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肺复苏成功后,心脏再次停跳!来看江主任怎么救的吧

 fyh7698 2017-11-10


周一我们发了一篇吐槽《急诊科医生》里面处理阴茎异常勃起的错误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稿。


但不能否认,《急诊科医生》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这不,江主任(王珞丹饰)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详细地演示了如何抢救心脏压塞的患者。




一个生动的案例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病例情况。


先是发生一场爆炸,一群人被送到急诊室。随着镜头转化,我们看到乔娜和海洋正在抢救一个烧伤后心跳骤停的病人,而且病人很快恢复了心跳。



正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患者的心率突然又掉下来了。



患者心肺复苏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后又再次停跳,而且血氧血压都测不出了,正当大家都一脸懵逼,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路过的江主任却把这一幕都看在了眼里。


我们来看看江主任是怎么做的:她先迅速摸了下患者的颈静脉,然后做了超声检查,接着就戴上手套做了心包穿刺,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但是,因为剧中交代得十分模糊,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这段戏,江主任为什么突然冲上去摸脖子?为什么做 B 超?又为什么要紧急心包穿刺?


别急,听我们一一道来。




一场精彩的示范

刚刚说到,乔娜和海洋抢救的病人在心肺复苏恢复后心率突然又掉了下来,而江主任刚好路过看到。


其实这时,在大家都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江主任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这很可能是心包积液引起的心脏压塞!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都知道,心包是人体心脏外的一层薄膜,它的作用是保证正常心脏跳动,避免与胸腔其他组织发生摩擦。


但如果出现心脏外伤出血,或急性心包炎、心脏手术术后,就很有可能在心包内出现异常增多的液体,也就是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后,心脏受压急剧增加,引起心脏压塞,导致心脏活动度下降,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心跳骤停。


心包积液引起的心脏压塞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病人,煤气爆炸现场外伤,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心率再次下降,血压低到测不出。


于是我们的江主任很快就想到这一点,马上上前摸了颈静脉。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都学过,心脏压塞的特征性表现是贝克三联征(beck' third):动脉血压降低、心音遥远低沉、颈部静脉怒张。


而这位患者,已经没有血压心音,因此,颈静脉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除了颈静脉怒张之外,心脏压塞的患者还会出现颈静脉压明显升高,因此江主任在观察了颈部之后还摸了一下颈静脉,感受它的压力有无增高。




这还不够,江主任随后又抓紧拉了一个床旁 B 超确诊。


在临床上,怀疑心脏压塞的病人,最适合的辅助检查就是 B 超。它不但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急性心包积液,还可以确定积液量,甚至可以在 B 超引导下进行穿刺。


最关键的是,快!不耽误争分夺秒的抢救时间。



两项检查下来,基本可以确定患者为外伤导致的急性心脏压塞了,必须马上处理!




心脏压塞怎么处理?

这时候,继续心肺复苏时没有用的,因为心脏压塞后,心脏有效搏动明显降低,而出血(积液)越多,心脏的活动就越差。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刚开始心脏骤停经过心肺复苏与除颤后,心跳恢复了,但很快再次停跳。


这时的治疗关键,是尽快进行心包穿刺引流。而这种操作难度也是很大的,属于急诊有创操作。


我们的江主任也是毫不含糊,戴手套、消毒、穿刺,可以算是相当标准的示范了。



当然,这个角度没法看到全貌,正确的进针位置应该是这个样子:注射器离皮肤成 15 度角,进针部位为心底,保证积液引流完全,进针需适当,避免损伤心脏。


心包穿刺示意图


解除心脏压塞,患者心脏再次复跳。对于急诊科的急救处理已经完毕。但对于患者来说,接下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例患者是外伤患者,因此可能还需要请心脏外科实施手术治疗,堵塞破漏的心脏伤口,这一点电视剧中也有体现。



对于原因不明的心脏压塞,还需要对抽取的心包积液进行化验,以明确心包积液的原因。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江主任的专业判断。在急诊科,只有分秒必争,及时判断病情,迅速纠正,才能有机会成功。




依然有遗憾的地方

虽然江主任的示范十分值得赞扬,但按严格的医学细节来审核,在这个过程中,仍有不少急救瑕疵有待改进。


例如乔娜在除颤时,电极板位置错误,应该是右上胸部、左下胸部;胸外按压速度太快了;判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仅仅盯着心率而忽略及时的脉搏探查(有可能是无脉电活动)……


而也许恰恰是这些错误的地方,更展现了国内急救的现实状况。因为在很多医院的真实急救中,这些错误也真实的发生过,将来也会继续有人犯这类错误。


急救质量改进,永远在路上。(责任编辑:shamouer、lightningwing)


奉旨追剧的编辑:现实中的医生,抢救完一般是这个样子的。

看看我的眼神,自己体会一下

本文由急诊夜鹰授权丁香园发布。


参考文献:

1. Spodick, David H. 'Acute cardiac tamponad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9.7 (2003): 684-690.

2. Moreno, Christopher, et al. 'Pericardial tamponade: a critical determinant for survival following penetrating cardiac wounds.'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6.9 (1986): 821-8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