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城洪州窑:瓷上的光芒

 五叶山人 2017-11-10

丰城洪州窑博物馆

隋青瓷盘托五兽足器

东晋博山炉

南朝青釉分体高足盘托杯

保存完好的丰城寺前山隋代龙窑遗址

千古之谜 惊世发现

自南昌溯赣江而上,南行60公里,即至丰城市。在丰城老城区赣江边,有一条叫高升门的小巷。于巷内的“桂山书院”,记者见到了63岁的万德强。出生考古世家的他,退休前是丰城市博物馆考古股的股长,其父万良田,上世纪70年代丰城县文化馆的干部,是少有的本土考古工作者。万德强说,1977年11月,父亲万良田与江西省博物馆考古专家唐昌朴去丰城煤矿清理宋墓,途径丰城龙头山渡口,轮渡出了故障。两人乘修船的时机,走访渡口附近的砖瓦瓷厂,原本是想打听龙头山一处明代瓷窑的所在,结果厂里的一位老工人闻听是访问古窑,不等他们把话说完,就告知他们,距离这里大约十余里的罗湖大队(今曲江镇罗湖村),有成片的古窑,不少的窑堆,被筑堤、建房、修路挖毁了,坐车顺机耕道,很快就能到那里。

唐昌朴与万良田闻听后,立即赶到现场。初步考察之后,他们惊喜地发现,所到之处大路的两旁,到处都是窑具、残器,边看边捡,不到两个小时,考查了该大队小学四周的几座窑堆,估测其堆积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万德强说:“父亲与唐昌朴手捧标本,高兴地返回了县城。经过仔细查考这些瓷片、窑具及纹饰,他们当时已经感觉到这次的发现不同寻常,内心十分喜悦,但还不敢肯定和洪州窑有关。”

第二天,经向上级请示汇报后,两人又急忙转回现场,拿着上级给的400元经费,用薄酬向当地群众征集他们早年挖掘收藏的窑存器物。几天时间便收集到大量或完好或残缺的隋唐时代的盘、碗、杯、碟、罐、坛、多足砚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叶纹印模具和一件50多厘米高的大瓮,回去时拉了一卡车。

基本确认了窑址方位后,1979年秋冬,江西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对罗湖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1992至199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丰城市博物馆对古窑遗址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又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经过一系列考证,丰城境内共发现了32处古瓷窑址。大致从南面的剑南街道罗坊窑址到北面的同田乡麦园、龙雾洲窑址,东面由曲江镇的郭桥缺口城至西面尚庄黄金城窑址,相距20余公里,分布范围涉及6个乡镇19个村委会,9大窑区,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而3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窑工具和青瓷器近1.2万件。

这绝对称得上是一次惊世的大发现。然而,人们并没有料到,在一座古窑地底竟然会隐藏着在中国陶瓷史、考古学上非同寻常的另一笔“财富”。2004年2月至5月,专家们对赣江东岸石滩镇港塘新村及清丰河畔一带的陈家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有了更新更重要的发现。那次发掘面积达50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一个,揭露龙窑窑炉两座,获得一批陶器、褐釉器瓷、青釉瓷及窑具标本。经专家检验,两座龙窑,一座为西晋时期;另一座属东汉末期,也就是距今1800多年前,窑体保存较为完整,长达23.8米,为同时期窑址中所未见,可确认为我国早期青釉瓷的烧造地。

而早在1984年,在丰城近郊的赣江老蛤石河道沉船中打捞出的双唇罐、盘口壶、折沿盘、瓮等20多件完好的青瓷器,器形规整,腹釉淡雅,光泽莹润,与港塘陈家山窑址出土的青瓷器的器型、纹釉、纹饰等都十分吻合,从而可以基本证明是此窑烧制产品中外运的一批成品瓷。这又说明,东汉时期江西丰城洪州窑已有了成熟的青瓷烧造技术,完成了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即中国青瓷器)的历史过渡,标志着我国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万德强告诉记者,经过这几次发掘,考古学家们提出,江西丰城是中国青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比“瓷都”景德镇形成还要早一千余年。至此,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身在何处这个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答案。1993年,洪州窑遗址发掘获得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洪州窑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后几次发掘的参与者、见证人,万德强感到无比自豪。

汉时肇始 六朝鼎盛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曾这样记载:“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藉此可知,江西的洪州窑是唐代烧造青瓷的六大名窑之一。那么,洪州窑的称谓因何而来?从东汉晚期始,800多年的烧造历史,洪州窑经历了怎样的肇起与鼎盛?又是怎样在岁月流转中走向衰落,最终隐没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

陪同记者采访的丰城市博物馆副馆长余安安说,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豫章郡为洪州,辖豫章、丰城、建昌、建城4县。唐代改为洪州总督府、洪州大督府,领南昌、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等7县。洪州窑窑场主要分布于今江西丰城境内,古代人们习惯以窑场所在州名来命名窑场,故名洪州窑。洪州窑烧瓷时代,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熊熊窑火,上下延烧800年。

而洪州窑窑火如此鼎盛,其实有着天然且独特的优势。丰城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劳动,到新石器晚期,境内先民已经能用石头制作刀、斧等工具,商周时期,居民已开始烧造使用印纹陶。丰城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前汉书》载,“豫章郡生石,可燃以为薪”,这种神奇的可燃烧的石块,就是丰城的煤。而丰城的瓷土资源同样蕴藏丰富,加上山清水秀,柴薪充足,赣江、抚河越境而过,水系发达,促使勤劳智慧的先民开始了陶瓷的烧制,推动了陶瓷业的肇始发展。

东汉晚期至三国东吴时期,是洪州窑的初创时期,窑址主要分布在赣江东岸与赣江相通的支流清丰山溪岸畔的石滩镇港塘一带,其中港塘规模面积最大,烧制时间最长,约8.4万平方米。

让人惊艳的是,在这一时期,洪州窑已能烧造出精美的青釉瓷器,这些初创时期的产品沿袭了陶器制作的先进技术,大多制作规整端正,主要产品以贮藏、盛具、蒸煮等生活用具为主,如瓮、罐、釜、盆、双唇罐等。烧制技术完成了原始陶器向原始青瓷的过渡,标志着陶瓷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而到了六朝(指三国至隋朝南方的六个朝代),洪州窑进入了发展兴盛期。两晋时期洪州窑规模较前有所扩大,在生产方式及器物造型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创新,如在支烧器方面,由高大的筒状支烧而改为矮小的近似匣钵的支烧器,同时出现了锯齿形支烧隔离器。这一改革使得窑容积增大,大容积器形减少,平底钵类、罐类增多,有些钵、罐类出现了褐釉点彩的装饰。

从东晋时期开始,洪州窑青瓷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胎质愈加坚致,胎釉由西晋的褐、青褐、青黄转变为青釉或青中泛白,器物表面釉色均匀,且晶莹透亮,此时釉色与越窑釉色基本相似,盛食器青釉平底钵、平底杯、盏大量出现,这说明了青瓷器从此时起基本取代金、银、木、漆器。

时光流转到了南北朝,这一时期为洪州窑青瓷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从东晋开始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北方人口逐步南迁,人口的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洪州窑也开创了新的纪元,窑址从赣江支流迁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赣江两岸的港湾丘陵地带,并迅速扩大,形成了以曲江镇罗湖窑址群和同田乡龙雾州窑址群为中心的窑场。这一时期产品胎质逐渐过渡到带玻璃质的米黄色釉,且釉层较厚,釉色晶莹剔透。由于釉层的肥厚,加之釉带玻璃质,与胎质的结合程度的差异,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冰裂纹,这种冰裂纹自然形成,古色古香,真乃天作之美。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瓷器成为外销商品之一。各方面条件优越的曲江镇罗湖村一带,形成了隋唐时期的大窑场。这时窑工创造力、创新力得到充分体现,匣钵装烧技术日臻成熟,加之化妆土巧妙使用,大大增加了釉层坯胎的黏合力、光洁度,使得洪州窑青瓷达到历史以来新的高度。该时期的洪州瓷不但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且选为贡瓷远销关中地区。《新唐书》105卷《韦坚传》载:“……豫章力士瓷器、茗铛、釜……一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不识连樯挟橹,观者骇异。”说的就是洪州窑送入京城的盛况。其中名瓷独举豫章(洪州),足以说明洪州窑青瓷器当时已驰名全国。

晚唐五代,中国历史进入动荡期,洪州窑罗湖中心窑场经过几百年的经营生产,瓷土资源已近枯竭,洪州窑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岁月流转中逐渐隐藏了昔日的华彩和辉煌,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如此,洪州窑惊艳于天下的技艺与成就,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文化记忆,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瓷流韵 光耀古今

沧海桑田,青瓷流韵,千古绝唱,光耀古今。如今,随着考古专家、学者对洪州窑研究的推进,洪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仍在不断被刷新。而在丰城市、南昌县这两处与古洪州窑有着千年历史交集的神奇土地上,近几年来,两地先后建造了规模不小的洪州窑博物馆,并都有大量珍贵的洪州窑国宝级瓷器实物珍藏。

如南昌县洪州窑青瓷博物馆就珍藏了青釉分体高足盘托杯、东晋青瓷弦纹折沿洗、西晋青瓷圆形立鸟谷仓等一大批国家一级文物。丰城市洪州窑博物馆收藏了东汉三系鸡首壶、东晋博山炉、唐褐釉杯等众多稀世珍品。两地都在不遗余力持续推进、发掘、传承洪州窑文化,尤显难能可贵。

说起洪州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丰城市博物馆馆长赖洪生告诉记者,洪州窑瓷器不仅在江西境内普遍被发现,还大量出土于各地汉晋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而且洪州窑的青瓷产品遍及全国各地,流布到东至江浙,西及云南、广西,南至广东,北达陕西、山东、河南等广大地区,特别是在越窑的主产地浙江、江苏的出土,说明洪州窑青釉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考证,洪州窑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颇受伊斯兰人群的青睐,洪州窑青釉瓷中的重圈纹杯、高足杯、六字形把手杯的造型、纹样与唐代长安城出土的金银器纹饰相同,它应是对波斯萨珊王朝凸纹玻璃杯和金银器的模仿。在丰城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晋的香薰上,更有一组胡人拍打腰鼓的物像图,说明当时中西交流频繁,洪州窑的所在地洪州(南昌)就常有胡人出没。

最近,在韩国也有洪州窑青瓷器出土。洪州窑青瓷器还在唐代天定年间作为贡品,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

赖洪生说,自洪州窑遗址被发现以来,日本、法国、美国等各国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丰城市先后接待有关专家学者2000余人次,他们无不为洪州窑的历史魅力所感染,特别是1988年日本著名学者藤岗了一先生不顾86岁的高龄携妻前来丰城考察洪州窑,写下了“天下共感应”的留言,赞叹洪州窑的神奇。

依据洪州窑历史分期,丰城市文保部门选择了保存情况较好、具有典型意义、便于展示利用的罗湖窑址区设置遗址展示点。记者所到的曲江镇寺前山古窑遗址,就是罗湖窑址区的核心展示区,走进遗址博物馆,一个依山而建、长21.62米的完整的典型隋代龙窑遗迹出现在眼前。窑址还保留有一段原状的点火口和砖拱窑道,从中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古人制瓷的工艺和流程,全景式展现洪州窑当时的整体风貌,保存如此完好的隋代龙窑,在全国都非常罕见。

而在该遗址保护房的外围,记者看到,一个崭新的遗址保护区范围安防工程刚刚建设完成。余安安称,这个项目投资900余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监控系统及配套设备、安全报警系统、机房防雷系统、博物馆围栏防护等,共设有77个监控摄像头,9个分控中心,1个总控中心,对洪州窑各窑址区建立了数字高清视频监控,实现了24小时的远程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文物盗窃盗掘行为。

记者还获悉,早在2001年,丰城市就颁布实施了《洪州窑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10年1月《洪州窑遗址保护规划》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12年2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复后公布实施,规划范围为洪州窑遗址及周边地带,总面积约51.51平方千米。

如今,在传承、推介洪州窑文化的同时,丰城当地还依托洪州窑品牌效应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思路,打造新兴陶瓷产业基地,实现“再续洪州千年窑火,打造丰城百亿企业”的目标。

青瓷流韵洪州府,千峰翠色今又新。洪州窑陶瓷伴随着历史的风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是魂,文化是根,携着先民基因的江西人,在江西这片薪火相传的土地,将在人类文明的征程里,续写光芒璀璨的华章。(记者 毛江凡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