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惠生先生《文艺学批评实践》简评

 广东黄汉光 2017-11-09

郑惠生先生《文艺学批评实践》简评

——一部奇特且有教益的学术专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了郑惠生先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这是一本颇为奇特的书,也是一项颇为奇特的“批评实验”。

联想MIIX 520新品上市
广告
图片

其奇特之处在于,作者批评实践的对象,与一般的文艺批评的对象明显不同,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在刻意与传统的文艺批评的对象保持距离。一般的文艺批评对象,是作家、作品抑或文艺思潮等,而郑惠生先生著作的聚焦点,却是作家、作品、文艺思潮以外的方方面面——尽管也与文艺学相关。具体而言,《文艺学批评实践》的第一章“文艺批评的批评”,第二章“文艺理论的批评”,第三章“文学史的批评”,都可算作是“广义上的文艺批评”的批评,这跟贯常的文艺批评的对象隔着一层;第四章“文艺学课题、标准和期刊的批评”,第五章“文艺学学术事件的批评”当是对文艺批评的条件、环境的批评,这跟我们理解的文艺批评的对象隔着二层;而第六章“高校文艺学的批评”,则跟传统的文艺批评的对象隔得更远些。

掩卷沉思,一个强烈的感觉是:《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文艺学学科的“巡视”——对文艺批评的巡视,对文艺批评环境、条件的巡视,对文艺学学科从业人员素质及其培养的巡视,一言以蔽之,是对当下文艺学生态的一种巡视。

郑惠生先生曾说《文艺学批评实践》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一个理论构建的问题,正在做。他用二、三十年的时间来打造一个全新的学科,整治和维护文艺学领域的学术生态,我高度钦佩并赞赏他的学术胆识和努力,并有理由地期待着。

这里要谈的,主要是《文艺学批评实践》对于学生和年轻教师、学者的价值。

第一,了解、学习驳论的写法。目前,市面上属于驳论式的文艺学专著似乎还没有,而《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从头到尾都包含着驳论。从写法上讲,这部著作大致有一驳到底的(如《错谬百出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对黄浩教授的学术批评》)、边立边驳的(如《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兼与王确先生商榷》)、总立总驳的(如《“现代中国美学经典”<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兼与张旭曙、谢勇先生商榷》)三种。这三种写法虽有所不同,但占据丰富的资料是其基础,严密推理是其关键,尊重对手是其原则,遵循学术规范是其灵魂。读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和学到怎样进行批评才能让人信服,给人启发。

第二,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真正的学术之道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该书后面列出了主要参考的书目,这些书多为名著、译著,从文艺学、美学、哲学到文化学,从科学学到高等教育学,共计356条。像这样的范围和数量,目前在国内图书界并不多见。这一方面说明批评的洞察力和说服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批评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阅读提供了方便。

第三,看到学术工作者的收获和付出。该书最有意思也是最易于理解的部分是第六章的“文艺理论教学科研的反思与批评”一节。这一章节约有35000字,内容是作者对自己早期(1985年至2002年)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科研工作的追忆与思考,特点是夹叙夹议,既充满理想和激情,又在某些段落中表现出困惑甚至是伤感。这种很接地气的教学科研实录,对于刚入此道的年轻人来说,无疑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总之,该学术专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而郑惠生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一个范例。

作者简介:易崇辉(1962- ),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在汕头大学文学院任教,原《华文文学》主编。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