快就把这里建成了一个不冻军港和军事要塞,顺理顺章就成了俄罗斯和之后苏联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和司令部驻地。 撇开军事角度来说,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据说历代沙皇很看上这个地方,喜欢到这里来度假。 不过有点想不明白的是,没听说塞瓦斯托波尔有什么宫殿,倒是离这儿不远的雅尔塔一带有几处有名的宫殿。

里瓦几亚宫,位于雅尔塔西南3公里黑海之滨,1862年始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之夏宫。194524日至11日,三巨头在此会晤,史称雅尔塔会议。

沃龙佐夫宫,位于雅尔塔西南约13公里黑海之滨,建于18281848年,尼古拉一世之权臣沃龙佐夫公爵官邸。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下榻处。

马桑德拉宫,座落在雅尔塔半山腰,先属沃龙佐夫公爵,后属亚历山大三世,前苏联时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休闲地。 好在这些宫殿离塞瓦斯托波尔都不远,兴许沙皇们在视察完黑海舰队后,在塞瓦斯托波尔作短暂停留后,会到这些宫殿来度假。

 



                     里瓦几亚宫,雅尔塔会议在此举行。



                沃龙佐夫宫,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曾在此下榻。



             马桑德拉宫,修造者无缘入住,留给后来的主人享用。

 

说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重要,而塞瓦斯托波尔是重中之重,塞瓦斯托波尔是克里米亚最重的一块筹码。不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就谈不上控制克里米亚。 很自然地,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就成了曼施坦因下一个要达成的目标。 德军攻占依雄地峡后乘胜追击,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但这只是曼施坦因的一厢情愿,塞瓦斯托波尔不是能轻易拿下的。 曼施坦因进攻彼列科普地峡之初,在敖德萨早已打得不可开交。为了切断苏联通过敖德萨从黑海向乌克兰输送兵力和物资的渠道,并方便德军抽出兵力继续推进。8月初,罗军第4集团军向敖德萨发起猛烈进攻。在给予罗军重大杀伤后,因克里米亚局势紧张,保卫敖德萨的滨海集团军和黑海舰队奉命撤至塞瓦斯托波尔,又担纲起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重任(敖德萨保卫战,194185-1016日。)。 塞瓦斯托波尔历来是各国觊觎之地,纷争不断,多年的经营,不但成了一个优良的军港,而且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坚强要塞。环绕着塞瓦斯托波尔有难以胜计的火力点和几十座威力强大的炮台。

 

       .塞瓦斯托波尔的炮台和防御阵地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谢韦尔纳亚湾的南岸。在谢韦尔纳亚湾的北岸地区,从巴拉巴克河的南岸就开始修筑炮台,所有这些炮台都编了号。后来德军领教了这些炮台,就把它们标在地图上,但德军并不知道这些炮台的编号,于是一个个都取了名。 巴拉巴克河距离塞瓦斯托波尔湾的北岸约为5公里至7公里。在巴拉巴克河入海口的南面处有一座30号炮台,德国人称它为高尔基1号炮台。

高尔基1号炮台配备有2个双联装305毫米海防炮炮塔,其射程可达44公里。整个炮台除了炮塔必须露出地面,其余部分诸如炮弹室、发电站和参谋室等,全都设在长130米,宽50米的钢铁掩体中,输送弹药的钢轨也位于地下,而必须露出地面的炮塔,则披着200毫米厚的装甲。

所有其它的炮台,虽然火炮型号各异,火力有所不同,但装甲和掩体都坚固无比。

巴拉巴克河流入黑海的下游这一段的河谷不但本身修建了坚固的混凝土工事,而且还处在高尔基炮台射程的保护之下。

在巴拉巴克河河谷地带后面(即南面),又有一连串坚强的炮台,其中之一,是一个在阻击德军进攻中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有着一个响亮的称号的炮台叫做斯大林炮台,或者是斯大林堡垒。斯大林炮台位于高尔基1号炮台东南约4公里处。

其它被取上名的炮台还有“伏尔加”、“西伯利亚”、“赤卡”“莫洛托夫”、“GPU”等等。这些炮台之间,或者说这些堡垒之间,都有地下工事连通着,组成了第二道防线。

沿着塞瓦斯托波尔湾是第三道防线,这也是由许多炮台所组成的防御区,包括“邓尼兹”、“顿”、“列宁”等炮台,巴尔吞也夫卡(Bartenyevka)要塞化镇市,旧有的北炮台(North Fort)和海岸炮台等。

上面这些要塞构成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北面防线,塞瓦斯托波尔的东面防线依托险峻的地形,炮台虽少了点,防御阵地之坚不亚于北面防线。

塞瓦斯托波尔的东面防线起自英克曼东面的格塔尼,前后由34道防御阵地构成:

1道,自塔塘、北鼻、教堂山、废墟山、卡马里村落,直至巴拉克拉伐湾东北面的巨岩;

2道,自费达基尼高地至鹰巢和卡地柯夫卡村落;

3道是东面防线中最坚强的要塞线,它起自英克曼,经拉塔尼的南面后,沿着查本高地折向西南,最后经风磨山与海岸连成一片;

有这3道防线不算完,位于查本高地后面,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坟地,已改建为坚强炮台的之后还有防御工事;

在风磨山的后面的海岸边还有一座与高尔基1号炮台齐名的高尔基2号炮台,这座炮台的火力可以覆盖前面所有的防线。

   

                          塞瓦斯托波尔北部与东南部防线示意图

 

                  .德军想趁乱捡个便宜

 

德军攻克了依雄地峡后乘胜追击,想一鼓作气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岂料塞瓦斯托波尔不仅守军抵抗顽强,而且防御工事十分强大,黑海边高尔基1号炮台的炮弹甚至可以直接打到德军的前出基地——贝克奇撒莱。

德军这次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只是突击部队打算在行进中趁乱拿下塞瓦斯托波尔,捡个便宜,并没有详尽周密的计划。一旦进攻受阻,只得戛然而止。

但德军这次追击也并非一无所获。

向东占领了刻赤半岛,向南将苏军赶进南面山区,迫使苏军沿海边公路撤逃至塞瓦斯托波尔。

追击过后,曼施坦因将指挥部前移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东北约60公里的辛菲罗波尔。其前锋进至贝克奇撒莱,虽然暂时歇手,依然虎视眈眈;

 

              .德军的新一轮攻势

 

1217日,捱过了令人心焦的冬雨,准备就绪的德军开始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地面炮火和俯冲轰炸机的猛烈轰击过后,德军第30军和第54军南北两路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进攻。

苏军的抵抗虽然顽强,工事虽然坚固,但德军亦准备充分,也有良好的战斗素质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又有飞机大炮的助阵,进攻矛头逐步逼近东北部要塞斯大林炮台,一旦斯大林炮台被德军攻占,德军的炮火就能覆盖整个塞瓦斯托波尔海湾地区,苏军形势十分严峻。

苏军最高统帅部清楚,在当时这样的大环境下,就算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再坚固,守军再顽强,要想靠单纯的防御,塞瓦斯托波尔还是守不住的,必须再想别的办法,苏军最高统帅部想了个类似于围魏救赵的办法。

 

            .苏军在刻赤半岛登陆

 

1226日,苏军渡过刻赤海峡在刻赤半岛东部;30日在刻赤半岛西面的颈部(相当于鱼的尾鳍与鱼体的连接部)的费奥多西亚,接连两次登陆。

第一次登陆还不打紧,登陆苏军随即遭到德军第42军反击,被迫退至刻赤半岛东面尽头的刻赤一带,但顽强的苏军终于保住了这一地区的部分桥头堡,德军未能把苏军赶下海去。

苏军在费奥多西亚的登陆,对德军来说情况就严重了,德军第42军腹背受敌,立即陷入了苏军的包围圈。第42军军长希波尼克不顾曼施坦因的严令,擅自命令42军撤退。

希波尼克的参谋人员曾提醒过他,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但他因担心42军的命运而愿意承担责任。但希波尼克担心42军的命运,却忽略了整个第11集团军的命运,他的举动险些让第11集团军遭到灾难性的后果,也把自己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于1944年被执行枪决。

42军一撤走,苏军趁势重新夺回了刻赤半岛,这就好比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背后悬着一把剑,假如德军继续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这把剑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后面刺过来。曼施坦因不得已只好把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停了下来,回过头来先对付刻赤半岛的苏军。

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第30军被调来,先前撤退的第42军重新被命令进攻苏军。

1941115日,第30军和第42军率先发起反击,后来有一个罗马尼亚山地旅也加入了这次反击。

虽然进行这次反击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人数比面对的苏军要少许多,但德军在曼施坦因的严令下作战很勇猛。118日,德军重新占领费奥多西亚,击毙苏军6000余人,俘虏约10万人。

虽然费奥多西亚又落于德军之手,但苏军并未放弃刻赤半岛。苏军在刻赤半岛仍拥有可观的兵力,并且还能够跨过并不宽的刻赤海峡继续增援。苏军打算利用刻赤半岛作为桥头堡,不仅仅要击溃当面之敌,还要收复整个克里米亚。

说起苏德战争,很多人都会立即联想起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想起克里米亚的人不会很多。

然而,克里米亚的战斗虽然没有上面提到的三处地方的战斗那么惨酷,那么波澜壮阔,但苏德双方投入的兵力总数也有数十万,绝对称得上是战役级的大战。即使作为克里米亚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刻赤半岛的战斗,双方总兵力也在20万以上,也够得上称为刻赤半岛战役。实在是,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发生的战争,动辄就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弄得这场大战竟然还排不上号。

 

               .刻赤半岛战役

 

227日起,到49日,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苏军向德军连续发起多次大规模的进攻。

313日的进攻,苏军出动了8个师和两个装甲旅。

49日的进攻,苏军出动了68个师,160辆坦克。

苏军对这一系列进攻似乎胸有成竹,因为他们知道当面的德军没有坦克。

在进攻列宁格勒时。曼施坦因是装甲军军长,手头有的是坦克。现在调来当第11集团军司令,倒弄得手头没有坦克了。曼施坦因为此事一直在抱怨,恰好在这个当口,一个刚组建的第22装甲师和第28轻型师前来增援。

这第22装甲师虽然是生力军,但缺乏作战经验,一开始所起作用有限。可经过一阵实战后,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苏军知道曼施坦因的软肋是没有装甲部队,不料突然杀出一支装甲生力军,着实大吃一惊。

411日,苏军反击失败,停止进攻。

苏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现在轮到德军进攻了。

德军要进攻最大的困难是兵力不足。

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只留下第54军和一个罗马尼亚师在要塞的北面和东面监视要塞苏军,尽可能地把兵力抽调去进攻刻赤半岛。即便是这样,曼施坦因也只能凑到5个德军步兵师和第22装甲师,以及一些罗马尼亚部队。而他面对的苏军有2个集团军,光步兵就有17个师。

但这点困难没有难倒曼施坦因,战后曼施坦因被西方国家誉为德军三大名将之首不是没来由的,这是一个很会用脑子打仗的人。

当初总以为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但德军从阿登森林一个突破,接着向东一个迂回,就到了它的背后,让这道历时11年,耗费了50亿法郎才修建起来的防线,顷刻间成了一堆钢筋混凝土废物。

制订这个作战计划的正是曼施坦因,这个计划后来就被冠名为曼施坦因计划。

曼施坦因就任为第11集团军司令,虽然官升了,但希特勒一时给不了他多少坦克,这个坦克战专家,一时真有点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现在希特勒终于给了他一个第22装甲师,虽然与先前他指挥的第56装甲军的气派不能相比,但总算是有米下锅了。

刻赤半岛与克里米亚半岛主体连接的地方是一个宽度只有大约15公里的地峡,名叫巴尔巴赫地峡。

苏军丢失了费奥多西亚后,就退守这道地峡。苏军防御的兵力有2/3部署在地峡的北面,在地峡的南面只部署了1/3的兵力。就这一点点细微的差别,被曼施坦因抓住了。

曼施坦因故伎重演,以两个步兵师和新配备的第28轻型师、第22装甲师,从地峡的南面突破,接着向北面一个镰刀式的迂回,切断了地峡北部的苏军的退路。

本来在半岛中部还有一道更为坚固的防线,但在地峡地区损失了大量部队,大大削弱了这条防线的防御力量,使德军在以后的作战变得比较容易。

516日,德军攻占了半岛东北之刻赤,518日刻赤半岛战斗结束。

   

                   刻赤半岛战役示意图

 

德军以5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加上两个罗马尼亚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歼了苏军两个集团军,俘获达17万人,只有极少数的人逃过刻赤海峡,到达对岸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塔曼半岛。

解决了刻赤半岛的后顾之忧后,曼施坦因重新回头,来全力对付塞瓦斯托波尔。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重启

 

前面中断的戏接着唱,依然是第54军在北面进攻,第30军在南面进攻。

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坚固,炮台多,对着苏军的大炮冲锋,光靠步兵不行,德国人调来了尽可能多的炮,准备来一个以炮对炮,以炮制炮。

为第54军配备了各式炮连总计121个,为第30军配备了56个,又各配了2个突击炮营。

所拥有的炮有190毫米的加农炮,305毫米、350毫米、420毫米的榴弹炮和重榴弹炮。

除了这些常规的大炮,还特别调来了三尊巨无霸。

老三和老二分别是420毫米和600毫米臼炮。

什么叫臼炮?

从外形上来说,这种炮的炮身短粗,就像用来舂捣粮食或药材的石臼,就取名臼炮。

从使用的历史来说,这种炮其实是最古老的炮,它出现于13世纪,当时是用来发射石弹的。

怎么到了20世纪,这种古老的炮还被当成利器,被德国人奉为至宝,要专诚调来对付塞瓦斯托波尔?

这就与臼炮的发射特点有关了。正因为它的炮身短,所以它的射角大初速小弹道弧线高射程短,这些特点正好可以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间隔有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

也因其射程短,所以它的弹丸的威力大,用来对付坚固的工事、要塞或坚城正合适。

420毫米的刚玛臼炮不去细说,这里单说600毫米卡尔臼炮。

 

                                   空空道人于20166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