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营销号“洗稿”链条:原创者在为谁做了嫁衣?(2)

 昵称30836886 2017-11-09

内容为王的时代,“洗稿”成营销号“圈粉”的新方式

揭秘营销号“洗稿”链条:原创者在为谁做了嫁衣?

“但抄多了总不是办法呀,连续好几个账号都发同样的内容,是会掉粉的。”

许多营销大号每天都在抄袭,久而久之许多热点内容“泛滥成灾”,也逐渐失去了新意。老K指出如果关注的多个公众号连续几天发的内容都相近,用户就会选择取消关注。所以对于机构来说,这时候就必须在内容上做出改变,让观点更加吸引用户。

“一开始都想着有一定粉丝基础了,也该原创了,但却发现内容创作挺难。”老K举例,不少机构渐渐把部分内容外包了出去,因此在这一条内容的产业链里,又多了一个环节,专门生产创意内容的策划团队。

许多“内容团队”成员都很是年轻,他们脑洞无限,鬼马精灵,曾经在“标题”创意上可圈可点,还能偶尔创造些互联网热点“话题”引人瞩目。

“所以团队负责产出有影响力的内容,我们(机构)负责拉推广生意,双方之间从最早的按篇付费到最后实现推广分成。”老K表示,由于分工明确,双方专注的都是各自擅长的领域,所以合作起来相得益彰。

而作为“内容团队”来说,他们并不只是服务单一的营销机构产出内容,有时候对接的是多家机构,甚至还接广告公司创意文案的活,所以在精力的投入上也有一定的瓶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生产之后,团队往往会发现,创意枯竭了,标题党的套路不好使了,对热点的反应也不够灵敏了。

为了“交货”,内容团队不得不看看别人写的东西,曰:“借鉴”。

“热门话题都抄烂了,所以没有‘看’的价值,所以都是找一些富有原创观点的自媒体下手。”曾经从事内容写手工作的Jean告诉懂懂笔记,有时候领导为了应付量,所以对于内容的要求是快,无奈之下只能看看别人一些好的文章和观点,然后自己拼凑或者改写。“有时候为了省事,就把别人的文章扒下来后调换语序,扩写或者缩写”。

Jean表示,“内容团队”创作就是以内容为卖点,如果“交货”的内容与网上抄的一模一样,所谓的“专业性”就会荡然无存,所以他们产出的内容,尤其是文字内容,都是“借鉴”与“改编”。

“这样的文章通过平台‘查重’(查重复内容的系统)是查不出来的,因为重合的只有小部分词语。”为了加强对“洗稿”的理解,他还特地举了一些例子。

比如原文“婚后的男性,应该让女方更加自由,一定的私人空间会让女方付出更多的爱。”到了写手们的手里就会变成:“懂得婚姻的男人想让老婆更爱你,首先要让她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

乍一看,两句文字的观点虽然相同,但语序完全不同,真要说是“抄袭”就很牵强。“但是如果两篇文章所有的语句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是不是就很有问题?”Jean强调,因为观点相同意思一样,但语言表述变了一种方式,就算是原作者也不能十分肯定这就是拿自己文章改编而来的,这种技术手段就很高明。

但作为营销机构来说,他们也不是傻子。

“后来发现内容团队提供的内容有问题,所以我们也提出了质疑,毕竟花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出原创内容,这种改头换脸的文章学过语文的人都能做到。”老K告诉懂懂,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双方分道扬镳。这一两年来,营销机构也开始雇佣专人来“洗稿”。

而一些“内容团队”因为前端渠道都把控在营销机构的手里,为了改变经营现状,也开始收购或者“养”起了营销号,所以整体的模式上越来越接近营销机构,甚至毫无差别。

“去年初,有不少有一定实力的内容团队同时开始养号和接营销的活,让(移动端)营销市场变得乱七八糟。”老K表示,自从营销机构学会了“洗稿”,内容团队学会了“养号”,很多平台上做原创的号几乎都被“洗”了个遍,没被“洗”的,只能说影响力还不够。

从抄袭到“洗稿”,其实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还是对于版权内容的侵犯。无论是营销机构还是内容团队,在利益的驱使下都沦为“洗稿”机构。

有些稍微精致的原创内容,被营销大号只要稍加拼凑和改编,就能成为影响一方的毒鸡汤或者爆款行业分析,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金矿”,更让他们看到了粉丝所能带来的财富价值。

至于内容,就继续在原创作者身上拿吧。对于营销号来说,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维权难,界定难,营销号疯狂“淘金”

揭秘营销号“洗稿”链条:原创者在为谁做了嫁衣?

“为了吸粉,所以我们也会‘投稿’,让更多用户能够通过内容找到我们,但与此同时也有了一些麻烦。”老K告诉懂懂,如果单纯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洗稿”,那么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抄袭”都投诉无门,那么“洗稿”更难以分辨侵权的责任归属。

但作为营销号来说,粉丝越多推广费用越高,账号也越值钱。在固有粉丝裂变遇到瓶颈时,机构们往往就会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而其中的“外引”指的就是从其他形式的平台上获取新的用户,关注机构的营销平台。

“许多好的内容,能够引起网友共鸣的内容,就会改编一下,换一下表达,然后以机构自己的名义,向一些内容平台投稿,以获取关注。”

老K表示,当用户根据搜索的内容进入到内容页面时,如果产生共鸣,部分会搜寻上传者的其他“精彩”内容,而作为机构仅需要在搜索引擎上将名称SEO优化并指向自己的平台即可,更有一些有推广需求的商家会找上门寻求营销合作,“有一些很热门的观点文,能够吸引好几家厂商联系推广植入的业务。”

粉丝和厂商都能简单的找到机构,那么被“洗稿”的文章作者也能,老K表示,许多原作者看到文章和自己的内容观点相类似,所以就找到营销机构进行交涉。

“有时候一天有好几个作者维权,而老板的思维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所以一般都是花几百块钱打发就算了。”老K觉得,有大部分原创文章的作者苦于维权成本高,而且经过改头换面之后的文章也很难界定是否“抄袭”,最终也被这几百块钱“辛苦费”打发了。

但随着“维权”的原创作者越来越多,如果总是出“辛苦费”,那么营销机构也会觉得不太划算,有时候每天就要给出去几千上万,而且公司内部还滋生了许多“李鬼”假冒原作者诈骗“辛苦费”的。

“因为‘查重’根本确定不了抄袭,观点我也可以说巧合,所以这就是一笔糊涂账。”老K说,后期有许多作者维权,他们的做法是不予理睬或者直接拉黑,对于那些不肯善罢甘休的作者甚至采取威胁的姿态让他们“好自为之”。

由于洗稿的“犯罪成本”低,因此“洗稿”大军才得以大行其道,越“洗”越狂。

“我找了好几家,不是不理我,就是回复我‘哦’,甚至态度差的直接丢出来一句你想怎么样?”露露对于自己被“洗”过的稿子耿耿于怀,但在尝试维权之后,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抄袭一看便知,但偷梁换柱真的很难扯清楚,所以只能吃哑巴亏。”

“我前老板通过这个方式养了许多大号,一年时间里在市区就买了好几套房子,现在仅推广收入一个月就有百来万流水。”老K说,选择离开公司并非良心发现,而是“分赃不均”,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

很多平台近一两年来都在加强“版权保护”,但是侵权界定难,维权成本高,让许多原创媒体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成果被“洗稿”、被剽窃却无能为力。

面对“洗稿”,除了自媒体原创作者要“发声”之外,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维权,对有内容侵权行为的机构或者个人采取“怒怼”,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洗稿”现象的发生。自己不争,难道要指望别人为你去争?

聊到最后,老K打趣地说,除了法律手段之外,应该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洗稿”的行为:“当然你们这篇内容出来后,估计不会被洗,嘿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