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傳染快,流行廣,危害大!不用慌,一文教你對付白點病

 reikosoon 2017-11-10

白點病是一種最常見的魚類寄生蟲病,白點病也叫小瓜蟲病,小瓜蟲蟲體(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纖毛,直徑約0.8mm,為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在水溫18-23℃的情況下,小瓜蟲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組織的營養,並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遍布魚全身。

魚類小瓜蟲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在魚體表或鰓上呈現白色小點病變,所以又稱「白點病」。該病能感染大多數的淡水或海水魚種類,引起相似的魚類症狀、病理變化和很高的魚類死亡率,給漁業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淡水魚類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海水魚類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

白點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動物小瓜蟲侵入魚體皮膚或鰓部而引發。其小瓜蟲屬原生動物中纖毛蟲的一種。鏡檢成蟲體內具有馬蹄形大核。幼魚僅有圓形、橢圓形或棒形的大核。蟲體柔而可塑,形態多變。此病是觀賞魚中最為常見的多發病之一,它的發病特點是傳染快,流行廣,危害大。

小瓜蟲分為淡水小瓜蟲與海水小瓜蟲(刺激隱核蟲)兩種,這兩種小瓜蟲均可引起白點病。

多子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

多子小瓜蟲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1.0mm,體寬為0.3mm——0.4mm。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胞質外層密布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約5——8小時後),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後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鑽孔器。剛從胞囊內鑽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全身除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後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一個大的伸縮泡,位於身體的前半部。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後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

小瓜蟲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後,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衝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遊動一段時間後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遊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鑽進宿主皮膚或鰓瓣等處後,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故稱白點病。

...

從小瓜蟲的掠食體進入魚的皮膚或鰓後到小瓜蟲成熟並離開魚體的時期,此為寄生階段,蟲體能進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後,就不再分裂了,這時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復分裂蟲體細胞在宿主的上皮層下面呈排或呈叢聚集,當蟲體發育到這種情況時,則很難殺死它們,因為這種蟲體通常不會離開宿主,外麵包被一層較厚的宿主保護層,藥物難以滲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的蟲體才對藥物敏感,因為此時它們外面的保護層(上皮細胞和粘液)很薄,藥物容易滲透進去。

從小瓜蟲脫離魚體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時期。寄生階段的小瓜蟲成熟後才會衝破胞囊,離開魚體,自由遊動一段時間後(約3-6h)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個幼蟲。

從包囊破裂後,掠食體自由遊動到進入魚體的時期,即小瓜蟲的感染期。此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藉此游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鑽入宿主魚的皮膚和鰓。此期是藥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內沒有發現宿主魚,幼蟲會自行死亡。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下一個生活。

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進行分裂生殖。另——主要生殖方式為蟲離開魚體,在水中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分裂繁殖。

幼蟲形成後,需經5——8小時靜息才開始活動,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

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又叫海水小瓜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亞門、寡膜纖毛綱、膜口亞綱、膜口目、凹口科、隱核蟲屬的一種。刺激隱核蟲常寄生於海水硬骨魚類的皮膚、鰓的上皮下,可引起魚類的傳染性疾病。

...

刺激隱核蟲一個生活周期要經過4個階段,分別為滋養體期、包囊前體期、包囊期和幼體期。滋養體指蟲體寄生宿主並不斷生長的階段,以宿主體液和細胞為食,營寄生生活,其發育成熟後(3——5天)就成為包囊前體;包囊前體脫離宿主後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10——18小時),形成包囊;包囊進行無性繁殖,分裂形成許多小仔體即為幼體;幼體在水中可自由活動,不進食,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為感染期蟲體。脫囊後2小時內幼蟲的感染能力最強,3——8小時後幼蟲的感染能力大大減弱,10——12小時後則僅有少部分幼蟲還具備感染能力,18小時後完全喪失感染力。幼體一般在夜間脫離包囊,並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感染宿主。通常來說,即使在最理想的條件下,也只有5——20%的幼體能夠感染宿主。

小瓜蟲病,一直以來都是水產界的頑疾,很多人都說是寄生蟲病里的癌症。

小瓜蟲生活史分為滋養體階段、包囊階段、掠食體階段。滋養體階段是幼蟲長成成蟲的過程,在魚體身上3——5天完成,一般外用藥物效果不理想。小瓜蟲成熟後脫離魚體進入包囊階段,在水中2——7天完成多次二分裂(一個小瓜蟲經過十次二次分裂可產生1024隻小蟲),這個階段小瓜蟲有一層厚厚的包囊,百毒不侵,什麼藥都殺不死。多次二分裂結束後產生的幼蟲進入掠食體階段,這個階段幼蟲要尋找寄主,很脆弱、最容易殺死,但缺點是這個階段只有幾小時。

很多養殖戶單純的以為選擇一些劇毒藥物就可以一次性搞定,殊不知小瓜蟲的包囊階段是百毒不侵的,殺死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處於掠食體階段的幼蟲。這時候養殖戶又說了,那我天天殺總可以了吧?結果呢?蟲沒殺死,魚先死完了。

一直以來我們的祖先都是很智慧的,針對小瓜蟲祖先們的方法是最天然無污染的,具體如下:用辣椒和姜混合熬製漿液,然後全池潑灑,連續使用7——9天。我們的養殖戶受不了熬製藥液的那份苦和成本過高。有些人乾脆就不相信這方法能防治小瓜蟲病。有些人只用了三五天就不用了,結果還是小瓜蟲泛濫。

...

(1)機械損傷,如分苗、倒池、刷池等操作不小心造成魚體破損,導致蟲體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隱核蟲的直接原因。

(2)由於感染細菌或病毒,對魚體造成損害後,導致蟲體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隱核蟲的間接原因。

(3)由於營養不足或環境惡化的原因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也能導致蟲體乘虛而入。

...

病魚在多子小瓜蟲寄生處形成肉眼可見的小白點。當病情嚴重時,軀幹、鰓、鰭、頭、口腔等處布滿小白點,並同時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爛、脫落,甚至瞎眼;病魚體色發黑,消瘦,遊動異常,魚體與固體物摩擦,最後病魚呼吸困難而死。白點病是由纖毛蟲感染引起的。最初表現為在魚體的某一個部位有一些白點,數天後白點會蔓延到全身,表現為常臥在水族箱底靜止不動,食欲不振,有時在增氧泵的注水處浮游,忽然有狂游的動作,後期,魚身有大量的白濁黏液分泌,魚常用身體擦箱壁,嚴重時鱗片大量脫落。白點病發病率高,傳染快,常發生在初春、梅雨、初秋氣溫變化大的季節。魚移箱或水溫過急的變換,都會引發白點病。白點病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高。如到了後期,因被感染的魚食慾減退,體質下降,很容易印發別的疾病。

...

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

魚體表形成小白點的疾病,除小瓜蟲病外,還有「粘孢子蟲病」、「打粉病」等多種疾病,因此不能僅憑肉眼看到魚體表有很多小白點就診斷為小瓜蟲病,最好是用顯微鏡進行檢查。如沒有顯微鏡,則可將有小白點的鰭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碟中,在光線好的地方,用2枚針輕輕將白點的膜挑破,連續多挑幾個,如看到有小蟲滾動在水中遊動,即可做出診斷。

...

刺激隱核蟲的診斷:首先將鰓片或皮膚小心取下一塊,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並在其上用指頭輕輕擠壓一下,使鰓絲或皮膚展開。然後放到低倍(4×10)顯微鏡下觀察,刺激隱核蟲呈乳黃色圓形或橢圓形,體表周生纖毛,一般48個相連呈念珠狀「u」行排列,如果是活體則做旋轉運動。在檢測時應注意與粘孢子蟲病的區別。

...

白點病的發生環境,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間,水溫在14—25℃時,為小瓜蟲繁殖的最適宜溫度,也是此病的好發季節。而水溫在10℃以下或高於28℃以上時,則小瓜蟲幼蟲發育停止或逐漸死亡。小瓜蟲病全國各地均有流行,對宿主無選擇性,各種淡水魚、洄遊性魚類、觀賞魚類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動的小水體、高密度養殖的條件下,更容易發此病,從魚苗到成魚各年齡組的魚類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魚種。多子小瓜蟲繁殖適宜水溫為15-25℃,流行於春、秋季,但當水質惡劣、養殖密度高、魚體抵抗力低時,在冬季及盛夏也有發生。

多子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時間隨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該病發生的最適水溫是15-25℃。蟲體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通常不會發生白點病。在24℃時,生活史為4d,15℃時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個月以上,因此低溫時成蟲不易離開魚體包囊,藥物作用不明顯,施藥周期須30d以上。該病往往在營養不良、養殖過密、熱應激或其它環境條件引起的過強應激反映情況下容易發生此病。

...

刺激隱核蟲病原為刺激隱核蟲。水泥池、池塘和網箱養殖的海水魚都可受感染。此病的發生與魚類放養密度過大有密切關係。流行季節為夏季和秋季。高發期在5——7月,水溫為21——25℃時。25℃以上,症狀會逐步緩解,秋季約降至21℃時會再次暴發。

刺激隱核蟲主要寄生在溫帶和熱帶海域,感染魚的鰓和體表,刺激隱核蟲無寄主的專一性,硬骨魚類幾乎都可被感染,可感染尖吻鱸、紫紅笛鯛、東方魨、大黃魚、美國紅魚、鱸魚、金鯧、石斑魚、藍子魚、白鬍椒鯛、真鯛、黑鯛、平鯛、紅鰭笛鯛等各個品種的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在海水比重為1.017——1.020,pH值7.7——8.0,每年水溫在25—30℃時是海水魚白點病的發病高峰期。閩東地區的除了2——4月份低溫期未檢出刺激隱核蟲外,其他時間均有檢出,流行季節為6——7月和10——11月。蟲體無需中問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蟲傳播。水溫低於25℃或高於30℃,此病發生情況就比較低。羅源灣中海水網箱養殖不流動或水流不暢,高密度養殖,導致水質較差、有機物含量豐富,這些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一經感染,傳播迅速,且幾乎整個漁排甚至整個養殖海區的大黃魚都會受傳染特,別是魚苗,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可達100%,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

小瓜蟲病是南方魚類冬春季節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對河豚、黃顙魚、草魚、泥鰍等危害更嚴重。若治療不及時,處理不當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由於水溫低,水質污染不易處理,換水困難等原因,常令養殖戶損失慘重。

小瓜蟲病的症狀主要是魚類皮膚、鰓的表皮組織感染。小瓜蟲病主要表現為汲取宿主營養引起組織增生,並產生大量黏液,形成膿胞,肉眼可見鰓、皮膚和鰭上的小白點,嚴重時全身似粘滿白粉。小瓜蟲侵襲魚眼角膜,嚴重時出現瞎眼。病魚獨游,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病魚食慾減退,呼吸困難,嚴重時停食乃至死亡。

鰻魚感染小瓜蟲後,三類苗增加,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繼發性感染,發生脫粘敗血。小瓜蟲病是觀賞魚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而且感染率很高。觀賞魚有時體表出現許多小白點,這是得了小瓜蟲病。因為小瓜蟲的囊胞像一顆白米粒,附著在魚體上,老百姓形象地稱小瓜蟲病為「白點病」。患小瓜蟲病的魚體,最明顯的特徵是魚體表、鰓部、鰭條等組織增生,形成肉眼可見的小白點點(囊胞)。嚴重時病魚體表蒙上一層白色的薄膜,與此同時魚鱗脫落、鰭條裂開、鰓部出血壞死腐爛等。病魚在行為上反應遲鈍,因為身體痒痒,所以常常想在假山石或缸壁上蹭痒痒。看上去魚體日見消瘦,成群死亡。

...

目前對於小瓜蟲病的防治尚無特效藥,須遵守防重於治的原則。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水泥池壁要進行洗刷,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對於池塘、育苗室養殖水域,加大換水量,改善水質,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經?常用福馬林或高錳酸鉀進行消毒,並做到專池專用。魚下塘或進入網箱前應進行抽樣檢查,若發現多子小瓜蟲應及時採用上述方法治療。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日常應加強營養,提高魚體抵抗力。

設計和製作網箱漁排時,其分布要合理規劃和布局,密度適宜。平時可每月調整網箱設置區域一次,勤刷洗養殖網箱,保持網箱水流暢通。每15d定期用生石灰潑灑或強氯精掛袋,以保證養殖區內水體的水質良好。

小瓜蟲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或剛脫離的滋養體和掠食體才對藥物敏感,而在滋養體的早期、中期和包囊體中幼蟲均對藥物不敏感。因此,一種即使對蟲體很有效的藥物,都需要連續使用3-7個療程,才能完全殺死蟲體,兩療程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間隔期的具體長短視水溫而定。最適溫度(24-26℃)時需隔天1次治療1周。評定藥物的治療效果,需要在3個療程之後,根據在顯微鏡下檢查鰓絲中有無蟲體或蟲體是否死亡來判定。同時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更多的療程治療。

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小瓜蟲成蟲並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而在高溫時,胞囊內孵出幼蟲所需的時間隨溫度升高而變短,囊壁厚度隨水溫升高而變薄。所以溫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小瓜蟲對外界滲透壓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這一特性。利用食鹽刺激小瓜蟲離體之後再殺滅離體小瓜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治療辦法。

被推薦用於食用魚白點病的治療藥物主要是福馬林、硫酸銅(或絡合銅)和高錳酸鉀三種,市場上流通的此類藥品拜特辛敵磷與拜特超銅?合用比較有效。拜特超銅主要成分是萘酸銅40%、活化劑和滲透劑。拜特辛敵磷成分是4%敵百蟲、4%的辛硫磷及增效劑。原理是利用小瓜蟲在外界滲透壓變化之後會離開魚體,而硫酸銅可以有效殺滅游離在水體中的小瓜蟲。在治療的幾種方法中,此種方法非常快速有效。

...

能否有效控制小瓜子蟲暴發有一參考標準,魚是否還保持吃食!只要魚還有採食功能就有通過內服抑蟲的藥物達成控制小瓜子蟲的目的。尤其是網箱養殖的品種,必須在易感季節投餵防蟲藥品才是最佳手段。

投餵藥物及方法:計算好魚的體重,評估好小瓜子蟲的感染率,觀察魚的死亡及體質情況,用蟲蟲草及纖蟲拌料內服。

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或鰓組織後,引起組織增生和發炎,並產生大量的黏液,形成白色囊皰。病魚反應遲鈍,游於水面,不久即死。防治: 發病魚塘,每畝水面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生薑乾片100克,煎成25公斤溶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潑2天。每立方米水體用亞甲基藍2克化水全池潑灑,每隔3天潑灑一次,連潑3次。

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藥物治療,通常治癒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癒率可達100%。用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小瓜子蟲可防可治,不可怕。樹立信心,堅持內服管理及穩定水質,不濫用外用殺蟲劑破壞水質影響體質是關鍵。

...

冬季,當水溫在15℃——20℃之間時,淡水白鯧幼魚易患小瓜蟲病,病魚體表出現大量黏液,嚴重感染時,在水中呈白雲狀。防治:魚種進池前,鏡檢魚的體表及鰓,發現有小瓜蟲時,用5%的食鹽水浸泡3分鐘——5分鐘。

越冬魚苗大多數在入冬初期易患細菌性爛鰓病,開春前患寄生蟲引起的魚病,水溫15℃——25℃時患小瓜蟲病或擦傷魚體後患的水霉病等。

1.預防措施:①小心操作,儘量減少魚體受傷。②魚苗過數、轉塘時用0.5%——0.6%的食鹽水浸洗魚苗10分鐘——15分鐘或每立方水用0.1克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體5分鐘——10分鐘,然後再放入池塘。③每隔20天——30天,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用量為每畝均1米深用15公斤——20公斤,兌水全池潑灑。④用茶麩(整塊、不宜打碎)每畝水面,深均1米用7公斤——8公斤,置於池塘四角和中間,讓其慢慢溶解,起消毒和調節水質的作用。

2.小瓜蟲病:流行於水溫15℃——25℃時,病狀:病魚游泳遲鈍,浮於水面,有時集群繞池,檢查病魚魚體,鰭條、鰓部有許多小白點。此時,每畝水面均1米可用半斤干辣椒和2兩乾薑片,用4斤清水煮沸後熬半小時,然後連渣帶汁全池潑灑,連續2天,每天一次,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患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浮於水面或遊動遲緩,多數病魚體表有一層白色黏膜覆蓋,鰭條缺損。取樣送實驗室檢查,病魚體表、鰭條和鰓布滿白色點狀包囊,少數病魚眼角膜上也有小白點,用小鑷子取下包囊放在玻片上進行顯微鏡觀察,蟲體呈圓形或球形,可任意變形和不斷轉動,當遊動較慢時容易看到蟲體有一個馬蹄形的核,可看到10——20多個蟲體,甚至更多,根據寄生蟲的特點即可判斷為小瓜蟲病。

治療方法:全池潑灑複合亞氯酸鈉粉(商品名:魚菌清2號)進行水體水體消毒,用藥量: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綠袋和白袋藥各一包分別溶水,然後將兩種藥液混勻,放置8分鐘——10分鐘後加水30千克全池潑灑。待潑灑3個小時後,再用青蒿末和殺蟲王混合潑灑,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青蒿末150克和殺蟲王30毫米。用藥後蟲體基本脫落,如要加強效果,隔天再用一次。

在精養鰻池水源前建一口蓄水池和一口白苗培育用的調溫池,防止野生魚類和下暴雨時的混水等進入養殖池。進水口要安裝過濾膜,雖然過濾膜尚不能阻隔蟲體的直接進入,但它能夠防止攜帶蟲體的野生魚類進入,魚塘灌滿水之後,至少要自凈3天以後才能放入鰻苗,因為即使隨水源引入幼蟲,在它們沒有找到宿主感染時,兩天後會自行死亡。

曾經發生過小瓜蟲病的魚塘,要進行深翻沖洗或換新沙石並整平,要徹底清塘、干塘、撒生石灰(200Kg/畝),並且在烈日下曝曬一周,沖洗乾淨,然後用高錳酸鉀30——50ppm,浸泡3天。池壁和進水渠道等也要衝洗乾淨,放水待3天後放苗種。

白苗和黑仔培育,有條件的最好用地下水,苗種培育時最好要設調溫池,水溫調到30℃以上,可控制小瓜蟲病傳入養殖池。

每個管理工人要規定管理幾口漁池,在兩個池子的池邊接合部要放一個消毒桶,用100ppm的高錳酸鉀消毒排污、臉盆、網具等。每進入一口池都要對工具進行消毒,管理員用臉盆裝高錳酸鉀消毒液沖洗穿在身上的水褲後才進入另一口池工作。

沒有地下水的漁場,若遇暴雨,要及時關掉水源,1天後待水源清潔才能放水,否則很容易暴發小瓜蟲病。

在生產管理中,若發現鰻魚吃不好,要及時撈出比較差的鰻魚進行診斷,一般鰓部比較容易感染小瓜蟲病,若皮膚感染嚴重時比較難治。小瓜蟲病要提早預防,及時治療。

從健康養殖來說,目前沒有特效藥來殺死小瓜蟲,但可通過以下操作來進行緩解和治療。

2.徹底排污消毒,水位排到625px,關掉增氧機排污,到水位10——375px加注新水,插上排污管,待水位625px,開啟增氧機。水位30——875px時停止注水,然後下海中寶3——5ppm。

3.病情較輕時死亡鰻魚數量少,一般每口養殖池塘3——5尾,可先採用高錳酸鉀2ppm,消毒時間6——8小時,大量換水,排污連用2——3次,然後用海中寶+戊二醇+抗菌藥連用2——3次,含氯消毒劑3——5次,可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4.病情嚴重時,用3——5‰粗鹽,然後用戊二醇1——2ppm或福馬林40——60ppm,浸泡24——36小時後排污,撈掉死鰻,排污10——375px或全部換水,重新加藥或補充藥物,連用2——3次,再用含氯消毒劑連用3——5次,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5.每立方米水體用大黃1.5克,野菊花干品1.5克,煎汁全池潑灑,連用3天,可殺滅小瓜蟲。

6.用硫酸鎂1.5%和食鹽3.5%的混合液浸洗病魚5分鐘,可將小瓜蟲全部殺死。

7.用土荊芥29%、苦橡葉43%、野芋葉14%、紫花曼陀羅14%,混合煎汁至原藥量的2倍,給病魚浸洗,可殺死小瓜蟲。每隔3——4天潑灑一次,連續3——4次,能完全殺滅小瓜蟲。

①發現病魚及時撈出隔離治療,並用生石灰徹底消毒水體。②在彩用市售殺蟲藥物進行藥餌治療效果不佳情況下,採用中草藥治療,每箱用辣椒和生薑按2:1比例煮水潑灑,每畝採用干辣椒1000克、生薑500克煎煮成20千克汁水潑灑,連續三天,效果十分明顯。用藥量可根據病害的嚴重程度增減。③採用氯殺王治療爛鰓等細菌性疾病,每畝200克,每日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病情基本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