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鼓儿哼

 刘沟村图书馆 2017-11-10
  □王灿

  正月里菠菜遍地青,

  二月里发出羊角葱,

  三月里蒜苗往上长,

  四月里莴苣一扑棱,

  五月里黄瓜大街卖,

  六月里瓠子弯成弓,

  ……

  ——家乡鼓儿哼

  小时候常听“书先儿”大伯王方臣唱鼓儿哼。鼓儿哼又称鼓儿词,学名南阳大鼓,因其起腔及落腔都是用鼻音哼出来的,所以叫“鼓儿哼”,它和评书、坠子、三弦一起,被人们称作“说书”。因为和书有关系,人们就称呼说书人为“先儿”,庄稼人把他们和教书先生并列,那可是绝对的褒义!

  书先儿大伯是位民间艺人,虽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唱演版本是由其师傅口耳相传的,但他记忆力极强,悟性特好,有演唱绝活,一人一台戏,一口唱尽天下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生旦净末丑、唱谁扮谁像谁。是方圆十里八堡艺人堆里有名的“大腕”书先儿。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谁家办喜事“写”台说书戏,花钱不多,事儿办得挺热闹,在村里老少爷们儿中也很体面。书先儿大伯常被“写书人”请走说书。下午晚上,一天两场,少则五七天,多则月儿四十。村东头河边有块一亩见方的柿树林,树林南边有两棵三人合抱的老柿树,树下有个大石条,儿伴们玩耍时就是游戏场;放电影时就是电影场;说鼓儿哼时就是说场;平时这儿就是饭场,每天吃饭时不管家住多远,都喜欢拿着粗瓷大碗、端上馍筐,蹲在柿树下或蹲坐在大石条上边吃饭边闲谈海侃抬杠子,每次都跟开会似的,温馨热闹。

  日薄西山,夜幕四合,明月升空。书先儿大伯就在柿树下支起牛皮小平鼓,左手打钢板,右手用木槌敲小鼓伴奏,便提起劳作一天的庄稼人的心劲儿。一场别样的演唱伴随着人们的欢笑声拉开了序曲:“说天亲,天也不算亲,日月如梭催人老,带走世上多少人。说地亲,地也不算亲,争名夺利多少载,观罢新坟看旧坟……”

  演唱开始前,为了营造气氛先用坠子弦拉四十八板,再唱“书帽”,最后才说大本头(连台长篇)。回想起来,说书中间加上的小书帽(小段子)也颇逗趣引人,那些书帽,像《十八扯》、《大实话》等演绎的多是些荒诞不经的小故事,其言语俏皮、幽默滑稽程度不次于小品,往往逗得人们哄堂大笑,拍案叫绝。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四十八板也拉了啦,小书帽也唱罢啦,听我破喉咙哑嗓子,咬字不清,道字不明,慢慢道来!回文单表哪一个,想听忠的《刘罗锅》,想听奸的《斩国太》,想听文的《包公案》,想听武的《杨家将》,半文半武《双掉印》,苦辣酸甜《老红灯》……”书先儿大伯说得多的是侠义故事,像《七侠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等。偶尔也说现代曲目,像《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鼓声咚咚,浑厚恢弘,钢板叮叮,清脆明亮,紧一阵儿,缓一阵儿,停一阵儿;说一阵儿,唱一阵儿,时而铿锵,时而舒缓。其中免不了手舞足蹈,表情大起大落……

  说唱大本头,书先儿大伯活用“条子、赞子”,添油加醋任意纵横开阖,时不时按下伏笔,“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唱到关键时刻,听者兴趣十足时,常歇鼓住板停唱卖关子:“要知是死还是生,英雄如何逃性命,擂台能否被打下,明天晚上咱再接着哼……”直叫听书人瞪大双眼,心里惴惴不安,一心替书里的古人担忧。

  时光荏苒,流年偷换。书先儿大伯早已作古,随着时代的发展,鼓儿哼那咚咚的小鼓和叮叮的钢板,已被人们抛到了脑后。但鼓儿哼哼出的这些故事伴随着昔日庄户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

  (作者单位:方城县城管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