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在北方的寒风里瑟瑟发抖 我在伊朗的风塔里惬意乘凉

 汐钰文艺范 2017-11-10

作者:陈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导语:

这可不是一篇收了旅游网站钱的软文。(我们是那种会接广告的公众号吗?)只不过是在瑟瑟发抖的寒风里,忍不住回忆起伊朗的炎炎夏日罢了。


即使去问没有到过伊朗,但约略知道伊朗地理位置的人:你印象里伊朗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大多数人也许都会根据脑海中所出现漫漫黄沙的景象,认为这里很可能和西游记里火焰山的面貌差不多。


这个答案对,也不对。对于伊朗绝大多数地区的夏季而言,最晴朗的日子是每个星期四,而其它晴朗的日子分别是星期五、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六、星期天和星期一。如此一来,到里海沿岸城市拉什特去看雨,竟然成了伊朗人夏季旅游的重要目标(通常外国人表示不屑一顾)。


暴雨过后的设拉子郊外,高山平湖。(图片来源于网络,出处见水印)

到了冬天,伊朗西南部地区则呈现出明显的地中海式气候,又以位于伊朗高原西南边缘的法尔斯省为最(波斯波利斯遗址就位于法尔斯首府设拉子附近),时常一言不合就下猫狗。翻过大体南北走向的扎格罗斯山脉,另一面的亚兹德等城市则常年干燥少雨。这一点或许可供有意到伊朗过圣诞的朋友们参考。


不过不管怎样,夏天的伊朗城市每天白天气温达40度以上基本是没悬念的。尽管这是干热,不太会搞得汗流浃背(在马什哈德干燥无风的气候下,男子能很多天都不需要换衣服,可以省一大笔置装费)。天热人就缺乏食欲,干什么事情都有气无力,这个道理想必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了继续搞经济建设或者总得做点什么,找好地方避避暑是绝对有意义的。

 

既然是干热,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躲到阴凉地,爱干嘛干嘛去。桥洞就是个好去处,既凉快,风又嗖嗖的,是很经济适用的选择。


伊斯法罕某座桥下纳凉的人们(基本都是男士)

第二种人们容易想到的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挖地窖。


当年上海知青到新疆下乡时,很多就住着地窝子,虽然简陋,客观上也有冬暖夏凉的效果(显然还不够理想),进阶版就是大家熟悉的窑洞。再简单的地方如果配上wifi和电源,恐怕也能吸引大批青年流连忘返。


尽管以上设施都没有在伊朗地洞里出现,不过每座城市里的地洞陈设,往往还算清幽。这些地洞常与地下的坎儿井或蓄水池相结合,最下方是缓缓流过的清凉的井水,中间一层供人休憩,上方是嵌有玻璃的凸起圆顶,用于采光。有时从最下方坎儿井到地窖顶部之间,会筑有多层平台,从上到下每层温度逐渐下降。

设拉子萨迪墓花园里的一处地窖

亚兹德水博物馆里的一处地窖,可以从上面吊下果篮供下层人士享用

亚兹德水博物馆内悬挂的地窖示意图,左边显示了从地表到最下方每一层的温度

第三种方法则相当巧妙,就是建设风塔(badgir,即“捕风器”),伊朗人会自豪地向游客展示他们这种古代空调。字面意思看,它可以捕捉一定高度上即使很轻微的风,然后传导到下面房间中。燥热的亚兹德是参观风塔最好的地方。登上屋顶可以看到城里到处矗立着或高或低的风塔。



风塔主要运用两种原理来实现功能,其一是上段所说的直接从空气中捕捉风。这主要体现为风塔的两种建筑形式,第一种是一座大厅的周围建有好几座风塔,这样从其中一座风塔引入的风就经过下方大厅后,再从相反方向的风塔将废气排出。


另一种是房间后面单座垒得很高的风塔,亚兹德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拥有伊朗最高的一座风塔,高33米。风塔上方的开口可以只有一个方向(Ardakani,字面意思多在阿尔达坎分布),两个方向(Kermani,多在克尔曼),四个方向(Yazdi)甚至八个方向(数量较少约占2%)。风可以从一个方向的开口进入,同时废气从相对方向的开口流出。这种风塔实际上和风扇差不多,吹的不是冷风,但在阴凉的房间里有新鲜空气不断流入,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曾亲身体验)。




亚兹德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内的风塔,现在的风塔是在20世纪60年代重建的,下图是其休息室内漂亮的穹顶

另一种运用的原理中风塔起到排出热气的作用,这需要借助地下的坎儿井一起实现。坎儿井在室外开有通风竖井,并与设有风塔的房间也连通。白天经过太阳照射,房间内热气上升从风塔排出,造成房间内与室外的气压差,使得坎儿井内经地下水冷却的空气进入室内。

风塔所用原理示意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风塔顶端的开口往往可看到具有浓郁波斯特色的装饰,朋友们如到伊朗可以留意下。


风塔开口装饰式样(P.S. Ghaemmaghami & M. Mahmoudi, 2005)

据说风塔在伊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千纪,有日本人在伊朗东北部的Tappeh chackmaq遗址发现了带有原始风塔的建筑,我没有具体查证,如果是真的话就是说这项日用技术在伊朗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

 

规模较大的风塔是为人们集会的场所准备的,在亚兹德Amir Chakhmaq广场北侧有一座拥有5座风塔的大型蓄水池,其内部是著名的Saheb A Zaman俱乐部,在那里我们观赏了伊朗传统的运动Zurkhaneh,感觉非常不错。

 

看着这样的风塔,再想想北京的冬天,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我为“科”狂| 科学大院征文启事  

2、降噪耳机会损害听力?明明是保护吧

3、袁隆平院士新成果发布 再也不用担心大米镉含量超标了

4、听说昼夜节律都得诺贝尔奖了,你还在为了工作而通宵! 

5、两年后即获诺奖!虽然快,但引力波探测众望所归

6、化学奖又双叒颁给了非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可以,这很诺贝尔

7、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望远镜找到新脉冲星!FAST首秀实力不俗

8、狂犬病与“绳”,人命关天!

9、全世界望远镜共同见证双中子星合并 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10、北斗三号都要发射了,关于二号的谣言还在传! 





科学大院

ID:kexuedayuan

从此,爱上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