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流行叫外卖,东汉就有共享车,我们玩的都是古人剩下的……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11-10

《清明上河图》里藏着外卖小哥;皇帝也爱叫外卖。

共享轿车要分暖凉款;送快递还有严格的'政治'审查。

这些所谓的互联网新经济,其实都是古人玩剩的套路。

宋朝的外卖连皇帝都爱吃

怎样可以不出门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呢?这个问题并不是近代解决的,宋朝时候的外卖行业已经非常发达了。

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够“活捉”到一名野生的汴京外卖小哥,端着两个食盒,刚从店家出来,不知往谁家送着外卖。

《清明上河图》中的“外卖小哥”

可见外卖在宋朝已经十分常见。

常见到什么程度呢?《东京梦华录》里面讲了,宋朝的白领、精英们跟现代人一样,下了班也懒得自己在家开火做饭,索性打包饭菜回家,或者点个外卖: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宋朝食肆上的美食,简直可以单拎出来做一期“舌尖上的宋朝”。夏有“麻腐鸡皮、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冰雪甘草汤、荔枝膏”等消夏凉品,冬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这些热气腾腾的烤肉。

其中这“冰雪甘草汤”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再放凉,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口感清甜,伴着碎冰有点像糖水冰沙,光听听就觉得很消暑。宋孝宗就曾经贪凉吃多了冷饮,拉了好几天的肚子,吓坏了一群大臣。

冬天的“旋炙猪皮肉”,“旋”是切块,“炙”是烧烤,就是将猪皮肉放在炭火上烤,烤的滋滋冒油、猪皮微焦,一口下去,香脆酥嫩。

民间有这么多好吃的,就连在宫中吃着山珍海味的皇帝,都无法抵挡诱惑。宋孝宗赵昚就对民间外卖情有独钟。在隆兴年间的一次观灯节,入夜之后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宵夜,送进宫来,吃过之后龙心大悦,小费给得很是大方:

“直一贯者,犒之二贯”。

太上皇赵构也很喜欢外卖。在宋孝宗来向他请安的时候,赵构特地点来了外卖,订单上有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嗯,看来赵昚爱外卖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妥妥的老吃货带着小吃货!

虽然那时没有手机,不能网上下订单,但是只消差人到饭馆点个菜,“逐时施行索唤”,店家自会送上门来,货到付款。

那时的外卖要怎么送呢?饭菜在外送途中凉了怎么办?宋朝解决问题也非常全面:温盘。温盘专门用于给食物保温,是一种厚底的盘子。上下两层瓷,上薄下厚,中间空心,在里面注入热水,盘子便可起保温作用。

跟温盘相比,现在用的一次性餐盒弱爆了!

这装着菜的温盘还得放进食盒里面,食盒形状与现在的保温饭盒很相似,以木制的居多,层层分装,以免菜肴串味。在各种古装电视剧里面,每逢“到大牢里送饭”的情节,一定会挎上一个这样的食盒。

古代的食盒和现代的外卖箱,你更喜欢哪个?

送外卖这样的活谁来干?虽说上面《清明上河图》提到了外卖小哥,然而在当时,送外卖还不是一个职业,没有统一制服,也没有小电动车可以穿行大街小巷。于是店小二被开发出了新的技能:送外卖,而且无论多远,基本靠腿走。

店小二:除了招呼客人、倒茶、擦桌子、扫地,还要兼职送外卖,我要涨工资!

古代人也爱“拼车”

古人如果出门不想走路,有三个选择:马车、轿子和骑马。

普通老百姓家里,是买不起马和车的,那该怎么出行?于是“共享马车”出现了。

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里面写道: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形容金陵城内车马之多,大街上何等繁华喧闹。

这如龙入水的车马可不都是私家所有,而是民间商家租给平民百姓用的。其中一种长方形的马车名为“长车”,车顶有盖遮挡,车四周是帷幔遮挡,可以坐六个人。费用可以按租用的时辰算,也可以按租一天的价格算。

于是古时候的年轻人们经常一起“拼车”出游,租上一天,早上出门,直到华灯初上才回来。才有了南宋诗人刘辰翁的这首诗: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还有一种更吃香的“共享车”叫氈车,车篷用的是毛毡。在唐宋之前,人们结婚都会去租用氈车来做“婚车”,用来接新娘。原来,结婚租豪车的“习俗”,从唐宋以前就有了。

后来,共享马车虽然方便省钱,但也有一个弊端:有些人会晕车。于是,另一种“网红交通工具”出现了:轿子。富贵人家买了轿子让家中的小厮来抬,民间的百姓便也流行起了“共享轿”。

共享轿还有两种选择:一是连轿子带专业轿夫一起租,二是只租轿子,自己还得再去找临时轿夫来抬。就连轿子也分“凉轿”和“暖轿”:凉轿是夏天用,都是用纱来做帷,暖轿是冬天用,自然是厚厚的帷幔来保暖。

一时间,“网红轿”成了爆款,一家家轿行开了起来,成了一个行业。自那以后,嫁娶之时接新娘过门,人人都更喜用轿子。氈车?那已经过时了。司马光《书仪·婚仪上》写道:

“今妇幸有毡车可乘,而世俗重檐子,轻毡车。”

而“花檐子”一路走在流行的最前端,变成了如今所说的“花轿”。

其实更早的共享交通应该是“共享驴”。

说好的骑马呢?不好意思,有钱人家里才买得起马,驴比马要便宜的多,所以共享驴才是王道。

《东观汉记》里面写道,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到长安去读书。大城市,自然物价高,很快刘秀囊中羞涩,不得不想法子挣钱。于是他就去和一个姓韩的同学合计,两人凑钱买了一头驴,平时将这驴租给别人,用租驴赚的钱来补贴自己的生活。

现在问题来了,驴毕竟和车不一样,是活生生的动物,一个不留神就容易走丢,甚至转个身就跟别家的驴弄混了,那怎么办呢?

官府干脆出台“簿籍制度”:凡是用来外租的牲畜,都得事先登记“上户口”,登记之后,还得在它身上烙一个印记,以便辨认。这跟现在的共享单车是一个道理,远远看到小黄车,就知道是ofo的;橘色的是摩拜;蓝色的是小蓝。

想象一下在驿站,拴在一起的驴们互相打招呼的场景:“嘿兄弟,我是平安车行的,你呢?”

古代快递小哥,是用生命在送快递

没有了快递的人生,不完整,古人也深以为然。

据《周礼·秋官》记载,在周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行夫”这一职业,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小哥。而且当时的快递,老百姓是用不了的,只专门用来传递政令和军情,“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上的“快递小哥”

所谓快递,讲求的就是一个字——快。然而最初的古代快递,一点也不快,只能靠人工步行投递,名为“步传”。步传一般都是短途的“同城快递”,要求快递小哥平均每个时辰(两小时)要走10里路,大约是4-5公里,当天就要送到;如果用“传车”——邮车运送,一天要走70里,即300公里左右;若是骑马,就要“日行四百里”,送的是“加急件”。

隋初就有一个叫做麦铁杖的快递员,堪称业界典范。他臂力过人,最重要的是他“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走路比骑马还快。曾经奉命到南徐州送加急的公文,当天夜里从京城送到徐州之后,在二天黎明便已经将回文送回到京城,全程不用驿马,在这里划个重点,全程都是用腿走的!

长途运送新鲜水果食材什么的,在唐代已经不新鲜。快递史上最有名的一单快递,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哄杨贵妃,千里送荔枝。杜牧有诗云:

“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不留名的快递小哥跋山涉水,八百里加急,不知跑死多少匹马,只为了让荔枝保持新鲜,完成了一次从南到北伟大的“爱的宅急送”。

在古时候,想要做快递小哥,有两个条件:体力好,和守诚信。秦朝就有明文规定:

“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体力不好的,如何能风餐露宿、日行四百里呢?快递送晚了,是要被处罚的,搞不好小命都要丢掉。唐律就有规定,快递晚到一天,打八十大板,晚两天,罪加一等,判刑两年,如果是军务,罪加三等,最严重的判处死刑。

诚信,就更有必要。一般的公文邮件都是密封的,放入封装盒子里面还要用封泥封好,封泥越多,表示邮件越机密。如果快递小哥私拆了信件,或者泄露了机密,判刑都算是轻的,如果摊上大事,就只能以死谢罪了。

这才是真正的'用生命在送快递'啊!

《清明上河图》里隐藏的信息量有多大?

不但能找到“外卖小哥”,还能找到北宋的“灯箱广告”。

北宋的宵禁制度松弛,于是到处开起了“深夜食堂”,便宜了那些在晚上蠢蠢欲动的胃。

开封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店家为了让自家招牌在夜晚也能清晰可见,将它做成了方柱形。夜色降临时,就将灯烛放进灯箱内,照亮招牌。

想想,灯箱在夜晚发出昏黄的光,指引你推开门,店里熙熙攘攘,吃食冒着腾腾热气。

北宋人的夜生活啊,快哉快哉。

图文 | Jocely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